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污水处理用沉淀池,包括池体,所述池体呈圆筒状,且池体的顶部设有进水槽,所述进水槽的一端设有进水口,且进水槽的另一端设有中央管,所述进水口位于进水槽的上端,所述中央管位于进水槽的下端,且中央管与进水槽互相垂直设置,所述中央管的顶部设有第一溢水堰,所述第一溢水堰呈圆环状,且第一溢水堰焊接在进水槽内,所述中央管的下端设有布水盘,所述布水盘呈喇叭状,且布水盘的上端设有套管。与传统的污水处理用沉淀池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带有布水管出口和套管的布水盘,可以在直径较大的池体内实现均匀布水,有效的提高了垂直沉淀池的适用范围。直沉淀池的适用范围。直沉淀池的适用范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污水处理用沉淀池
[0001]本技术属于污水处理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用沉淀池。
技术介绍
[0002]沉淀池是应用沉淀作用去除水中悬浮物的一种净化水质的设备。按水流方向的不同,沉淀池可分为水平沉淀池和垂直沉淀池两种。垂直沉淀池的池型多为圆形,亦有呈方形或多角形的,废水从设在池中央的中心管进入,从中心管的下端经过反射板后均匀缓慢地分布在池的横断面上。和水平沉淀池相比,垂直沉淀池具有无需机械刮泥设备,排泥方便和占地面积小的优点。但是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由于沉淀池主要是通过在中心管的下端设置一个锥形的反射板来达到布水的目的,因此其池径不宜过大,否则就会导致布水不均的问题出现,大大的限制了垂直沉淀池的使用。为此我们推出一种污水处理用沉淀池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用沉淀池,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污水处理用沉淀池,包括池体,所述池体呈圆筒状,且池体的顶部设有进水槽,所述进水槽的一端设有进水口,且进水槽的另一端设有中央管,所述进水口位于进水槽的上端,所述中央管位于进水槽的下端,且中央管与进水槽互相垂直设置,所述中央管的顶部设有第一溢水堰,所述第一溢水堰呈圆环状,且第一溢水堰焊接在进水槽内,所述中央管的下端设有布水盘,所述布水盘呈喇叭状,且布水盘的上端设有套管,所述套管的一端插接在中央管内,且套管的内侧设有若干个布水管,所述布水盘的底部设有若干个布水管出口,且布水管出口与布水管一一对应连通,所述池体的上端设有第二溢流堰,且池体的一侧设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与第二溢流堰连通,所述池体的内侧还设有排污管。
[0005]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进水槽呈矩形状,且进水槽通过螺丝与池体固定连接。
[0006]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池体的底端设有封头,且封头呈锥形状。
[0007]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一溢水堰通过螺丝与中央管固定连接,且第一溢水堰的上端环布有若干个V形缺口。
[0008]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布水管呈圆环状分布在套管内,且布水管与套管之间留有间隙。
[0009]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布水盘为空心结构,且布水盘与套管焊接在一起。
[0010]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0011]1、通过在中央管的下端设置一个布水盘,布水盘的底部环布有若干个布水管出
口,其与套管内的布水管连通,当水流从进水槽和第一溢水堰进入中央管后,会通过布水管均匀的流到各个布水管出口处,从而达到均匀布水的目的,相较于传统的反射板布流技术而言,本技术方案可以在直径较大的池体内实现均匀布水,有效的提高了垂直沉淀池的适用范围。
[0012]2、通过在进水槽内设置第一溢水堰,在进水时,水会先灌满进水槽,然后通过第一溢水堰上的V形缺口均匀的进入中央管,可以实现中央管的均匀进水,从而使得后续的布水更加均匀,进一步提高布水效果。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的俯视图;
[0015]图3为本技术的套管俯视图;
[0016]图4为本技术的套管剖视图。
[0017]图中:1、池体;2、进水槽;3、进水口;4、中央管;5、第一溢水堰;6、布水盘;7、套管;8、布水管;9、布水管出口;10、第二溢流堰;11、出水口;12、排污管;13、封头。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9]如图1
‑
4所示,一种污水处理用沉淀池,包括池体1,所述池体1呈圆筒状,且池体1的顶部设有进水槽2,所述进水槽2的一端设有进水口3,且进水槽2的另一端设有中央管4,所述进水口3位于进水槽2的上端,所述中央管4位于进水槽2的下端,且中央管4与进水槽2互相垂直设置,所述中央管4的顶部设有第一溢水堰5,所述第一溢水堰5呈圆环状,且第一溢水堰5焊接在进水槽2内,所述中央管4的下端设有布水盘6,所述布水盘6呈喇叭状,且布水盘6的上端设有套管7,所述套管7的一端插接在中央管4内,且套管7的内侧设有若干个布水管8,所述布水盘6的底部设有若干个布水管出口9,且布水管出口9与布水管8一一对应连通,所述池体1的上端设有第二溢流堰10,且池体1的一侧设有出水口11,所述出水口11与第二溢流堰10连通,所述池体1的内侧还设有排污管12,排污管12外接排污泵,通过排污泵和排污管12可将封头13处的污泥吸走。
[0020]所述进水槽2呈矩形状,且进水槽2通过螺丝与池体1固定连接,进水槽2为可拆卸式结构。所述池体1的底端设有封头13,且封头13呈锥形状,通过设置锥形的封头13,有利于对封头13内的污泥进行收集。所述第一溢水堰5通过螺丝与中央管4固定连接,且第一溢水堰5的上端环布有若干个V形缺口,进水槽2内的水通过V形缺口进入中央管4内。所述布水管8呈圆环状分布在套管7内,且布水管8与套管7之间留有间隙。所述布水盘6为空心结构,且布水盘6与套管7焊接在一起,空心结构使得布水盘6的重量更低。
[0021]使用时,水流通过进水口3进入进水槽2,水会先灌满进水槽2,然后通过第一溢水堰5上的V形缺口均匀的进入中央管4,在中央管4的下端设置一个布水盘6,布水盘6的底部
环布有若干个布水管出口9,其与套管7内的布水管8连通,当水流从进水槽2和第一溢水堰5进入中央管4后,会通过布水管8均匀的流到各个布水管出口9处,从而达到均匀布水的目的,沉淀后的水会先进入第二溢流堰10内,然后通过出水口11排走,排污管12外接排污泵,通过排污管12可将封头13内的污泥吸走。
[0022]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污水处理用沉淀池,包括池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1)呈圆筒状,且池体(1)的顶部设有进水槽(2),所述进水槽(2)的一端设有进水口(3),且进水槽(2)的另一端设有中央管(4),所述进水口(3)位于进水槽(2)的上端,所述中央管(4)位于进水槽(2)的下端,且中央管(4)与进水槽(2)互相垂直设置,所述中央管(4)的顶部设有第一溢水堰(5),所述第一溢水堰(5)呈圆环状,且第一溢水堰(5)焊接在进水槽(2)内,所述中央管(4)的下端设有布水盘(6),所述布水盘(6)呈喇叭状,且布水盘(6)的上端设有套管(7),所述套管(7)的一端插接在中央管(4)内,且套管(7)的内侧设有若干个布水管(8),所述布水盘(6)的底部设有若干个布水管出口(9),且布水管出口(9)与布水管(8)一一对应连通,所述池体(1)的上端设有第二溢流堰(10),且池体(1)的一侧设有出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新林,
申请(专利权)人:余新林,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