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舌形密封带的浮顶罐密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267177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30 12: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基于舌形密封带的浮顶罐密封结构,一次密封带(5)和二次密封带(6)在罐壁(1)和浮盘(2)之间的环状空间内围合构成一次密封空间和二次密封空间,一次密封空间内填充有填充物,且二次密封空间位于一次密封空间的上方,该二次密封空间内设置有限位钩(7)和舌形带(8),所述限位钩(7)的顶部固定于浮盘(2)的顶部,且限位钩(7)沿浮盘(2)的外壁下行后、水平向外延伸,所述舌形带(8)的大头端固定于浮盘(2)的顶部,所述舌形带(8)的小头端贴合二次密封带(6)的内壁、并将二次密封带(6)压合在罐壁(1)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基于舌形密封带的浮顶罐密封结构,具有安全性能高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舌形密封带的浮顶罐密封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浮顶罐密封结构,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舌形密封带的浮顶罐密封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对于外浮顶油罐而言,为保证浮盘能够灵活地上下移动,浮盘与罐壁之间必然会有一定距离的间隙,从而形成裸露油面的环形空间;该裸露油面的环形空间内的油液势必会挥发,因此为防止油气挥发,需要对浮盘与罐壁之间的环形空间进行密封设置。如今,常规的密封设置普遍采用两次密封的形式;一次密封用于油面的直接封盖,是最主要的密封设施。常用的一次密封主要有填料式弹性软密封、充液式软密封及机械式密封三种形式。为了保证更好的密封效果,在一次密封外面,设置二次密封,形成对一次密封的保护,并进一步减少油气损耗。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发现,由于罐体沉降、变形,或一次密封本身老化、损坏,以及罐壁残留油品持续挥发等原因,储罐一、二次密封之间的空间内往往会产生油气积聚,部分浓度甚至超过油气爆炸下限,此时,遇到雷电、静电、明火等点火源,就会引发密封圈燃爆事故。因雷击引起的密封圈燃爆事故在国内外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外浮顶油罐的安全运行。为此,亟需一种能够保证一、二次密封之间形成无油气状态,以提高安全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安全性能高的基于舌形密封带的浮顶罐密封结构。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基于舌形密封带的浮顶罐密封结构,包含有罐壁、浮盘、承压带和刮板,环状结构的承压带的一端固定于浮盘顶部,承压带的板面弯曲后使得另一端固定于刮板上,且环状结构的刮板紧密滑动贴合于罐壁上,一次密封带和二次密封带在罐壁和浮盘之间的环状空间内围合构成一次密封空间和二次密封空间,一次密封空间内填充有填充物,且二次密封空间位于一次密封空间的上方,该二次密封空间内设置有限位钩和舌形带,所述限位钩的顶部固定于浮盘的顶部,且限位钩沿浮盘的外壁下行后、水平向外延伸,所述舌形带的大头端固定于浮盘的顶部,所述舌形带的小头端贴合二次密封带的内壁、并将二次密封带压合在罐壁上。本技术一种基于舌形密封带的浮顶罐密封结构,所述舌形带构成一环状结构;或者所述舌形带设置有多条。本技术一种基于舌形密封带的浮顶罐密封结构,所述舌形带通过连接件固定与浮盘顶部的外壁上,该连接件为L形结构,且L形结构的连接件的竖边固定于浮盘的顶部外壁上,L形结构的连接件的横边与舌形带的大头端通过螺栓相固定。本技术一种基于舌形密封带的浮顶罐密封结构,所述限位钩的下部向外延伸部贴合二次密封带,且限位钩位于二次密封空间的底部。本技术一种基于舌形密封带的浮顶罐密封结构,环状结构的舌形带与二次密封带的小头端向上或向下弯曲形成压合在二次密封带上的压合面。本技术一种基于舌形密封带的浮顶罐密封结构,一次密封带的一端压合在浮盘的顶部外壁上,另一端沿浮盘外壁下行后、绕行至贴合罐壁上行后、返回浮盘外壁上行并压合于浮盘的顶部外壁上;二次密封带的上端固定连接于刮板的底部,且二次密封带的下端沿罐壁下行后、绕行至贴合浮盘外壁上行并压合在浮盘的顶部。本技术一种基于舌形密封带的浮顶罐密封结构,所述一次密封空间内的填充物为海绵。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利用舌形带对二次密封带进行压持,从而使得其能够保证压合在罐壁上,配合限位钩后,使得浮盘上下滑动的过程中,二次密封空间保持稳定,始终处于封堵状态,避免油气进入二次空间和罐壁之间积蓄,从而保证了安全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基于舌形密封带的浮顶罐密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罐壁1、浮盘2、承压带3、刮板4、一次密封带5、二次密封带6、限位钩7、舌形带8、连接件9。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本技术涉及的一种基于舌形密封带的浮顶罐密封结构,包含有罐壁1、浮盘2、承压带3和刮板4,环状结构的承压带3的一端固定于浮盘2顶部,承压带3的板面弯曲后使得另一端固定于刮板4上,且环状结构的刮板4紧密滑动贴合于罐壁1上,一次密封带5和二次密封带6在罐壁1和浮盘2之间的环状空间内围合构成一次密封空间和二次密封空间,一次密封空间内填充有填充物,且二次密封空间位于一次密封空间的上方,该二次密封空间内设置有限位钩7和舌形带8,所述限位钩7的顶部固定于浮盘2的顶部,且限位钩7沿浮盘2的外壁下行后、水平向外延伸(即限位钩7为L形结构),所述舌形带8的大头端固定于浮盘2的顶部,所述舌形带8的小头端贴合二次密封带6的内壁、并将二次密封带6压合在罐壁1上;进一步的,所述舌形带8构成一环状结构;或者所述舌形带8设置有多条;进一步的,所述舌形带8通过连接件9固定与浮盘2顶部的外壁上,该连接件9为L形结构,且L形结构的连接件9的竖边固定于浮盘2的顶部外壁上,L形结构的连接件9的横边与舌形带8的大头端通过螺栓相固定;进一步的,所述限位钩7的下部向外延伸部贴合二次密封带6,且限位钩7位于二次密封空间的底部;进一步的,环状结构的舌形带8与二次密封带6的小头端向上或向下弯曲形成压合在二次密封带6上的压合面;进一步的,一次密封带5的一端压合在浮盘2的顶部外壁上,另一端沿浮盘2外壁下行后、绕行至贴合罐壁1上行后、返回浮盘2外壁上行并压合于浮盘2的顶部外壁上;二次密封带6的上端固定连接于刮板4的底部,且二次密封带6的下端沿罐壁1下行后、绕行至贴合浮盘2外壁上行并压合在浮盘2的顶部;进一步的,所述一次密封空间内的填充物为海绵;本技术一种基于舌形密封带的浮顶罐密封结构的装配步骤为:步骤1、一次密封空间成型;步骤1.1、环形结构的一次密封带5的环面弯折成U形槽后塞入罐壁1和浮盘2之间的环状空间内;步骤1.2、限位板插入一次密封带5的U形槽内,且限位板将一次密封带5的一侧槽壁压合于浮盘2上;步骤1.3、海绵填充至一次密封带5的U形槽内后、将一次密封带5的U形槽的两侧槽壁顶部固定于浮盘2的顶部;步骤2、二次密封空间成型;步骤2.1、环形结构的二次密封带6的环面弯折成U形槽后塞入罐壁1和浮盘2之间的环状空间内;步骤2.2、限位钩7插入二次密封带6的U形槽内,并将二次密封带6的内侧槽壁连同一次密封带5的一侧槽壁一起压合于浮盘2上,且L形结构的限位钩7使得一次密封带5的U形槽挤压后形成容纳步骤1.3中海绵填充物的一次密封空间;步骤2.3、将舌形带8的大头端固定于浮盘2的顶部,然后将舌形带8的小头端将二次密封带6的外侧槽壁压合在罐壁1的内壁上,从而使得二次密封带6在舌形带8的支撑下构成二次密封空间,同时二次密封带6的外侧槽壁顶部耷拉在舌形带8的上表面上;步骤2.4、将刮板4滑动贴合于罐壁1上后,将二次密封带6的外侧槽壁顶部连接于刮板4上;步骤2.5、将环形结构的承压带3的内壁连接于浮盘2的顶部,该承压带3的外壁连接于刮板4上。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为本专利的一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舌形密封带的浮顶罐密封结构,包含有罐壁(1)、浮盘(2)、承压带(3)和刮板(4),环状结构的承压带(3)的一端固定于浮盘(2)顶部,承压带(3)的板面弯曲后使得另一端固定于刮板(4)上,且环状结构的刮板(4)紧密滑动贴合于罐壁(1)上,其特征在于:/n一次密封带(5)和二次密封带(6)在罐壁(1)和浮盘(2)之间的环状空间内围合构成一次密封空间和二次密封空间,一次密封空间内填充有填充物,且二次密封空间位于一次密封空间的上方,该二次密封空间内设置有限位钩(7)和舌形带(8),所述限位钩(7)的顶部固定于浮盘(2)的顶部,且限位钩(7)沿浮盘(2)的外壁下行后、水平向外延伸,所述舌形带(8)的大头端固定于浮盘(2)的顶部,所述舌形带(8)的小头端贴合二次密封带(6)的内壁、并将二次密封带(6)压合在罐壁(1)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舌形密封带的浮顶罐密封结构,包含有罐壁(1)、浮盘(2)、承压带(3)和刮板(4),环状结构的承压带(3)的一端固定于浮盘(2)顶部,承压带(3)的板面弯曲后使得另一端固定于刮板(4)上,且环状结构的刮板(4)紧密滑动贴合于罐壁(1)上,其特征在于:
一次密封带(5)和二次密封带(6)在罐壁(1)和浮盘(2)之间的环状空间内围合构成一次密封空间和二次密封空间,一次密封空间内填充有填充物,且二次密封空间位于一次密封空间的上方,该二次密封空间内设置有限位钩(7)和舌形带(8),所述限位钩(7)的顶部固定于浮盘(2)的顶部,且限位钩(7)沿浮盘(2)的外壁下行后、水平向外延伸,所述舌形带(8)的大头端固定于浮盘(2)的顶部,所述舌形带(8)的小头端贴合二次密封带(6)的内壁、并将二次密封带(6)压合在罐壁(1)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基于舌形密封带的浮顶罐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舌形带(8)构成一环状结构;或者所述舌形带(8)设置有多条。


3.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基于舌形密封带的浮顶罐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舌形带(8)通过连接件(9)固定与浮盘(2)顶部的外壁上,该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殷海刚沈建东吴伟杨卫东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科强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