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道福专利>正文

一种ICU引流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313695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4 12: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ICU引流瓶,包括筒体;所述筒体上下两端分别与顶板和底板固定连接,且筒体前面设有刻度表,筒体后面对位设有两组挂钩;所述顶板中间位置设有固定装置,且顶板下端左侧设有内箱;所述内箱内部设有U型管,且U型管进口穿过顶板并与导尿管固定连接,U型管出口穿过内箱底端;所述底板下端左侧设有排尿管,排尿管表面设有开关。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通过U型管的设置,U型管在导尿管与筒体之间起到了一个缓冲过度的作用,如果与导尿管直接连接会增加感染风险,再通过伸缩杆滑动卡装在滑道内部的设置,当导尿管过长时,会影响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可以将多余的导尿管缠绕在两组伸缩杆之间,节省了空间,减少了意外情况的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ICU引流瓶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ICU引流瓶。
技术介绍
ICU即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ntensiveCareUnit),又称加强监护病房综合治疗室,治疗、护理、康复均可同步进行,为重症或昏迷患者提供隔离场所和设备,提供最佳护理、综合治疗、医养结合,术后早期康复、关节护理运动治疗等服务,在ICU病房的患者有很多是处于昏迷没有自主意识的,自然也没有办法像正常人一样自主排尿,而尿液的产生是时时刻刻的,为了防止患者的尿液在膀胱里长时间的储存给膀胱造成危害就需要将通过辅助设备将尿液导出,就需要一种引流瓶,而现有的引流瓶结构比较简单,缺少一些必要的辅助设备,给医护人员的日常护理工作带来很大不便。基于上述,引流瓶是ICU病房常见的一种辅助医疗设备,现有的引流瓶结构简单,悬挂不方便,缺少刻度不能显示病人排出的尿液具体有多少,而且引流瓶内部与导尿管直接连接,增加了感染的风险,以及引流瓶内部的尿液不能彻底的排出干净等问题。于是,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结构及缺失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ICU引流瓶,以期达到更具有更加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ICU引流瓶,以解决现有引流瓶不能彻底将尿液排出,以及悬挂不方便,缺少刻度的问题。本技术ICU引流瓶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一种ICU引流瓶,包括筒体;所述筒体上下两端分别与顶板和底板固定连接,且筒体前面设有刻度表,筒体后面对位设有两组挂钩;所述顶板中间位置设有固定装置,且顶板下端左侧设有内箱;所述内箱内部设有U型管,且U型管进口穿过顶板并与导尿管固定连接,U型管出口穿过内箱底端;所述底板下端左侧设有排尿管,排尿管表面设有开关。进一步的,所述固定装置包括提手、吊架、伸缩杆和滑道,提手上表面设有吊架,提手下端对位设有两组伸缩杆,且伸缩杆滑动卡装在滑道内部。进一步的,所述底板内表面为漏斗形状。进一步的,所述导尿管表面设有卡板,且卡板开设有贯穿槽,贯穿槽一端为椭圆形,另外一端为长条状。进一步的,所述U型管的两外端管分别为倾斜状,且一端管向上倾斜5°,另一端管向下倾斜5°。进一步的,所述伸缩杆两端分别设有一个定位孔,且滑道顶端设有一组销孔,固定螺栓穿过销孔与定位孔对伸缩杆和滑道进行固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中通过卡板开设有贯穿槽,且贯穿槽一端为椭圆形,另外一端为长条状的设置,当遇到特殊情况需要停止导尿时,将导尿管移动到卡板贯穿槽长方形一侧,导尿管被压扁,停止导尿,再次需要导尿时只需要将导尿管移动到贯穿槽椭圆形一侧即可,操作简单,还通过U型管的设置,U型管在导尿管与筒体之间起到了一个缓冲过度的作用,筒体内部会聚集大量的尿液,是一个有菌环境,如果与导尿管直接连接会增加感染风险,U型管的设置可以降低这一风险,并且U型管为倾斜结构,可以避免U型管内部存在残留的尿液,再通过伸缩杆滑动卡装在滑道内部的设置,当导尿管过长时,会影响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可以将多余的导尿管缠绕在两组伸缩杆之间,节省了空间,减少了意外情况的发生,最后通过底板内表面漏斗形的设置,可以使筒体内部的尿液彻底的排出,防止筒体内部的残留尿液因为长时间不能排出而滋生细菌的情况发生。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正面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背面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固定装置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卡板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U型管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底板结构示意图。图中,部件名称与附图编号的对应关系为:1、筒体;2、顶板;3、底板;4、排尿管;401、开关;5、固定装置;501、提手;502、吊架;503、伸缩杆;504、滑道;6、导尿管;7、卡板;8、U型管;9、内箱。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能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实施例:如附图1至附图6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ICU引流瓶,包括筒体1;筒体1上下两端分别与顶板2和底板3固定连接,且筒体1前面设有刻度表101,筒体1后面对位设有两组挂钩102;顶板2中间位置设有固定装置5,且顶板2下端左侧设有内箱9;内箱9内部设有U型管8,且U型管8进口穿过顶板2并与导尿管6固定连接,U型管8出口穿过内箱9底端;底板3下端左侧设有排尿管4,排尿管4表面设有开关401。其中,固定装置5包括提手501、吊架502、伸缩杆503和滑道504,提手501上表面设有吊架502,提手501下端对位设有两组伸缩杆503,且伸缩杆503滑动卡装在滑道504内部,提手501的设置可以使得医护人员对本装置进行移动的时候更加方便。其中,底板3内表面为漏斗形状,当筒体1内部尿液比较多的时候,需要打开开关401排出筒体1内部的尿液,尿液需要及时排出否则时间过长会发生反应并滋生大量细菌,而底板3内表面漏斗形状的设置可以使筒体1内部的尿液彻底的排出,防止筒体1内部的残留尿液因为长时间不能排出而滋生细菌的情况发生。其中,导尿管6表面设有卡板7,且卡板7开设有贯穿槽,贯穿槽一端为椭圆形,另外一端为长条状,导尿管6为塑料软管材料,当导尿管6位于贯穿槽椭圆形一侧时,导尿管6可正常导尿,当导尿管6位于贯穿槽长条状一侧时,导尿管6被压扁,停止导尿。其中,U型管8的两外端管分别为倾斜状,且一端管向上倾斜5°,另一端管向下倾斜5°,内箱9内部设有U型管8,U型管8在导尿管6与筒体1之间起到了一个缓冲过度的作用,筒体1内部会聚集大量的尿液,是一个有菌环境,如果与导尿管6之间连接会增加感染风险,U型管8的设置可以降低这一风险,并且U型管8为倾斜结构,可以避免U型管8内部存在残留的尿液。其中,伸缩杆503两端分别设有一个定位孔,且滑道504顶端设有一组销孔,固定螺栓穿过销孔与定位孔对伸缩杆503和滑道504进行固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ICU引流瓶,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1);所述筒体(1)上下两端分别与顶板(2)和底板(3)固定连接,且筒体(1)前面设有刻度表(101),筒体(1)后面对位设有两组挂钩(102);所述顶板(2)中间位置设有固定装置(5),且顶板(2)下端左侧设有内箱(9);所述内箱(9)内部设有U型管(8),且U型管(8)进口穿过顶板(2)并与导尿管(6)固定连接,U型管(8)出口穿过内箱(9)底端;所述底板(3)下端左侧设有排尿管(4),排尿管(4)表面设有开关(40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ICU引流瓶,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1);所述筒体(1)上下两端分别与顶板(2)和底板(3)固定连接,且筒体(1)前面设有刻度表(101),筒体(1)后面对位设有两组挂钩(102);所述顶板(2)中间位置设有固定装置(5),且顶板(2)下端左侧设有内箱(9);所述内箱(9)内部设有U型管(8),且U型管(8)进口穿过顶板(2)并与导尿管(6)固定连接,U型管(8)出口穿过内箱(9)底端;所述底板(3)下端左侧设有排尿管(4),排尿管(4)表面设有开关(40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ICU引流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5)包括提手(501)、吊架(502)、伸缩杆(503)和滑道(504),提手(501)上表面设有吊架(502),提手(501)下端对位设有两组伸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道福吴永将
申请(专利权)人:张道福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