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弧面屏的保护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23674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8 17: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适用于弧面屏的保护膜,包括依次接触的第一保护层、第二使用层及第三保护层;其中,所述第二使用层包括依次接触的上表自修复层、主膜层、下表面硬化层及高粘层;其中,所述上表自修复层与所述第一保护层接触,所述高粘层与所述第三保护层接触;所述下表面硬化层为二次固化层,所述二次固化层为热固改性丙烯酸树脂层;所述二次固化层的厚度为30~50μm。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适用于弧面屏的保护膜,适用于弧面屏的保护膜与弧面屏完全贴合且不会出现翘曲反弹的问题。全贴合且不会出现翘曲反弹的问题。全贴合且不会出现翘曲反弹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弧面屏的保护膜


[0001]本技术涉及屏幕保护膜
,特别是涉及一种适用于弧面屏的保护膜。

技术介绍

[0002]电子设备屏幕的发展更新非常迅速。传统的手机屏幕狭窄、颜色单一,对美感的追求较为欠缺。现如今,市场上的电子设备屏幕,在美感的追求上已做到非常精进。目前市场上流行的电子设备屏幕,做到了极窄边框,且颜色鲜艳,屏幕的显示效果也非常细腻。目前市面上在市场占有率最大的电子设备(例如,掌上电脑(IPAD)、手机等)的屏幕均为直板的极窄边框显示屏。也就是说,电子设备的直屏已经做到非常极致。
[0003]然而,近来,弧面屏逐渐流行起来。弧面屏一改传统直面屏的粗矿、奔放的设计风格,通过提升屏幕的玻璃覆盖率带来更强的精致感,产品更具有高端质感。弧面屏必将成为电子设备屏幕的主流。
[0004]弧面屏两侧的曲面玻璃向外延伸越过中框,就像是流直下的瀑布水帘,弧面屏因而得名。随着弧面屏的诞生,传统的屏幕保护膜也迎来了新的挑战。
[0005]传统的平面钢化玻璃保护膜应用于弧面屏时,不能完全贴合。且钢化玻璃保护膜贴合于弧面屏后,极易出现翘曲反弹及白边的情况。此外,即使钢化玻璃加工出弧边,也因后续的加工工艺复杂,而导致不良率居高不下。
[0006]因此,传统的直屏保护膜及使用直屏保护膜生产方法生产出来的保护膜无法适应于弧面屏。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适用于弧面屏的保护膜,适用于弧面屏的保护膜与弧面屏完全贴合且不会出现翘曲反弹及白边的问题。
[0008]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09]一种适用于弧面屏的保护膜,包括依次接触的第一保护层、第二使用层及第三保护层;
[0010]其中,所述第二使用层包括依次接触的上表自修复层、主膜层、下表面硬化层及高粘层;
[0011]其中,所述上表自修复层与所述第一保护层接触,所述高粘层与所述第三保护层接触;
[0012]所述下表面硬化层为二次固化层,所述二次固化层为热固改性丙烯酸树脂层;所述二次固化层的厚度为30~50μm。
[0013]优选的,所述主膜层为PET薄膜层、TAC薄膜层、PMM薄膜层、PC薄膜层、OPP薄膜层或TPH薄膜层。
[0014]优选的,所述主膜层的厚度为25~75μm。
[0015]优选的,所述高粘层为压敏胶层,所述高粘层为有机硅胶层、聚氨酯层或丙烯酸树
脂层;
[0016]优选的,所述高粘层的厚度为25~50μm,剥离力为400~800gf/25mm。
[0017]优选的,所述上表自修复层为无溶剂型聚氨酯树脂涂层;
[0018]优选的,所述上表自修复层的厚度为10~30μm。
[0019]优选的,所述第三保护层为离型膜层,所述离型膜层为硅油离型膜、非硅离型膜或氟索离型膜;所述离型膜层的厚度为36~75μm。
[0020]优选的,所述第一保护层包括相互接触的膜层和低粘胶层,所述低粘胶层与所述上表自修复层接触;所述膜层为PET膜、PC膜、PEN膜或PE膜,所述膜层的厚度为25~100μm。
[0021]优选的,所述低粘胶层为亚克力胶层、硅胶层或PU胶层;所述低粘胶层的厚度为10~30μm,剥离力为1~5gf/25mm。
[0022]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效果:
[0023]本技术公开的适用于弧面屏的保护膜与传统的钢化玻璃膜相比,克服传统的钢化玻璃膜易反弹、产生白边的问题,弧面屏贴合效果好,自修复效果好,贴合良率高;
[0024]本技术公开的适用于弧面屏的保护膜与TPU保护膜相比,克服了TPU保护膜极易产生指甲痕的问题,使用客户体验性好;
[0025]本技术公开的适用于弧面屏的保护膜自我修复效果好,能达到秒修效果,且水滴角达到105度以上;
[0026]本技术公开的适用于弧面屏的保护膜,摔屏后不会像钢化玻璃膜一样碎裂,不容易伤到手,安全性高;
[0027]本技术公开的主膜层为薄膜层,容易弯曲,制作出弧边的难度比钢化玻璃低。
附图说明
[002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29]图1为本技术的适用于弧面屏的保护膜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2为图1中的适用于弧面屏的保护膜与弧面屏贴合后进行UV灯照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0032]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0033]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34]如图1所示,本技术公开一种适用于弧面屏的保护膜100,包括依次接触的第一保护层110、第二使用层120及第三保护层130。其中,第二使用层120包括依次接触的上表自修复层121、主膜层122、下表面硬化层123及高粘层124。上表自修复层121与第一保护层110接触,高粘层124与第三保护层130接触。
[0035]具体的,下表面硬化层123为二次固化层,二次固化层的厚度为30~50μm。二次固化层为热固改性丙烯酸树脂层。热固改性丙烯酸树脂层经光照后可定性,且光照后粘力明显降低。在本技术中,二次固化层经过热固化后再进行光固化。
[0036]具体的,主膜层122为PET薄膜层、TAC薄膜层、PMM薄膜层、PC薄膜层、OPP薄膜层或TPH薄膜层。主膜层122的厚度为25~75μm,主膜层122为透明薄膜层。
[0037]具体的,高粘层124为压敏胶层,高粘层124为有机硅胶层、聚氨酯层或丙烯酸树脂层。高粘层124的厚度为25~50μm,剥离力为400~800gf/25mm。丙烯酸树脂层对AF屏(防指纹屏幕)的剥离力≥20gf/25m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弧面屏的保护膜,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接触的第一保护层、第二使用层及第三保护层;其中,所述第二使用层包括依次接触的上表自修复层、主膜层、下表面硬化层及高粘层;所述上表自修复层与所述第一保护层接触,所述高粘层与所述第三保护层接触;所述下表面硬化层为二次固化层,所述二次固化层为热固改性丙烯酸树脂层;所述二次固化层的厚度为30~50μ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弧面屏的保护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膜层为PET薄膜层、TAC薄膜层、PMM薄膜层、PC薄膜层、OPP薄膜层或TPH薄膜层。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于弧面屏的保护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膜层的厚度为25~75μ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弧面屏的保护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高粘层为压敏胶层,所述高粘层为有机硅胶层、聚氨酯层或丙烯酸树脂层。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适用于弧面屏的保护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高粘层的厚度为25~50μ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继洋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合益创光学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