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引导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217597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8 09:32
空气引导件结构(3)具有车辆的散热器(32)、以及空气引导件(33),该空气引导件(33)被设置为从散热器(32)的下端向下方延伸,且使空气流向散热器(32),空气引导件(33)具有开口部(333)、(333a)、(333b),该开口部使空气引导件(33)的前表面所接受的液体从空气引导件(33)的内侧向空气引导件(33)的外侧流出。(33)的内侧向空气引导件(33)的外侧流出。(33)的内侧向空气引导件(33)的外侧流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空气引导件结构


[0001]本公开涉及车辆的空气引导件结构。

技术介绍

[0002]以往,在车辆中,设置有散热器的空气引导件。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如下的结构:在车辆中,设置有在散热器前表面侧横跨车体框架的下降倾斜的引导板。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国实开平6

3043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
[0007]如专利文献1所示,在具有从散热器的下端向下方延伸的空气引导件的车辆中,在空气引导件的前表面接受液体的情况下(例如,在车辆涉水行驶的情况下),空气引导件会受到被液体按压的力,因此产生了空气引导件会损坏这样的问题。
[0008]因此,本公开鉴于这些点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散热器的空气引导件接受了液体的情况下难以损坏的空气引导件结构。
[0009]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0]在本公开的第1方案中,提供一种空气引导件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车辆的散热器、以及空气引导件,该空气引导件被设置为从所述散热器的下端向下方延伸,且使空气流向所述散热器,所述空气引导件具有开口部,该开口部使所述空气引导件的前表面所接受的液体从所述空气引导件的内侧向所述空气引导件的外侧流出。
[0011]此外,也可以是,还具有风扇,该风扇被设置在所述散热器的后方,且使空气从所述散热器的前方流向后方,所述空气引导件还具有盖部,在所述空气引导件的前表面接受所述液体的情况下,所述盖部由于被所述液体从所述空气引导件的内侧向所述空气引导件的外侧按压,因而位于将所述开口部打开的第1位置,在所述空气引导件的前表面不接受所述液体的情况下,由于空气会因所述风扇的动作而从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前方向后方流动,因而所述盖部会移动到将所述开口部关闭的第2位置。
[0012]此外,也可以是,在所述空气引导件的前表面接受所述液体的情况下,所述盖部位于使所述液体从所述开口部通过并从所述空气引导件的内侧向所述空气引导件的外侧流出的所述第1位置。此外,也可以是,在所述空气引导件不接受所述液体的情况下,由于空气因所述风扇的动作而在所述空气引导件的内侧从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前方向后方流动,使得所述空气引导件的内侧的压力小于所述空气引导件的外侧的压力,因而所述盖部位于所述第2位置,抑制使所述空气从所述开口部通过并从所述空气引导件的内侧向所述空气引导件的外侧流出。
[0013]此外,也可以是,在所述车辆涉水行驶时,所述盖部由于被所述液体从所述空气引
导件的内侧向所述空气引导件的外侧按压,因而位于将所述开口部打开的所述第1位置,在所述车辆涉水行驶后,所述盖部由于空气因所述风扇的动作而从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前方向后方流动,因而位于将所述开口部关闭的第2位置。
[0014]此外,也可以是,所述空气引导件具有:底板部,其从所述散热器的下端向下方延伸,多个侧板部,其被与所述底板部正交地设置在所述底板部的所述车辆的车宽方向上的两端,所述开口部,其被分别形成于所述多个侧板部,以及所述盖部,其可相对于所述侧板部而位移,并遮蔽所述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
[0015]此外,也可以是,所述空气引导件还具有底板部、以及多个侧板部,该底板部从所述散热器的下端向下方延伸,该多个侧板部被与所述底板部正交地设置在所述底板部的所述车辆的车宽方向上的两端,所述盖部在处于所述第1位置时,与所述侧板部不平行。
[0016]此外,也可以是,所述盖部在处于所述第1位置时,所述盖部的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后端不与所述侧板部的外侧面接触。
[0017]专利技术效果
[0018]根据本公开,起到使得在空气引导件结构中,散热器的空气引导件在接受了液体的情况下难以损坏这样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19]图1表示在车辆中设置有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引导件结构的状态。
[0020]图2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引导件结构中的空气引导件的盖部打开的状态。
[0021]图3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引导件结构中的空气引导件的盖部关闭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0022]<本实施方式>
[0023][空气引导件结构3的周边构成][0024]图1是表示在车辆中设置有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引导件结构3的状态的图。空气引导件结构3具有风扇31、散热器32及空气引导件33。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引导件结构3中的空气引导件33的盖部334打开的状态的图。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引导件结构3中的空气引导件33的盖部334关闭的状态的图。另外,图2及图3是表示从车辆的上方观察到的结构的图。
[0025]车辆具有侧框架1、引擎2、空气引导件结构3、以及中冷器4。侧框架1为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构件。2根侧框架1被设置为平行。
[0026]引擎2产生用于驱动车辆的动力。引擎2例如为汽油引擎或柴油引擎。引擎2通过供给燃料(例如,汽油或柴油)及空气并使其燃烧来产生动力,并且产生排气气体。引擎2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被设置在风扇31的后方。
[0027]空气引导件结构3具有提高引擎2的冷却能力的功能。空气引导件结构3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被设置在引擎2的前方。空气引导件结构3的详细情况会在后表面叙述。
[0028]中冷器4为用于对由于以增压器(例如涡轮增压器)压缩而温度上升了的空气进行冷却的装置。增压器为利用引擎2的排气气体来提高向引擎2供给的空气的压力,即密度的装置。
[0029]中冷器4被设置在散热器32的前方。中冷器4的上端位于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比散热器32的上端靠下方处。
[0030]中冷器4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前表面具有使冷却用的空气(例如,因行驶风或风扇31而流动的空气)流入的空气流入口,在中冷器4的后表面具有使该冷却用的空气流出的空气流出口。中冷器4通过使从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前方流入的空气(例如,因行驶风或风扇31而流动的空气)与从增压器流过来的温度上升了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对从增压器流过来的温度上升了的空气进行冷却。从中冷器4流出的空气会在中冷器4中夺去从增压器流过来的空气的热量,因而与流入到中冷器4的空气相比,温度会上升。
[0031][空气引导件结构3][0032]风扇31为使空气流动的送风机。风扇31具有风扇主体311及风扇罩312。风扇主体311例如具有旋转轴和被设置在旋转轴的外侧面上的多个叶片,通过旋转轴旋转,多个叶片移动,从而使空气流动。风扇主体311被容纳在风扇罩312的内侧。风扇罩312为在内侧容纳风扇主体311的罩。风扇罩312例如为大致圆筒形状,被设置在风扇主体311的外侧。
[0033]风扇罩312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前表面具有供空气流入的流入口,在后表面具有供该空气流出的流出口。风扇罩312的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前端例如被连接在散热器32的后端。
[0034]风扇31被设置在引擎2的前方。具体而言,风扇31被设置在车辆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空气引导件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车辆的散热器,以及空气引导件,其被设置为从所述散热器的下端向下方延伸,且使空气流向所述散热器;所述空气引导件具有开口部,该开口部使所述空气引导件的前表面所接受的液体从所述空气引导件的内侧向所述空气引导件的外侧流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引导件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具有风扇,该风扇被设置在所述散热器的后方,且使空气从所述散热器的前方流向后方;所述空气引导件还具有盖部;在所述空气引导件的前表面接受所述液体的情况下,所述盖部由于被所述液体从所述空气引导件的内侧向所述空气引导件的外侧按压,因而位于将所述开口部打开的第1位置,在所述空气引导件的前表面不接受所述液体的情况下,所述盖部由于空气会因所述风扇的动作而从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前方向后方流动,因而移动到将所述开口部关闭的第2位置。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引导件结构,其中,在所述空气引导件的前表面接受所述液体的情况下,所述盖部位于使所述液体从所述开口部通过并从所述空气引导件的内侧向所述空气引导件的外侧流出的所述第1位置。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空气引导件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空气引导件不接受所述液体的情况下,空气因所述风扇的动作而在所述空气引导件的内侧从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前方向后方流动,从而所述空气引导件的内侧的压力小于所述空气引导件的外侧的压力,因而所述盖部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竹亨
申请(专利权)人: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