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音隧的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22925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8 17:29
一种带音隧的阮,包括共鸣箱,该共鸣箱包括面板、底板和侧板;面板的下表面上设有第一沟槽和第二沟槽,两沟槽在面板的下表面上呈十字交叉并且相互贯通,将面板的下表面等分成四块上部共鸣区域;第一沟槽与第二沟槽分别在面板的下表面上形成上横向音隧和上纵向音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阮的面板由以往的自由振动模式改变为现在的规范振动模式,从振动、共鸣、发声的角度解决了阮高音区亮不出来,而低音区浑厚圆润不够的问题,实践证明该改进设计方案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技术进步,并且获得了明显的技术效果。明显的技术效果。明显的技术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带音隧的阮


[0001]本技术涉及弹拨乐器,具体涉及一种带音隧的阮。所述阮包括高音阮、小阮、中阮、大阮和低音阮。

技术介绍

[0002]阮是一种汉族传统乐器,为阮咸的简称。相传西晋阮咸善弹此乐器,因而得名。四弦有柱,形似月琴。始于唐代,元代时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人们喜爱的弹拨乐器,有着广阔的音域和丰富的表现力。
[0003]如图1、2所示,阮由琴头、琴颈、琴身、弦轴、山口、琴品、琴码、缚弦和琴弦等部分组成。其中,琴身是一个呈扁圆形的共鸣箱20,由面板21、底板22和框板23胶合而成。在面板21上胶有琴品并开有出音孔24。弦轴有4个,琴弦通常使用丝弦、肠衣弦或金属弦。
[0004]阮的音域通常为四个半八度,其中,高音区约占阮音域的四分之一,中音区约占阮音域的二分之一,低音区约占阮音域的四分之一。目前阮由于受到传统音梁设计的限制,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高音区和低音区的音色不佳,没有发挥出阮应有音色效果。具体表现是高音区亮不出来,而低音区浑厚圆润不够。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的阮的共鸣箱无法满足从高音区到低音区之间良好的宽频振动,即不能同时适应高音区、中音区和低音区较宽频率变化共鸣和振动。进一步研究表明共鸣箱中影响宽频振动的因素较多,除了面板和底板而外,主要是传统音梁设计问题。而现有共鸣箱20的音梁25设计不合理(如图3、4),不利于共鸣箱20发挥从高音区到低音区之间良好声波共鸣和振动。比如,音梁25在共鸣箱20内呈“八”字形固定在面板21底面,没有发挥出很好的声学作用。
[0005]因此,如何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便成为本技术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音隧的阮。
[0007]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8]一种带音隧的阮,包括共鸣箱,该共鸣箱包括面板、底板和侧板;
[0009]所述面板的下表面上设有第一沟槽和第二沟槽,第一沟槽与第二沟槽在面板的下表面上呈十字交叉并且相互贯通,交叉点位于面板的中心,进而将面板的下表面等分成四块上部共鸣区域;
[0010]所述第一沟槽与所述第二沟槽分别在面板的下表面上形成上横向音隧和上纵向音隧。
[0011]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
[0012]1.上述方案中,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上设有第三沟槽和第四沟槽,所述第三沟槽与所述第四沟槽在底板的上表面上呈十字交叉且相互贯通,交叉点位于底板的中心,进而将底板的上表面等分成四块下部共鸣区域;
[0013]所述第三沟槽与所述第四沟槽分别在底板的上表面上形成下横向音隧和下纵向音隧。
[0014]2.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沟槽与第二沟槽在面板的下表面上呈十字交叉并且相互贯通”,所述“第三沟槽与第四沟槽在底板的上表面上呈十字交叉并且相互贯通”,有助于将琴弦的振动通过沟槽形成的十字形音隧(即声音的隧道)迅速向面板、底板的四周传递。
[0015]3.上述方案中,第一沟槽与第二沟槽交叉点位于面板的中心,第三沟槽与第四沟槽交叉点位于底板的中心,借此设计可提升共鸣箱的音质、音色。
[0016]4.上述方案中,所述面板和所述底板从发音频段区分均包括外围的高音区、中段的中音区以及中心的低音区;其中,所述面板和所述底板的壁厚均由外至内逐渐增厚,构成低音区的壁厚大于中音区的壁厚,中音区的壁厚大于高音区的壁厚;
[0017]借此设计,通过将较厚的低音区设置于接近中心的位置,可使得频率较低、振幅较大的低频振动在面板、底板的低音区发出更为浑厚、圆润的低音;通过将较薄的高音区设置于远离中心的位置,可使得频率较高、振幅较小的高频振动在面板、底板的高音区发出更为通透、明亮的高音,进而令阮在全频段产生的音色、音质均得到有效提升。
[0018]5.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沟槽、所述第二沟槽、所述第三沟槽及所述第四沟槽均为弧形槽,可以使得面板、底板在厚度上尽量减少厚薄突变,避免影响面板、底板的共鸣和振动。
[0019]6.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沟槽及所述第二沟槽的长度均小于所述面板的宽度,所述第三沟槽及所述第四沟槽的长度均小于所述底板的宽度;
[0020]所述第一沟槽及所述第二沟槽的外端与面板的下表面之间均设置有圆滑过渡面;所述第三沟槽及所述第四沟槽的外端与底板的上表面之间均设置有圆滑过渡面。
[0021]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优点如下:
[0022]本技术一种带音隧的阮,包括共鸣箱,该共鸣箱包括面板、底板和侧板;面板的下表面上设有第一沟槽和第二沟槽,两沟槽在面板的下表面上呈十字交叉并且相互贯通,将面板的下表面等分成四块上部共鸣区域;第一沟槽与第二沟槽分别在面板的下表面上形成上横向音隧和上纵向音隧。
[0023]相比现有技术而言,为了解决现有阮无法兼顾高、中、低音区同时具备良好共鸣音色的问题,本技术对现有阮,特别是阮的面板设计进行了改进。具体通过在面板上开设十字形沟槽,从而在面板上形成十字形音隧。
[0024]本技术针对现有阮高音区亮不出来,而低音区浑厚圆润不够的问题,对阮的设计及发声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找出了现有阮高音区和低音区的音色不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面板设计不合理所致。据此,专利技术人打破了以往阮组成设计的束缚,大胆提出了本技术的改进设计方案,这种改进设计方案将面板由以往的自由振动模式改变为现在的规范振动模式,从振动、共鸣、发声的角度解决了阮高音区亮不出来,而低音区浑厚圆润不够的问题,实践证明该改进设计方案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技术进步,并且获得了明显的技术效果。
[0025]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技术与现有的阮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
[0026]1.本技术在面板的下表面上开设有十字形沟槽,该十字形沟槽在面板的下表面上实际形成十字形音隧,振动由面板的中心收集,并通过十字形音隧(即声音的隧道)迅
速向面板的四周边缘传递,这对改善低音区以及高音区的音色和音质起到了关键作用。
[0027]同样的设计构思亦适用于对底板的改良,即,可通过在底板上开设十字形沟槽对改善阮的音色和音质起到辅助作用。
[0028]2. 本技术通过十字形沟槽的设计,在面板上等分出四块共鸣区域。当阮演奏时琴弦的振动先传递到面板的中心区域,然后通过音隧传递至各共鸣区域,并产生共鸣和振动,以此将弦声放大为面板的共鸣声。改进前阮演奏时只能产生四个声波量,即在共鸣腔内,面板对应区域为一个共鸣区域,底板对应的区域为一个共鸣区域,每个共鸣区域产生一个声波量,加上一个弦波量,再加上一个击发波量,共计四个声波量。而改进后本技术阮演奏时可以产生七个声波量,其中,面板的四个共鸣区域产生四个声波量,底板的一个声波量,加上一个弦波量,再加上一个击发波量,共计七个声波量。
[0029]如若在底板上也开设十字形沟槽,通过在底板上等分出四块共鸣区域,则改进后本技术阮演奏时可以产生十个声波量,其中,面板的四个共鸣区域产生四个声波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音隧的阮,其特征在于:包括共鸣箱,该共鸣箱包括面板(1)、底板(2)和侧板;所述面板(1)的下表面上设有第一沟槽(6)和第二沟槽(7),第一沟槽(6)与第二沟槽(7)在面板(1)的下表面上呈十字交叉并且相互贯通,交叉点位于面板(1)的中心,进而将面板(1)的下表面等分成四块上部共鸣区域(1a);所述第一沟槽(6)与所述第二沟槽(7)分别在面板(1)的下表面上形成上横向音隧和上纵向音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音隧的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2)的上表面上设有第三沟槽(9)和第四沟槽(10),所述第三沟槽(9)与所述第四沟槽(10)在底板(2)的上表面上呈十字交叉且相互贯通,交叉点位于底板(2)的中心,进而将底板(2)的上表面等分成四块下部共鸣区域(2a);所述第三沟槽(9)与所述第四沟槽(10)分别在底板(2)的上表面上形成下横向音隧和下纵向音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音隧的阮,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1)从发音频段区分为外围的高音区、中段的中音区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海鸥吴念博何新喜朱信智李碧英杨萍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礼乐乐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