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天然染料染色的筒纱用隔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244278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8 18: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天然染料染色的筒纱用隔离装置,该基于天然染料染色的筒纱用隔离装置,包括多个隔离板、多个纱筒和气密机构。多个纱筒与多个隔离板交替相连。所述隔离板包括主体和多个凸起。所述主体的顶部中央开设有顶部阶梯开孔,所述主体内开设有内腔槽。所述主体的底部中央开设有底部阶梯开孔。该基于天然染料染色的筒纱用隔离装置,通过多个隔离板、多个纱筒和气密机构的相互配合。使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通过气囊膨胀进而将纱筒和隔离板之间的连接处彻底封死,而连接处只是起到相互固定的作用,将密封功能和固定功能两者独立开,即便长期的安装和拆卸后,也不会出现其连接处出现漏夜的现象。接处出现漏夜的现象。接处出现漏夜的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天然染料染色的筒纱用隔离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印染
,具体为一种基于天然染料染色的筒纱用隔离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的发展,色织面料制成的衣服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针织色织用纱以及梭织色织纬纱一般都要经过筒纱染色获得,所以能不能准确地在筒纱染色工序染出正确的颜色显得很重要。
[0003]如中国专利公开了“筒纱染色用隔离装置”(专利号:CN201520385783.X),该专利包括第一隔离板及第二隔离板,第一隔离板具有第一表面及第一底面,第一隔离板具有第一通孔。上述专利具有在染色生产时染纱管上的纱与纱之间衔接紧密且不变形不漏液。
[0004]然而在纱筒的两端与上下两个隔离板通过卡接配合,配合精度的要求需要很高,因为一旦配合间隙过大,在卡接处出现漏液现象,而且长期使用后,纱筒与隔离板长期磨损,造成间隙变大,漏液现象更加严重。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6]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天然染料染色的筒纱用隔离装置,解决了长期使用后,纱筒的两端与上下两个隔离板之间会出现磨损进而发生漏夜现象的问题。
[0007](二)技术方案
[0008]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基于天然染料染色的筒纱用隔离装置,包括多个隔离板、多个纱筒和气密机构。多个纱筒与多个隔离板交替相连。所述隔离板包括主体和多个凸起。所述主体的顶部中央开设有顶部阶梯开孔,所述主体内开设有内腔槽。所述主体的底部中央开设有底部阶梯开孔。所述底部阶梯开孔的口径比顶部阶梯开孔的小。所述纱筒的底部与顶部阶梯开孔相适配。所述纱筒的顶部与另一个隔离板的底部阶梯开孔相适配。所述气密机构与多个隔离板联动连接。所述气密机构包括气泵、气囊柱和多个环形气囊。多个环形气囊设置在气囊柱上并与气囊柱相通。所述气囊柱的一端与气泵的输出端相连,另一端分别穿过多个纱筒和隔离板。多个环形气囊与隔离板的内腔槽一一对应。
[0009]优选的,所述内腔槽的内壁为表面光滑塑料材质。所述气密机构还包括多个气密硅胶条。多个气密硅胶条等间距设置在环形气囊上,多个气密硅胶条设置在环形气囊的正反两面上。
[0010]优选的,所述气密机构还包括进气密封口。所述进气密封口设置在气泵和气囊柱之间。
[0011]优选的,所述气密机构还包括多个硅胶管柱。多个硅胶管柱套在气囊柱表面,所述
环形气囊位于两个硅胶管柱之间的空隙中。
[0012](三)有益效果
[001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天然染料染色的筒纱用隔离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4]1、该基于天然染料染色的筒纱用隔离装置,通过多个隔离板、多个纱筒和气密机构的相互配合。使得本技术可以通过气囊膨胀进而将纱筒和隔离板之间的连接处彻底封死,而连接处只是起到相互固定的作用,将密封功能和固定功能两者独立开,即便长期的安装和拆卸后,也不会出现其连接处出现漏夜的现象。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立体图;
[0016]图2为本技术局部部件立体图;
[0017]图3为本技术内部部件立体图。
[0018]图中:1隔离板、2凸起、3主体、4纱筒、5硅胶管柱、6气囊柱、7进气密封口、8气泵、9气密机构、10内腔槽、11顶部阶梯开孔、12底部阶梯开孔、13环形气囊、14气密硅胶条。
具体实施方式
[001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天然染料染色的筒纱用隔离装置,如图1-3所示,包括多个隔离板1、多个纱筒4和气密机构9。多个纱筒4与多个隔离板1交替相连。隔离板1包括主体3和多个凸起2。主体3的顶部中央开设有顶部阶梯开孔11,主体3内开设有内腔槽10。主体3的底部中央开设有底部阶梯开孔12。底部阶梯开孔12的口径比顶部阶梯开孔11的小。纱筒4的底部与顶部阶梯开孔11相适配。纱筒4的顶部与另一个隔离板1的底部阶梯开孔12相适配。气密机构9与多个隔离板1联动连接。气密机构9包括气泵8、气囊柱6和多个环形气囊13。多个环形气囊13设置在气囊柱6上并与气囊柱6相通。气囊柱6的一端与气泵8的输出端相连,另一端分别穿过多个纱筒4和隔离板1。多个环形气囊13与隔离板1的内腔槽10一一对应。
[0020]目前,市面上现有的隔离板,大多直接设置在纱筒4的上下两端,而连接方式一般都卡接或者螺纹连接,这种连接方式在短时间使用时不会出现漏液的情况,但长期对于纱筒4的安装和拆卸必然会使得其连接部分受到磨损,这样一来其防漏夜的功能就会大大折扣。
[0021]本技术可以利用气囊对纱筒4和隔离板1之间的连接缝隙进行有效填充,进而将固定和密封两个功能相互独立,保证了本技术的密封性。方便人员的使用。
[0022]内腔槽10的内壁为表面光滑塑料材质。气密机构9还包括多个气密硅胶条14。多个气密硅胶条14等间距设置在环形气囊13上,多个气密硅胶条14设置在环形气囊13的正反两面上。
[0023]通过设置的多个气密硅胶条14,可以与内壁光滑的内腔槽10形成有效的密封,在气囊的挤压和气密硅胶条14与内壁之间的接触,间接加强了本技术的密封性,防止出现漏夜的可能。
[0024]气密机构9还包括进气密封口7。进气密封口7设置在气泵8和气囊柱6之间。
[0025]气密机构9还包括多个硅胶管柱5。多个硅胶管柱5套在气囊柱6表面,环形气囊13位于两个硅胶管柱5之间的空隙中。
[0026]通过设置的多个硅胶管柱5,其为了保护气囊柱6受到伤害,有效延长气囊柱6的使用寿命。
[0027]工作原理:使用时,将硅胶管柱5先穿过一个隔离板1中,并将环形气囊13塞入内腔槽10中,接着将纱筒4放置到顶部阶梯开孔11上并固定。同时将纱线叠置在凸起2上。接着再将另一个隔离板1穿过硅胶管柱5,并让纱筒4的顶部与地步阶梯开孔12相连,重复上述操作,最后将气泵8安装在气囊柱6开口上,当进行印染时,可以通过气泵8工作,环形气囊13膨胀并将内腔槽10完全堵死,起到防漏夜的作用。
[0028]综上所述,该基于天然染料染色的筒纱用隔离装置,通过多个隔离板1、多个纱筒4和气密机构9的相互配合。使得本技术可以通过气囊膨胀进而将纱筒4和隔离板1之间的连接处彻底封死,而连接处只是起到相互固定的作用,将密封功能和固定功能两者独立开,即便长期的安装和拆卸后,也不会出现其连接处出现漏夜的现象。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天然染料染色的筒纱用隔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隔离板(1)、多个纱筒(4)和气密机构(9),多个纱筒(4)与多个隔离板(1)交替相连,所述隔离板(1)包括主体(3)和多个凸起(2),所述主体(3)的顶部中央开设有顶部阶梯开孔(11),所述主体(3)内开设有内腔槽(10),所述主体(3)的底部中央开设有底部阶梯开孔(12),所述底部阶梯开孔(12)的口径比顶部阶梯开孔(11)的小,所述纱筒(4)的底部与顶部阶梯开孔(11)相适配,所述纱筒(4)的顶部与另一个隔离板(1)的底部阶梯开孔(12)相适配,所述气密机构(9)与多个隔离板(1)联动连接,所述气密机构(9)包括气泵(8)、气囊柱(6)和多个环形气囊(13),多个环形气囊(13)设置在气囊柱(6)上并与气囊柱(6)相通,所述气囊柱(6)的一端与气泵(8)的输出端相连,另一端分别穿过多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永兴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七色彩虹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