一种滑动轴承的自润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33833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4 13: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滑动轴承的自润滑结构,包括轴承外圈和轴承内圈,所述轴承外圈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外圈连接座,所述轴承外圈的内部开设有储油圈,所述轴承外圈的表面开设有第一补油口,所述外圈连接座的表面开设有第一出油口,所述轴承外圈和外圈连接座的内部开设有第一输油道,所述轴承内圈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内圈连接座,所述外圈连接座和内圈连接座之间设置有钢珠,所述轴承内圈的表面开设有第二补油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有多个第一出油口和第二出油口,便于从轴承的外部进行加油操作,方便对钢珠进行润滑,储油圈和储油槽内部能储存润滑油,方便对滑动轴承进行润滑,提升滑动轴承的自润滑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滑动轴承的自润滑结构
本技术涉及滑动轴承
,尤其涉及一种滑动轴承的自润滑结构。
技术介绍
滑动轴承(slidingbearing),在滑动摩擦下工作的轴承。滑动轴承工作平稳、可靠、无噪声。在液体润滑条件下,滑动表面被润滑油分开而不发生直接接触,还可以大大减小摩擦损失和表面磨损,油膜还具有一定的吸振能力。但起动摩擦阻力较大。轴被轴承支承的部分称为轴颈,与轴颈相配的零件称为轴瓦。为了改善轴瓦表面的摩擦性质而在其内表面上浇铸的减摩材料层称为轴承衬。轴瓦和轴承衬的材料统称为滑动轴承材料。滑动轴承应用场合一般在高速轻载工况条件下滑动轴承应用场合一般在低速重载工况条件下,或者是维护保养及加注润滑油困难的运转部位。国内针对滑动轴承磨损一般采用的是补焊、镶轴套、打麻点等方法。现有技术中滑动轴承工作面的自润滑效果相对较差,存在着提高的空间,现有技术中滑动轴承的自润滑结构存在润滑剂消耗速度快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滑动轴承的自润滑结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滑动轴承的自润滑结构,包括轴承外圈和轴承内圈,所述轴承外圈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外圈连接座,所述轴承外圈的内部开设有储油圈,所述轴承外圈的表面开设有第一补油口,所述外圈连接座的表面开设有第一出油口,所述轴承外圈和外圈连接座的内部开设有第一输油道,所述轴承内圈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内圈连接座,所述外圈连接座和内圈连接座之间设置有钢珠,所述轴承内圈的表面开设有第二补油口,所述轴承内圈的内部开设有储油槽,所述内圈连接座的表面开设有第二出油口。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外圈连接座和内圈连接座的表面转动连接有密封盖,所述密封盖的数量有两个,两个所述密封盖的位置分别分布在外圈连接座和内圈连接座的两面。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储油圈通过第一输油道与第一出油口连通,所述储油圈与连通第一补油口连通。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第一出油口均匀分布在外圈连接座的表面,所述第二出油口均匀内圈连接座的表面,所述第二补油口均匀分布在轴承内圈的表面。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第二补油口的进油口粘贴有密封薄膜,所述第一补油口的进油口粘贴有密封贴。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储油槽的内壁开设有第二输油道,所述储油槽与第二补油口连通,所述储油槽通过第二输油道与第二出油口连通。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与现有技术相比,该一种滑动轴承的自润滑结构,通过设置有多个第一出油口和第二出油口,便于从轴承的外部进行加油操作,方便对钢珠进行润滑,储油圈和储油槽内部能储存润滑油,方便对滑动轴承进行润滑,提升滑动轴承的自润滑效果。2、与现有技术相比,该一种滑动轴承的自润滑结构,通过设置有密封盖,第二补油口的进油口粘贴有密封薄膜,第一补油口的进油口粘贴有密封贴,减少滑动轴承内部润滑油外漏的可能,延长滑动轴承的自润滑时间。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滑动轴承的自润滑结构的整体结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滑动轴承的自润滑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滑动轴承的自润滑结构的内部结构局部剖视图。图例说明:1、轴承外圈;2、外圈连接座;3、储油圈;4、第一输油道;5、第一出油口;6、密封盖;7、内圈连接座;8、轴承内圈;9、储油槽;10、第二输油道;11、第二出油口;12、钢珠;13、第一补油口;14、第二补油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参照图1-3,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滑动轴承的自润滑结构:包括轴承外圈1和轴承内圈8,轴承外圈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外圈连接座2,轴承外圈1的内部开设有储油圈3,轴承外圈1的表面开设有第一补油口13,第一补油口13向储油圈3内部加油,外圈连接座2的表面开设有第一出油口5,第一出油口5出油对钢珠12进行润滑,轴承外圈1和外圈连接座2的内部开设有第一输油道4,轴承内圈8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内圈连接座7,外圈连接座2和内圈连接座7之间设置有钢珠12,轴承内圈8的表面开设有第二补油口14,第二补油口14向储油槽9内部加油,轴承内圈8的内部开设有储油槽9,内圈连接座7的表面开设有第二出油口11。外圈连接座2和内圈连接座7的表面转动连接有密封盖6,密封盖6的数量有两个,两个密封盖6的位置分别分布在外圈连接座2和内圈连接座7的两面,密封盖6增加滑动轴承的密封性,储油圈3通过第一输油道4与第一出油口5连通,储油圈3与连通第一补油口13连通,第一出油口5均匀分布在外圈连接座2的表面,第二出油口11均匀内圈连接座7的表面,第一出油口5和第二出油口11的数量有多个,增加轴承的自润滑效果,第二补油口14均匀分布在轴承内圈8的表面,第二补油口14方便补油,第二补油口14的进油口粘贴有密封薄膜,第一补油口13的进油口粘贴有密封贴,增加滑动轴承的密封性,储油槽9的内壁开设有第二输油道10,储油槽9与第二补油口14连通,储油槽9通过第二输油道10与第二出油口11连通。工作原理:加油时,撕掉第二补油口14上的密封薄膜和第一补油口13上的密封贴,轴承外圈1和轴承内圈8上设置有第一补油口13和第二补油口14,向储油圈3和储油槽9内部加油,不必向所有的储油槽9内加油,可以间隔加油,降低工作难度,便于从轴承的外部进行加油操作,使钢珠12的润滑更为方便,储油圈3和储油槽9内部能储存润滑油,方便对滑动轴承进行润滑,提升滑动轴承的自润滑效果,加完油再在第二补油口14上粘贴新的密封薄膜,在第一补油口13上粘贴新的密封贴,减少滑动轴承内部润滑油外漏的可能。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滑动轴承的自润滑结构,包括轴承外圈(1)和轴承内圈(8),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外圈(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外圈连接座(2),所述轴承外圈(1)的内部开设有储油圈(3),所述轴承外圈(1)的表面开设有第一补油口(13),所述外圈连接座(2)的表面开设有第一出油口(5),所述轴承外圈(1)和外圈连接座(2)的内部开设有第一输油道(4),所述轴承内圈(8)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内圈连接座(7),所述外圈连接座(2)和内圈连接座(7)之间设置有钢珠(12),所述轴承内圈(8)的表面开设有第二补油口(14),所述轴承内圈(8)的内部开设有储油槽(9),所述内圈连接座(7)的表面开设有第二出油口(1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滑动轴承的自润滑结构,包括轴承外圈(1)和轴承内圈(8),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外圈(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外圈连接座(2),所述轴承外圈(1)的内部开设有储油圈(3),所述轴承外圈(1)的表面开设有第一补油口(13),所述外圈连接座(2)的表面开设有第一出油口(5),所述轴承外圈(1)和外圈连接座(2)的内部开设有第一输油道(4),所述轴承内圈(8)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内圈连接座(7),所述外圈连接座(2)和内圈连接座(7)之间设置有钢珠(12),所述轴承内圈(8)的表面开设有第二补油口(14),所述轴承内圈(8)的内部开设有储油槽(9),所述内圈连接座(7)的表面开设有第二出油口(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滑动轴承的自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圈连接座(2)和内圈连接座(7)的表面转动连接有密封盖(6),所述密封盖(6)的数量有两个,两个所述密封盖(6)的位置分别分布在外圈连接座(2)和内圈连接座(7)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立国闫子胜宋玥皎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飞诺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