橇装用爬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337346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4 13: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橇装用爬梯,其包括:爬梯本体,其顶端与橇装框架相铰接;以及折叠连接组件,其将爬梯本体的底端与橇装框架可折叠地连接,折叠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杆,其第一端与爬梯本体的底端相铰接;第二连杆,其第一端与第一连杆相铰接,第二端与橇装框架相铰接;以及限位梁,其设置在第一连杆的第二端,当橇装用爬梯处于展开状态时,限位梁与第二连杆相抵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在运输或非使用状态下,通过折叠连接组件能够将爬梯本体折叠收入橇装框架中,无需占用额外空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橇装用爬梯折叠后不影响运输,可以在工厂内进行组装,减少现场安装工作量;平时将橇装用爬梯折叠,使得橇装设备整体更加美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橇装用爬梯
本技术涉及橇装维护
,特别涉及一种橇装用爬梯。
技术介绍
橇装设备是由橇装框架和设备组成的整体结构,其具有集成度高、占空间小、安装简便、可整体迁移、成本低廉等优势,因此橇装设备在各个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橇装加油装置等橇装设备为了检修及维护,一般都设有安全爬梯。现有的橇装爬梯为悬挂固定安装,爬梯为外置的,占用面积大,造成运输不便,还需要增加现场安装操作,并且影响了橇装设备的整体美观性。公开于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技术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橇装用爬梯,从而改善现有橇装设备爬梯占用面积大、需要现场安装的问题。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橇装用爬梯,从而改善现有橇装设备的整体美观度。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橇装用爬梯,其包括:爬梯本体,其顶端与橇装框架相铰接;以及折叠连接组件,其将爬梯本体的底端与橇装框架可折叠地连接,折叠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杆,其第一端与爬梯本体的底端相铰接;第二连杆,其第一端与第一连杆相铰接,第二端与橇装框架相铰接;以及限位梁,其设置在第一连杆的第二端,当橇装用爬梯处于展开状态时,限位梁与第二连杆相抵接。进一步,上述技术方案中,爬梯本体包括两个立杆及连接于其间的多个横杆。进一步,上述技术方案中,两个立杆上端延伸有扶手部,扶手部之间的距离与橇装框架的立柱之间的距离相匹配。进一步,上述技术方案中,当橇装用爬梯处于折叠状态时,两个立杆位于竖直方向。进一步,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连杆设有限位凹槽,当橇装用爬梯处于展开状态时,限位梁容纳于限位凹槽中。进一步,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的宽度相同。进一步,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连杆包括倾斜段和直线段,当橇装用爬梯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连杆的直线段与第二连杆位于同一直线上;当橇装用爬梯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连杆的直线段与第二连杆重叠。进一步,上述技术方案中,爬梯本体可拆卸地设有防护背圈。进一步,上述技术方案中,折叠连接组件还包括安装件,安装件固定连接在橇装框架的底梁上,第二连杆通过安装件与橇装框架相连接。进一步,上述技术方案中,爬梯本体的顶端通过第一销轴与橇装框架相铰接;第一连杆的第一端通过第二销轴与爬梯本体的底端相铰接;第二连杆的第一端通过第三销轴与第一连杆相铰接;第二连杆的第二端通过第四销轴与橇装框架相铰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在运输或非使用状态下,通过折叠连接组件能够将爬梯本体折叠收入橇装框架中,无需占用额外空间。2.本技术的橇装用爬梯折叠后不影响运输,可以在工厂内进行组装,减少现场安装工作量。3.平时将橇装用爬梯折叠,使得橇装设备整体更加美观。4.在爬梯本体的立杆上端增设扶手部,一方面增加了使用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可根据不同橇装框架立柱之间的距离调整扶手部的间距,而爬梯其他部分无需调整,生产更加方便。5.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的限位梁和限位凹槽相配合,实现限位及卡接作用,增加安全性。6.防护背圈可拆卸设置,可以根据实际作业需要临时安装,平时不占用空间。上述说明仅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地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据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同时为了使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技术特征以及优点更加易懂,以下列举一个或多个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橇装用爬梯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其中橇装用爬梯处于展开状态。图2是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橇装用爬梯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其中橇装用爬梯处于折叠状态。图3是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橇装用爬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其中橇装用爬梯处于折叠状态。图4是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第一连杆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第一连杆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第二连杆的侧视结构示意图。主要附图标记说明:10-橇装框架,11-立柱,12-底梁,20-爬梯本体,21-立杆,211-扶手部,22-横杆,31-第一连杆,311-限位梁,312-倾斜段,313-直线段,32-第二连杆,321-限位凹槽,41-第一销轴,42-第二销轴,43-第三销轴,44-第四销轴,50-安装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除非另有其他明确表示,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或其变换如“包含”或“包括有”等等将被理解为包括所陈述的元件或组成部分,而并未排除其他元件或其他组成部分。在本文中,为了描述的方便,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诸如“下面”、“下方”、“下”、“上面”、“上方”、“上”等,来描述一个元件或特征与另一元件或特征在附图中的关系。应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在图中所绘的方向之外物件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向。例如,如果在图中的物件被翻转,则被描述为在其他元件或特征“下方”或“下”的元件将取向在元件或特征的“上方”。因此,示范性术语“下方”可以包含下方和上方两个方向。物件也可以有其他取向(旋转90度或其他取向)且应对本文使用的空间相对术语作出相应的解释。在本文中,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以区别两个不同的元件或部位,并不是用以限定特定的位置或相对关系。换言之,在一些实施例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也可以彼此互换。如图1至图4所示,根据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一种橇装用爬梯,其包括爬梯本体20,爬梯本体20的顶端与橇装框架10相铰接,爬梯本体20的底端通过折叠连接组件与橇装框架10可折叠地连接。折叠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2。第一连杆31的第一端与爬梯本体20的底端相铰接,第一连杆31的第二端与第二连杆32的第一端相铰接,第二连杆32的第二端与橇装框架10相铰接。第一连杆31的第二端设有限位梁311,当橇装用爬梯处于展开状态时,限位梁311与第二连杆32相抵接。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一个或多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爬梯本体20包括两个立杆21及连接于其间的多个横杆22。优选而非限制性地,在本技术的一个或多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两个立杆21上端延伸有扶手部211,扶手部211之间的距离与橇装框架10的立柱11之间的距离相匹配。优选而非限制性地,在本技术的一个或多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当橇装用爬梯处于折叠状态时,两个立杆21位于竖直方向。结合图6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个或多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杆32设有限位凹槽321,当橇装用爬梯处于展开状态时,限位梁311容纳于限位凹槽321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橇装用爬梯,其特征在于,包括:/n爬梯本体,其顶端与橇装框架相铰接;以及/n折叠连接组件,其将所述爬梯本体的底端与所述橇装框架可折叠地连接,所述折叠连接组件包括:/n第一连杆,其第一端与所述爬梯本体的底端相铰接;/n第二连杆,其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相铰接,第二端与所述橇装框架相铰接;以及/n限位梁,其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当所述橇装用爬梯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限位梁与所述第二连杆相抵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橇装用爬梯,其特征在于,包括:
爬梯本体,其顶端与橇装框架相铰接;以及
折叠连接组件,其将所述爬梯本体的底端与所述橇装框架可折叠地连接,所述折叠连接组件包括:
第一连杆,其第一端与所述爬梯本体的底端相铰接;
第二连杆,其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相铰接,第二端与所述橇装框架相铰接;以及
限位梁,其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当所述橇装用爬梯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限位梁与所述第二连杆相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橇装用爬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爬梯本体包括两个立杆及连接于其间的多个横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橇装用爬梯,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立杆上端延伸有扶手部,所述扶手部之间的距离与所述橇装框架的立柱之间的距离相匹配。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橇装用爬梯,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橇装用爬梯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两个立杆位于竖直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橇装用爬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杆设有限位凹槽,当所述橇装用爬梯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限位梁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山易健博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中储能能源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