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使包括缆索在内的构成部件的组装性提升的门闩装置。门闩装置(10)具备:防护块(20),其具有外侧部(20b)和内侧部(20c);支承板(21),其配置于外侧部;背板(22),其配置于内侧部;拨叉(26),其能够在可释放撞针(2)的开放位置与对撞针进行保持的全闩锁位置之间旋转;卡爪(28),其能够在对全闩锁位置的拨叉进行卡止的卡止位置与解除了和拨叉的卡止的非卡止位置之间旋转;紧闭杆(56),其用于使半闩锁位置的拨叉向全闩锁位置旋转;缆索(58),其具备与紧闭杆连结的线(58b);外壳(15),其供防护块配置;开口部(63),其形成于支承板与外壳之间;以及第一罩(19),其覆盖开口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门闩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门闩装置。
技术介绍
将车辆的门卡止为能够敞开的门闩装置具备闩锁机构,该闩锁机构具有:拨叉,其将车身的撞针保持为能够释放;以及卡爪,其用于将拨叉卡止于全闩锁位置。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门闩装置,该门闩装置具备紧闭机构,该紧闭机构通过致动器的驱动而将拨叉旋转到全闩锁位置。紧闭机构具备使拨叉旋转的紧闭杆,该紧闭杆通过缆索而与同门闩装置分开配置的致动器连接。包括紧闭杆在内的门闩装置的构成部件为了实现防水、防尘以及不正当操作(失窃)的防止而被收容于由外壳主体和罩构成的外壳内。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01412号公报在专利文献1的门闩装置中,在将与紧闭杆连结的缆索配设在外壳主体内的设定好的位置后,对罩进行组装。紧闭杆的旋转轴的两端由外壳主体和罩进行支承。因而,在将缆索组装于紧闭杆时,紧闭杆的旋转轴成为悬臂状态,因此,需要进行保持以使得紧闭杆不会脱落。另外,需要在将全长较长的缆索保持于设定好的位置的状态下,将对紧闭杆进行临时保持的外壳主体配置于罩的设定好的位置。因此,在专利文献1的门闩装置中,关于组装性存在改善的余地。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提升包括缆索在内的构成部件的组装性的门闩装置。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一方案提供一种门闩装置,所述门闩装置具备:防护块,其具有外侧部和内侧部,所述外侧部与撞针对置,所述内侧部位于与所述外侧部相反的一侧;支承板,其配置于所述外侧部;拨叉,其以位于所述防护块与所述支承板之间的方式配置于沿相对于所述防护块及所述支承板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第一旋转轴,并能够在可释放所述撞针的开放位置、对所述撞针进行保持的全闩锁位置、及位于所述开放位置与所述全闩锁位置之间的半闩锁位置之间旋转;卡爪,其在所述防护块与所述支承板之间以位于与所述拨叉相邻的位置的方式配置于沿着所述第一旋转轴延伸的第二旋转轴,并能够在对所述全闩锁位置的所述拨叉进行卡止的卡止位置与解除了和所述拨叉的卡止的非卡止位置之间旋转;紧闭杆,其以位于与所述拨叉相邻的位置的方式配置于沿着所述第一旋转轴延伸的第三旋转轴,并用于使所述半闩锁位置的所述拨叉向所述全闩锁位置旋转;缆索,其具有线和管,所述线与所述紧闭杆连结,所属管使所述线能够进退地穿过;外壳,其以与所述内侧部对置的方式供所述防护块配置;开口部,其形成于所述支承板与所述外壳之间,并使所述紧闭杆露出;以及第一罩,其将所述开口部覆盖。在对门闩装置进行组装时,在组装了除了第一罩以外的所有部件的状态下,将缆索连结于从支承板与外壳之间的开口部露出的紧闭杆。之后,利用第一罩将包括缆索在内的开口部覆盖,从而完成门闩装置的组装。也就是说,在对缆索进行组装时,无需对紧闭杆进行保持。另外,在利用第一罩将配设了的缆索覆盖时,无需对紧闭杆进行定位。因而,能够大幅度提升包括缆索在内的各构成部件的组装性。专利技术效果在本专利技术的门闩装置中,能够提升包括与致动器连接的缆索在内的构成部件的组装性。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门闩装置安装在了车辆的状态的侧视图。图2是图1的门闩装置的立体图。图3是图1的门闩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4A是防护块的外侧部的主视图。图4B是防护块的内侧部的主视图。图5是外壳主体的第二配置部的主视图。图6是示出闩锁机构的开放状态的主视图。图7A是示出紧闭杆的动作的第一状态的主视图。图7B是示出紧闭杆的动作的第二状态的主视图。图8A是示出由电动松脱机构实现的打开动作状态的主视图。图8B是示出由内杆实现的打开动作状态的主视图。图8C是示出由外杆实现的打开动作状态的主视图。图9是外壳、防护块以及罩板的分解立体图。图10是示出紧闭机构的连结部分的立体图。图11是示出取下了防水罩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2是门闩装置的仰视立体图。附图标记说明1车身;1a侧板;2撞针;3门;3a端板;3b外板;4ECU;5开关;6内把手;7锁芯;10门闩装置;15外壳;16连接器;17外壳主体;17a第一配置部;17b第二配置部;17c切口部;18罩(第二罩);19防水罩(第一罩);19a第一部分;19b第二部分;19c上壁部;19d端面;19e侧壁部;19f上壁部;19g第一侧壁部;19h第二侧壁部;19i延伸部;19j封闭部;19k切口部;19l铰链连接部;19m卡止片;19n卡止孔;19o端壁部;20防护块;20a车内侧端面;20b外侧部;20c内侧部;20d安装部;20e插通槽;20f露出部;20g第一贯通孔;20h第二贯通孔;20i切口部;21罩板(支承板);21a插通槽;21b突出部;21c保持部;21d基板部;21e保持孔;22背板;22a突出部;23缆索罩;24密封构件;24a第一部分;24b第二部分;25闩锁机构;26拨叉;26a保持槽;26b卡止台阶部;26c操作接受部;27旋转轴(第一旋转轴);28卡爪;28a卡止部;29操作接受构件;29a基部;29b第一突出部;29c第二突出部;30旋转轴(第二旋转轴);31弹簧;35电动松脱机构;36电动马达;37蜗杆;38打开操作构件;38a齿轮部;38b操作部;39旋转轴;40A、40B开关;45手动松脱机构;46内杆;46a连接部;46b卡合部;47缆索;48外杆;48a连接部;48b台阶部;48c操作部;49缆索;50旋转轴;55紧闭机构;56紧闭杆;56a连结部;56b引导槽;56c操作部;56d装配孔;56e连通部;56f背面;56g外周面;57旋转轴(第三旋转轴);58缆索;58a管;58b线;58c连结构件;58d插入槽;59弹簧;60开关杆;61A、61B开关;62致动器;63开口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按照附图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图1以及图2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门闩装置10。如图1所示,门闩装置10配置于能够相对于车身1开闭的门3内。门闩装置10将打开状态的门3关闭,并通过对车身1的撞针2进行保持,从而将门3维持在关闭状态。门3也可以是由沿垂直方向延伸的铰链轴进行轴支承的通用门、由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铰链轴进行轴支承的鸥翼门以及沿着车身1的侧板1a移动的滑动门等中的任一形式。参照图2,门闩装置10具备:外壳15,其在从Z方向的上侧观察时为L形状;以及防护块20,其配置于外壳15。参照图3以及图4B,门闩装置10具备闩锁机构25、电动松脱机构35、手动松脱机构45以及紧闭机构55。参照图1,在外壳15配置有用于与车辆的ECU(ElectronicControlUnit)4电连接的连接器16。利用ECU4来对电动松脱机构35以及紧闭机构55进行控制。闩锁机构25将撞针2保持为能够脱离。电动松脱机构35以电动的方式解除由闩锁机构25进行的撞针2的保持,使门3能够敞开。手动松脱机构45在电动松脱机构35不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门闩装置,其中,/n所述门闩装置具备:/n防护块,其具有外侧部和内侧部,所述外侧部与撞针对置,所述内侧部位于与所述外侧部相反的一侧;/n支承板,其配置于所述外侧部;/n拨叉,其以位于所述防护块与所述支承板之间的方式配置于沿相对于所述防护块及所述支承板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第一旋转轴,并能够在可释放所述撞针的开放位置、对所述撞针进行保持的全闩锁位置、及位于所述开放位置与所述全闩锁位置之间的半闩锁位置之间旋转;/n卡爪,其在所述防护块与所述支承板之间以位于与所述拨叉相邻的位置的方式配置于沿着所述第一旋转轴延伸的第二旋转轴,并能够在对所述全闩锁位置的所述拨叉进行卡止的卡止位置与解除了和所述拨叉的卡止的非卡止位置之间旋转;/n紧闭杆,其以位于与所述拨叉相邻的位置的方式配置于沿着所述第一旋转轴延伸的第三旋转轴,并用于使所述半闩锁位置的所述拨叉向所述全闩锁位置旋转;/n缆索,其具有线和管,所述线与所述紧闭杆连结,所述管使所述线能够进退地穿过;/n外壳,其以与所述内侧部对置的方式供所述防护块配置;/n开口部,其形成于所述支承板与所述外壳之间,并使所述紧闭杆露出;以及/n第一罩,其将所述开口部覆盖。/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1028 JP 2019-1955431.一种门闩装置,其中,
所述门闩装置具备:
防护块,其具有外侧部和内侧部,所述外侧部与撞针对置,所述内侧部位于与所述外侧部相反的一侧;
支承板,其配置于所述外侧部;
拨叉,其以位于所述防护块与所述支承板之间的方式配置于沿相对于所述防护块及所述支承板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第一旋转轴,并能够在可释放所述撞针的开放位置、对所述撞针进行保持的全闩锁位置、及位于所述开放位置与所述全闩锁位置之间的半闩锁位置之间旋转;
卡爪,其在所述防护块与所述支承板之间以位于与所述拨叉相邻的位置的方式配置于沿着所述第一旋转轴延伸的第二旋转轴,并能够在对所述全闩锁位置的所述拨叉进行卡止的卡止位置与解除了和所述拨叉的卡止的非卡止位置之间旋转;
紧闭杆,其以位于与所述拨叉相邻的位置的方式配置于沿着所述第一旋转轴延伸的第三旋转轴,并用于使所述半闩锁位置的所述拨叉向所述全闩锁位置旋转;
缆索,其具有线和管,所述线与所述紧闭杆连结,所述管使所述线能够进退地穿过;
外壳,其以与所述内侧部对置的方式供所述防护块配置;
开口部,其形成于所述支承板与所述外壳之间,并使所述紧闭杆露出;以及
第一罩,其将所述开口部覆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闩装置,其中,
所述门闩装置具备配置于所述内侧部的背板,
所述紧闭杆配置于所述支承板与所述背板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门闩装置,其中,
所述紧闭杆具有:
连结部,其设置于以所述第三旋转轴为中心的圆弧状的外周部的周向的一端侧,并连结所述线;以及
引导槽,其以向径向内侧凹陷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外周部,并与所述连结部连通,且使所述线穿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门闩装置,其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崎浩平,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有信,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