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骨梁与柱节点区域的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336231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4 13: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钢骨梁与柱节点区域的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梁、柱节点区域的若干组封闭箍筋组件、若干排X向梁纵筋、若干排Y向梁纵筋和加劲板,加劲板包括套筒加劲板和钢梁加劲板,所述封闭箍筋组件由矩形箍筋以及八边形箍筋构成,矩形箍筋和八边形箍筋均由四个独立的L形钢筋构成,其中两两L形钢筋之间焊接构成两组槽型钢筋,两组槽型钢筋之间通过连接件机械连接;外排的X向梁纵筋从外排的Y向梁纵筋的外侧弯折穿过,内排的X向梁纵筋从内排的Y向梁纵筋的内侧平直穿过,Y向梁纵筋分别从套筒加劲板的外侧和套筒加劲板的内侧弯折穿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提高混凝土浇筑质量和提高工作效率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钢骨梁与柱节点区域的连接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建筑结构,特别是一种钢骨梁与柱节点区域的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现阶段建筑工程数量的不断增多和建筑形式的不断多样化,钢骨梁、钢骨柱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大跨度、大荷载的工程项目中。钢骨梁、钢骨柱结构构件,有机地结合了钢结构和混凝土各自的优势,使得其能够承受更大的荷载作用。在钢骨梁、钢骨柱结构设计中,梁、柱连接的复杂节点设计是一大难点。一方面,钢骨梁、柱连接节点处,涉及到钢筋、钢骨及混凝土三种材料,且节点处受力复杂,剪力、弯矩、轴力、扭矩综合涉及,给理论分析带来一定难度;另一方面,钢骨梁、柱连接节点处,梁柱钢骨、加劲板、柱纵筋、柱箍筋、梁纵筋、梁腰筋等错综复杂,混凝土浇筑困难,且柱封闭箍筋需要穿过四块加劲板,施工工艺非常繁复,造成施工周期加长。钢骨梁、柱节点区域中柱箍筋的现有常规结构为:设置多组箍筋组件,箍筋组件的间距不大于100mm,其肢距较小,如图1所示,其中梁1-1、柱2-1的节点区,梁柱钢骨、加劲板、柱纵筋、柱箍筋、梁纵筋、梁腰筋等错综复杂,封闭箍筋组件3-1在节点区内间距、肢距过密,容易导致混凝土浇筑不密实、混凝土浇筑质量降低,且由于箍筋穿孔间距过密,对梁钢骨损伤大。且由于封闭箍筋组件3-1因为要穿钢骨梁,封闭箍筋需要分为四个独立的“L”型的钢筋,然后四个“L”型独立的钢筋两两焊接,形成封闭箍筋,每个穿钢骨梁的封闭箍筋要焊接四次,现场焊接工作量大,增加土建施工工期、降低工作效率。对于梁纵筋及加劲板的排布方式,现有技术中一般为一个方向的梁纵筋平直穿过,另一个方向的梁纵筋弯折穿过,对于粗大钢筋直径(比如直径为40mm的钢筋),采用此种连接方式往往需要在柱边梁加腋后才能保证弯折梁纵筋的保护层厚度,施工麻烦、效率降低。因此,现有的钢骨梁、柱节点区域中柱箍筋存在混凝土浇筑质量降低、工作效率降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钢骨梁与柱节点区域的连接结构。本技术具有提高混凝土浇筑质量、减少对梁钢骨损伤和提高工作效率的特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钢骨梁与柱节点区域的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梁、柱节点区域的若干组封闭箍筋组件、若干排X向梁纵筋、若干排Y向梁纵筋和加劲板,加劲板包括套筒加劲板和钢梁加劲板,所述封闭箍筋组件由矩形箍筋以及八边形箍筋构成,矩形箍筋和八边形箍筋均由四个独立的L形钢筋构成,其中两两L形钢筋之间焊接构成两组槽型钢筋,两组槽型钢筋之间通过连接件机械连接;外排的X向梁纵筋从外排的Y向梁纵筋的外侧弯折穿过,内排的X向梁纵筋从内排的Y向梁纵筋的内侧平直穿过,Y向梁纵筋分别从套筒加劲板的外侧和套筒加劲板的内侧弯折穿过。相邻的封闭箍筋组件之间形成的间距为110-130mm,L形钢筋的直径均为16-25mm。前述的钢骨梁与柱节点区域的连接结构中,相邻的封闭箍筋组件之间形成的间距为120mm,L形钢筋的直径均为18mm。前述的钢骨梁与柱节点区域的连接结构中,所述机械连接包括套筒挤压连接、锥螺纹连接或者直螺纹连接。前述的钢骨梁与柱节点区域的连接结构中,所述加劲板呈十字状,加劲板的十字交叉处形成圆角结构。前述的钢骨梁与柱节点区域的连接结构中,所述梁内设有梁腹板,梁腹板的两侧设有对称的若干拉筋,拉筋的一端与梁侧壁连接,拉筋的另一端与梁腹板连接,拉筋与与梁侧壁连接的一端设有腰筋,拉筋与梁腹板连接的一端设有构造钢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通过在钢骨梁、柱节点区域的箍筋结构的改进,一方面减少箍筋的密集程度,方便混凝土浇筑,有利于混凝土浇筑的密实度,提高混凝土浇筑质量,并减少箍筋对梁钢骨的穿孔密度,降低对梁钢骨损伤程度;另一个方面,可以减少钢筋现场焊接量,提高工作效率,缩短施工周期,节约施工时间成本。通过在钢骨梁、柱节点区域的梁纵筋与加劲板的连接排布方式改进,既能保证梁纵筋的保护层厚度,又避免了梁加腋,大大方便施工,提高施工效率,同时也能够满足建筑的需求。因此,本技术具有提高混凝土浇筑质量和提高工作效率的特点。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的钢骨梁、柱节点区域中柱箍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矩形箍筋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中A-A的剖面图;图5是加劲板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1中B-B的剖面图。附图中的标记为:1-1、梁;2-1、柱;3-1、封闭箍筋组件;1、梁;2、柱;3、封闭箍筋组件;4、矩形箍筋;5、八边形箍筋;6、L形钢筋;7、X向梁纵筋;8、Y向梁纵筋;9、套筒加劲板;10、梁腹板;11、拉筋;12、腰筋;13、构造钢筋;14、钢梁加劲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技术限制的依据。实施例如图2-3所示,钢骨梁与柱节点区域的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梁1、柱2节点区域的若干组封闭箍筋组件3、若干排X向梁纵筋7、若干排Y向梁纵筋8和加劲板,加劲板包括套筒加劲板9和钢梁加劲板14,相邻的封闭箍筋组件3之间形成的间距为110-130mm,优选为120mm,封闭箍筋组件3由矩形箍筋4以及八边形箍筋5构成,矩形箍筋4和八边形箍筋5均由四个独立的L形钢筋6构成,其中两两L形钢筋6之间焊接构成两组槽型钢筋,两组槽型钢筋之间通过连接件机械连接,L形钢筋6的直径均为16-25mm,优选为18mm。所述封闭箍筋组件3的肢距为四肢箍。将相邻封闭箍筋组件3的间距由原来的100mm增加为120mm,将封闭箍筋组件3的钢筋直径由原来的12mm修改为18mm,肢距由原来的六肢距修改为四肢距,通过面积等效原则,优化改进钢骨梁1、柱2节点区箍筋间距及肢距,去除了大量的箍筋,以减少节点区钢筋的密集度,节省箍筋材料,还有利于混凝土浇筑的密实度,保证节点区混凝土的浇筑质量,并减少箍筋对梁钢骨的穿孔密度,降低对梁钢骨损伤程度。此外,改进钢骨梁1、柱2节点区箍筋中钢筋的连接形式,即由现有技术中的箍筋的四处均为焊接结构,改为箍筋的两处焊接和两处机械连接结构,减少现场钢筋焊接量,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施工周期。所述八边形箍筋5设置在矩形箍筋4内部,八边形箍筋5的斜边位于矩形箍筋4的对角处。所述机械连接包括套筒挤压连接、锥螺纹连接或者直螺纹连接。如图4-6所示,外排的X向梁纵筋7从外排的Y向梁纵筋8的外侧弯折穿过,内排的X向梁纵筋7从内排的Y向梁纵筋8的内侧平直穿过,Y向梁纵筋8分别从套筒加劲板9的外侧和套筒加劲板9的内侧弯折穿过。在本实施例中,钢骨梁与柱节点区的上层设有两排X向梁纵筋7和两排Y向梁纵筋8,外排的X向梁纵筋7从外排的Y向梁纵筋8的外侧弯折穿过,内排的X向梁纵筋7从内排的Y向梁纵筋8平直穿过,外排的Y向梁纵筋8从套筒加劲板9的外侧弯折穿过,内排的Y向梁纵筋8从套筒加劲板9的内侧弯折穿过。钢骨梁与柱节点区的下层设有与上层对称排布的两排X向梁纵筋7和两排Y向梁纵筋8。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钢骨梁与柱节点区域的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梁(1)、柱(2)节点区域的若干组封闭箍筋组件(3)、若干排X向梁纵筋(7)、若干排Y向梁纵筋(8)和加劲板,加劲板包括套筒加劲板(9)和钢梁加劲板(14),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闭箍筋组件(3)由矩形箍筋(4)以及八边形箍筋(5)构成,矩形箍筋(4)和八边形箍筋(5)均由四个独立的L形钢筋(6)构成,其中两两L形钢筋(6)之间焊接构成两组槽型钢筋,两组槽型钢筋之间通过连接件机械连接;外排的X向梁纵筋(7)从外排的Y向梁纵筋(8)的外侧弯折穿过,内排的X向梁纵筋(7)从内排的Y向梁纵筋(8)的内侧平直穿过,Y向梁纵筋(8)分别从套筒加劲板(9)的外侧和套筒加劲板(9)的内侧弯折穿过。/n

【技术特征摘要】
1.钢骨梁与柱节点区域的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梁(1)、柱(2)节点区域的若干组封闭箍筋组件(3)、若干排X向梁纵筋(7)、若干排Y向梁纵筋(8)和加劲板,加劲板包括套筒加劲板(9)和钢梁加劲板(14),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闭箍筋组件(3)由矩形箍筋(4)以及八边形箍筋(5)构成,矩形箍筋(4)和八边形箍筋(5)均由四个独立的L形钢筋(6)构成,其中两两L形钢筋(6)之间焊接构成两组槽型钢筋,两组槽型钢筋之间通过连接件机械连接;外排的X向梁纵筋(7)从外排的Y向梁纵筋(8)的外侧弯折穿过,内排的X向梁纵筋(7)从内排的Y向梁纵筋(8)的内侧平直穿过,Y向梁纵筋(8)分别从套筒加劲板(9)的外侧和套筒加劲板(9)的内侧弯折穿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骨梁与柱节点区域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的封闭箍筋组件(3)之间形成的间距为110-130mm,L形钢筋(6)的直径均为16-25m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传梅王芳朱蓓毛涛邵锐冯自强贾颖颖陆徐峰金涵杰雪原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中联筑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