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标准节增加施工升顶部悬臂端附墙的系统及安装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289847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30 16:0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利用标准节增加施工升顶部悬臂端附墙的系统及安装方法,包括:第一标准节;连接于所述第一标准节上的吊笼;与第一标准节连接的第二标准节。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屋面板上设置第二标准节,并通过附墙件将第一标准节顶部与第二标准节上部相连,从而增加第一标准节顶部悬臂端抵抗风荷载等水平作用的能力,提高施工升降机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尤其适用于风荷载较大的地区以及由于屋面女儿墙高度过高而导致的施工升降机标准节顶部悬臂端悬臂长度过大的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利用标准节增加施工升顶部悬臂端附墙的系统及安装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利用标准节增加施工升顶部悬臂端附墙的系统及安装方法。
技术介绍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材料的垂直运输多采用塔吊吊运、施工升降机运输的方式。施工升降机在使用时,其标准节通过采用附墙件间隔一定距离与主体结构拉结的方式而增加其抵抗风荷载等水平荷载的能力。对于处在屋面板上方无主体结构拉结的标准节,一般允许标准节悬臂长出一段长度。但是,对于基本风压较大、建筑高度高,或女儿墙较高的建筑来说,施工升降机顶部悬臂的长度往往过长,且所受的风荷载较大,此时施工升降机顶部标准节若仍采用悬臂的方式,则会降低施工升降机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标准节增加施工升顶部悬臂端附墙的系统及安装方法。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利用标准节增加施工升顶部悬臂端附墙的系统,包括:第一标准节,所述第一标准节依次由底部、中部、上部至顶部逐节连接,底部的第一标准节与施工升降机基础连接,中部的第一标准节通过附墙件与各楼层结构连接,上部的第一标准节与屋面板连接;连接于所述第一标准节上的吊笼;第二标准节,所述第二标准节依次由底部、中部、上部至顶部逐节连接,底部的第二标准节与屋面板连接,上部的第二标准节与顶部的第二标准节连接。进一步的,在上述系统中,顶部部的第一标准节通过附墙件与上部的第一标准节连接。进一步的,在上述系统中,所述底部的第二标准节通过预埋件与屋面板连接。进一步的,在上述系统中,所述预埋件包括:外框;连接于所述外框的底部的锚脚,所述外框和锚脚埋入所述屋面板中;连接于所述外框的顶部的螺杆,所述底部的第二标准节通过螺母与所述螺杆连接。进一步的,在上述系统中,埋入所述外框和锚脚的屋面板的厚度大于所述屋面板的其他区域的厚度。进一步的,在上述系统中,所述锚脚与所述屋面板中的钢筋焊接连接。进一步的,在上述系统中,所述第一标准节为框型结构。进一步的,在上述系统中,所述第二标准节为框型结构。进一步的,在上述系统中,所述第一标准节或所述第二标准节的对角之间连接有加固斜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面,提供一种上述任一项所述利用标准节增加施工升顶部悬臂端附墙的系统的安装方法,包括:第一步:在屋面板施工时,在设计位置设置预埋件,预埋件在进行埋设时,预埋件的锚脚与屋面板中的钢筋通过点焊连接;第二步:浇筑屋面板混凝土,若屋面板厚度不足以覆盖至所述预埋件的顶部,在所述预埋件区域内局部加厚屋面板的厚度;第三步:通过螺杆、螺母将第二标准节与屋面板中的预埋件相连;第四步,通过螺栓将第二标准节逐节相连,直到第二标准节的连接高度满足第二标准节顶部悬臂端附墙高度为止;第五步:将第一标准节顶部悬臂端与第二标准节通过连墙件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通过增加施工升降机的第第一标准节顶部悬臂端抵抗风荷载等水平作用的能力,提高施工升降机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尤其适用于风荷载较大的地区以及由于屋面女儿墙高度过高而导致的施工升降机标准节顶部悬臂端悬臂长度过大的情况。同时实现了以下几方面的技术创新:1)通过在屋面板中设置预埋件,实现屋面增设附墙用第二标准节与屋面板的连接。2)采用第二标准节作为屋面附墙用钢架。3)第一标准节与屋面的第二标准节之间采用连墙件进行连接,连墙件的规格根据二者之间的距离选用。4)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各类构配件可以均为施工升降机标准构配件,无需另行加工构件,因此,亦无需对屋面上增设的第二标准节进行受力验算,该方法在施工现场简单易实施。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利用标准节增加施工升顶部悬臂端附墙的系统的结构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预埋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利用标准节增加施工升顶部悬臂端附墙的系统的第一安装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利用标准节增加施工升顶部悬臂端附墙的系统的第二安装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利用标准节增加施工升顶部悬臂端附墙的系统的第三安装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利用标准节增加施工升顶部悬臂端附墙的系统的第四安装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利用标准节增加施工升顶部悬臂端附墙的系统的第五安装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1~7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利用标准节增加施工升顶部悬臂端附墙的系统,包括:第一标准节1,所述第一标准节依次由底部、中部、上部至顶部逐节连接,底部的第一标准节与施工升降机基础2连接,中部的第一标准节通过附墙件8与各楼层结7构连接,上部的第一标准节与屋面板连接;连接于所述第一标准节上的吊笼3;第二标准节4,所述第二标准节依次由底部、中部、上部至顶部逐节连接,底部的第二标准节4与屋面板5连接,上部的第二标准节与顶部的第二标准节连接。在此,如图1所示,屋面板5与女儿墙6连接。本专利技术适用于施工升降机使用安装位置风压较大且悬臂长度较长的情况,通过在在屋面设置第二标准节,并通过附墙件将第一标准节顶部与第二标准节上部连接的方式,增加施工升降机第一标准节顶部抗风稳定性及安全性的方法。本专利技术所述施工升降机顶部悬臂端增设附墙的方法通过采用第二标准节实现在施工升降机顶部悬臂端增加一道附墙,增强屋面板上方施工升降机标准节抗水平荷载的稳定性,保证施工升降机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本专利技术可以增加施工升降机顶部标准节抵抗水平荷载的能力,保证施工升降机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现场操作简单,易实现。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利用标准节增加施工升顶部悬臂端附墙的系统一实施例中,顶部的第一标准节通过附墙件8与上部的第二标准节连接。中部的第一标准节1通过附墙件8与各楼层结7构连接。在此,根据施工升降机的第一标准节与屋面上设置的第二标准节之间的距离可采用不同规格的附墙件。如图2和5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利用标准节增加施工升顶部悬臂端附墙的系统一实施例中,所述底部的第二标准节4通过预埋件9与屋面板连接。在此,本专利技术通过在屋面板上预埋一预埋件,然后通过在屋面板上设置第二标准节,采用连墙件将施工升降机标准节与屋面上增设的标准节相连,从而增强施工升降机顶部悬臂段标准节抵抗风荷载等水平荷载的能力,提高施工升降机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如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利用标准节增加施工升顶部悬臂端附墙的系统一实施例中,所述预埋件包括:外框91;连接于所述外框91的底部的锚脚92,所述外框91和锚脚92埋入所述屋面板5中;连接于所述外框的顶部的螺杆93,所述底部的第二标准节4通过螺母与所述螺杆93连接。本专利技术的利用标准节增加施工升顶部悬臂端附墙的系统一实施例中,埋入所述外框和锚脚的屋面板5的厚度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利用标准节增加施工升顶部悬臂端附墙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标准节,所述第一标准节依次由底部、中部、上部至顶部逐节连接,底部的第一标准节与施工升降机基础连接,中部的第一标准节通过附墙件与各楼层结构连接,上部的第一标准节与屋面板连接;/n连接于所述第一标准节上的吊笼;/n第二标准节,所述第二标准节依次由底部、中部、上部至顶部逐节连接,底部的第二标准节与屋面板连接,上部的第二标准节与顶部的第二标准节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标准节增加施工升顶部悬臂端附墙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标准节,所述第一标准节依次由底部、中部、上部至顶部逐节连接,底部的第一标准节与施工升降机基础连接,中部的第一标准节通过附墙件与各楼层结构连接,上部的第一标准节与屋面板连接;
连接于所述第一标准节上的吊笼;
第二标准节,所述第二标准节依次由底部、中部、上部至顶部逐节连接,底部的第二标准节与屋面板连接,上部的第二标准节与顶部的第二标准节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标准节增加施工升顶部悬臂端附墙的系统,其特征在于,顶部部的第一标准节通过附墙件与上部的第一标准节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标准节增加施工升顶部悬臂端附墙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的第二标准节通过预埋件与屋面板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标准节增加施工升顶部悬臂端附墙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埋件包括:
外框;
连接于所述外框的底部的锚脚,所述外框和锚脚埋入所述屋面板中;
连接于所述外框的顶部的螺杆,所述底部的第二标准节通过螺母与所述螺杆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标准节增加施工升顶部悬臂端附墙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埋入所述外框和锚脚的屋面板的厚度大于所述屋面板的其他区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晓璇陈国祥徐逸凡汪小林朱寒潇唐锦强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建工四建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