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平板型混合永磁直线电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204987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4 14:3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平板型混合永磁直线电机,包括底板、电机初级和电机次级,底板上端面的前后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第二导轨的外侧设置有磁栅尺,第一导轨与第二导轨之间的底板上设置有带有电机次级的次级背板,第一导轨与第二导轨上均设置滑行块,滑行块上设置有电机初级,电机初级包括初级绕组和初级铁芯,初级铁芯通过第一螺栓固定在初级背板内,初级绕组设置在初级铁芯内部,电机次级包括第一永磁体组和第二永磁体组,第一永磁体组与第二永磁体组按照不同极性交替排列后平铺固定在次级背板的上端面上;第一永磁体组与第二永磁体组内均分别包括按照同极性顺序排列的一个第一永磁体和两个第二永磁体。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及生产工艺简单,整体造价低。整体造价低。整体造价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平板型混合永磁直线电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直线伺服电机,特别是涉及一种平板型混合永磁直线电机。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随着智能分拣平台系统发展以及稀土永磁材料的出现及性价比的提高,定位精度高、发热量低、效率高、结构紧凑,响应速度快、安全可靠性高的永磁同步直线电机也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物流分拣系统;由于物流线的特点,直线电机一般做成长次级的结构,嵌有绕线的次级一般作为定子,而永磁体部分所在的初级一般位于物流分拣运动平台的运动部分;然而目前,稀土永磁材料的价格却在逐年递增,这在无形中增加了物流分拣平台的成本,因此为了降低智能分拣平台的成本并且提高智能分拣平台的控制精度,亟需研究一种高功率密度、高定位精度、安全可靠且造价低的直线电机。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安全可靠且能够降低整体造价的平板型混合永磁直线电机。
[0004]本专利技术为解决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平板型混合永磁直线电机,包括底板、电机初级和电机次级,所述底板上端面的前侧设置有第一导轨,后侧设置有第二导轨,所述第一导轨与所述第二导轨的左右两侧均分别设置有一个限位块,每个所述限位块上与所述第一导轨或所述第二导轨连接面上均设置有缓冲垫,所述第二导轨的外侧设置有磁栅尺,所述第一导轨与所述第二导轨之间的所述底板上设置有次级背板,所述次级背板上设置有所述电机次级,所述第一导轨与所述第二导轨上均分别设置有两个能够在所述第一导轨与所述第二导轨上自由滑动的滑行块,四个所述滑行块上共同设置有一个所述电机初级,所述电机初级的下端面与所述电机次级的上端面之间留有气隙面;所述电机初级包括初级绕组和初级铁芯,所述初级铁芯通过第一螺栓固定在初级背板内,所述初级绕组设置在所述初级铁芯内部,所述电机初级通过所述初级背板利用第二螺栓与所述滑行块连接;所述电机次级包括第一永磁体组和第二永磁体组,所述第一永磁体组与所述第二永磁体组按照不同极替排列后平铺固定在所述次级背板的上端面上;所述第一永磁体组与所述第二永磁体组内均分别包括一个第一永磁体和两个第二永磁体,两个所述第二永磁体分设在所述第一永磁体的两侧,且所述第一永磁体与所述第二永磁体按照同极性顺序排列。
[0005]所述初级背板为下端开口式箱体结构,且所述初级背板的左右两侧面均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上设置有与所述开口相匹配的初级端部挡板,所述初级端部挡板的上端通过第三螺栓与所述初级背板连接,所述初级背板的前侧与所述第一导轨平行,且利用其上的所述第二螺栓与设置在所述第一导轨上的所述滑动块连接,所述初级背板的后侧与所述第二导轨平行,且利用其上的所述第二螺栓与设置在所述第二导轨上的所述滑动块连接。
[0006]所述初级铁芯由硅钢片沿z轴方向叠加而成;成型后的所述初级铁芯中初极槽设
置的个数和所述电机次级中的极数的个数与电机设计的极槽配合数相适配,所述极数的个数是指每一时刻所述初级绕组所覆盖的所述电机次级极数的个数;辅助槽设置有两个,分别设置在所述初级铁芯的左右两侧边端,所述初级槽中填充有所述初级绕组,且所述初级绕组为分布式集中初级绕组排列,所述初级绕组的排列方式为A+A

A

A+A+A

、B+B

B

B+B+B

和C+C

C

C+C+C


[0007]一个所述第一永磁体组或一个所述第二永磁体组代表一个所述极数。
[0008]所述磁栅尺的磁尺固定在所述电机次级上,磁头与所述电机初级连接固定,所述磁栅尺采集到的信号通过信号线与驱动器连接,从而控制电机运行。
[0009]所述缓冲垫位于所述第一导轨或所述第二导轨的上方,用于防止所述初级背板与所述限位块碰撞。
[0010]所述电机次级的宽度与所述电机初级的宽度相适配,所述电机次级的长度大于所述电机初级的长度。
[0011]所述第一永磁体内的磁能积大于所述第二永磁体内的磁能积,所述第一永磁体内的磁能积为40 J/m3,所述第二永磁体的磁能积为3.5 J/m3;所述第一永磁体为稀土永磁体,所述第二永磁体为铁氧体永磁体。
[0012]本专利技术的积极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平板型混合永磁直线电机,采用在次级背板上交替安装不同极性的第一永磁体组和第二永磁体组,第一永磁体组与第二永磁体组内均分别包括一个第一永磁体和两个第二永磁体,两个第二永磁体分设在第一永磁体的两侧,且第一永磁体与第二永磁体按照同极性顺序排列,第一永磁体内的磁能积大于第二永磁体内的磁能积,通过这种排列优化,电机气隙磁密正弦性更好,从而减小了电机的齿槽效应对电机定位力及推力波动的影响。
[0013]2、本专利技术中铁氧体的第二永磁体价格较稀土永磁体的第一永磁体价格低廉,经过排列布置,从而合理的对电机电磁进行优化,虽然总的永磁量增加,但是稀土永磁有所降低,一定程度降低了电机的造价,尤其是对于长次级直线电机,效果更加明显。
[0014]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平板型混合永磁直线电机,具有结构及生产工艺简单,电机初级中硅钢片叠片降低铁耗,电机次级混合永磁体利用率高,永磁磁路磁导均匀、定位力小、电力推力密度高、涡流小,铁氧体永磁材料的引入使得电机整体造价降低。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平板型混合永磁直线电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电机初级、电机次级和底板之间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初级铁芯结构图;图4是图1中次级背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1中底板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1中初级背板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1中初级端部挡板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1中限制块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部分第一永磁体组和第二永磁体组极性相反交替排列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第一永磁铁和第二永磁体极性相同顺序排列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解释和说明:参见附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和图10,图中:1

底板,2

第一导轨,3

第二导轨,4

限位块,5

缓冲垫,6

磁栅尺,7

次级背板,8

滑行块,9

气隙面,10

初级绕组,11

初级铁芯,12

初级背板,13

第二螺栓,14

第一永磁体组,15

第二永磁体组,16

第一永磁体,17

第二永磁体,18

初级端部挡板,19

第三螺栓,20

第一螺栓,21

初级槽,21
‑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平板型混合永磁直线电机,包括底板、电机初级和电机次级,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上端面的前侧设置有第一导轨,后侧设置有第二导轨,所述第一导轨与所述第二导轨的左右两侧均分别设置有一个限位块,每个所述限位块上与所述第一导轨或所述第二导轨连接面上均设置有缓冲垫,所述第二导轨的外侧设置有磁栅尺,所述第一导轨与所述第二导轨之间的所述底板上设置有次级背板,所述次级背板上设置有所述电机次级,所述第一导轨与所述第二导轨上均分别设置有两个能够在所述第一导轨与所述第二导轨上自由滑动的滑行块,四个所述滑行块上共同设置有一个所述电机初级,所述电机初级的下端面与所述电机次级的上端面之间留有气隙面;所述电机初级包括初级绕组和初级铁芯,所述初级铁芯通过第一螺栓固定在初级背板内,所述初级绕组设置在所述初级铁芯内部,所述电机初级通过所述初级背板利用第二螺栓与所述滑行块连接;所述电机次级包括第一永磁体组和第二永磁体组,所述第一永磁体组与所述第二永磁体组按照不同极性交替排列后平铺固定在所述次级背板的上端面上;所述第一永磁体组与所述第二永磁体组内均分别包括一个第一永磁体和两个第二永磁体,两个所述第二永磁体分设在所述第一永磁体的两侧,且所述第一永磁体与所述第二永磁体按照同极性顺序排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平板型混合永磁直线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初级背板为下端开口式箱体结构,且所述初级背板的左右两侧面均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上设置有与所述开口相匹配的初级端部挡板,所述初级端部挡板的上端通过第三螺栓与所述初级背板连接,所述初级背板的前侧与所述第一导轨平行,且利用其上的所述第二螺栓与设置在所述第一导轨上的所述滑动块连接,所述初级背板的后侧与所述第二导轨平行,且利用其上的所述第二螺栓与设置在所述第二导轨上的所述滑动块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小梅贾宛英张志艳栗三一邱洪波杨存祥王凤仙任航丽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轻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