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继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203387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4 14:27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中继器具有:第一中继单元和第二中继单元,它们设置于室外单元与室内单元之间,制冷剂在第一中继单元以及第二中继单元与室外单元之间循环;以及热介质回路,其将第一中继单元以及第二中继单元与室内单元连接,供热介质循环,第二中继单元设置于第一中继单元之上。之上。之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中继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本专利技术设置于室外机与室内机之间的中继器。

技术介绍

[0002]作为以往的空气调节装置,公开有如下结构,即:在室外机与室内机之间设置有中继器,中继器具备将与制冷剂进行了热交换的热介质送出到室内机的泵(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000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

101855号公报
[0004]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空气调节装置中,若欲增加热介质向室内机的供给流量,则需要增大中继器的泵的马力。在该情况下,中继器的设置面积与泵的马力成比例地增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提供一种使热介质的供给流量增加并且抑制设置面积变大的中继器。
[0006]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中继器具有:第一中继单元和第二中继单元,它们设置于室外单元与室内单元之间,制冷剂在上述第一中继单元以及上述第二中继单元与上述室外单元之间循环;以及热介质回路,其将上述第一中继单元以及上述第二中继单元与上述室内单元连接,供热介质循环,上述第二中继单元设置于上述第一中继单元之上。
[0007]根据本专利技术,利用2台中继单元能够增加热介质的供给流量,并且2台中继单元设置于相对于地面垂直的方向,因此能够抑制设置面积变大。
附图说明
[0008]图1是表示包含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中继器的空气调节装置的一个结构例的回路图。
[0009]图2是表示与图1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所进行的控制相关的结构的图。
[0010]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中继器的结构例的外观立体图。
[0011]图4是表示在图3所示的中继器中,打开了侧面的面板的状态的图。
[0012]图5是表示从上方观察图3所示的中继器时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
[0013]图6是表示针对图3所示的中继器的侧面,从一个方向观察中继器时的一个例子的图。
[0014]图7是表示针对图3所示的中继器的侧面,从其它方向观察中继器时的一个例子的图。
[0015]图8是表示从上方观察图5所示的第二中继器的内部时的示意图。
[0016]图9是表示比较例的中继器的一个例子的外观立体图。
[0017]图10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中继器的一个结构例的外观立体图。
[0018]图11是表示在图10所示的中继器中,以拆除支承板的状态从上方观察第一中继单
元时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
[0019]图12是表示变形例1的中继器的一个结构例的外观立体图。
[0020]图1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中继器的一个结构例的外观立体图。
[0021]图14是表示变形例2的中继器的一个结构例的外观立体图。
[0022]图1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中继器的一个结构例的图。
[0023]图1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空气调节装置的控制的结构的图。
[0024]图1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4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动作顺序的流程图。
[0025]图18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4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其它动作顺序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实施方式1.
[0027]对本实施方式1的中继器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包含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中继器的空气调节装置的一个结构例的回路图。空气调节装置1具有室外单元2、室内单元3a和3b、以及中继器4。中继器4设置于室外单元2与室内单元3a和3b之间。中继器4使制冷剂在该中继器4与室外单元2之间循环,使不伴随相变化的热介质在该中继器4与室内单元3a和3b之间循环。不伴随相变化的热介质例如为水和盐水等。中继器4具有第一中继单元4a和第二中继单元4b。
[0028]在本实施方式1中,以室外单元2为1台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室外单元2也可以为多台。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以室内单元为室内单元3a和3b这2台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室内单元也可以为1台,也可以为3台以上。
[0029]室外单元2具有:压缩机21,其将制冷剂压缩而排出;流路切换装置22,其切换制冷剂的流通方向;热源侧热交换器23,其供制冷剂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热源侧送风机24;节流装置25,其使制冷剂减压而膨胀;以及控制装置20。热源侧送风机24将外部空气供给至热源侧热交换器23。室内单元3a具有:负荷侧热交换器31a,其供热介质与室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负荷侧送风机32a,其向负荷侧热交换器31a供给室内的空气;流量调整装置33a,其调整热介质的流量;以及控制部30a。在室内单元3a设置有室温传感器34a,该室温传感器34a检测成为空调对象空间的室内的温度。室内单元3b具有:负荷侧热交换器31b,其供热介质和室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负荷侧送风机32b,其向负荷侧热交换器31b供给室内的空气;流量调整装置33b,其调整热介质的流量;以及控制部30b。在室内单元3b设置有室温传感器34b,该室温传感器34b检测成为空调对象空间的室内的温度。
[0030]压缩机21例如是能够控制容量的变频式压缩机。流路切换装置22根据制热运转和制冷运转等运转模式来切换制冷剂的流路。流路切换装置22例如为四通阀。节流装置25是能够将开度控制为任意的大小,且能够调整制冷剂的流量的装置。节流装置25例如为电子膨胀阀。热源侧热交换器23、负荷侧热交换器31a和31b例如为翅片管式热交换器。
[0031]压缩机21、热源侧热交换器23、节流装置25以及第一热介质热交换器41a连接在一起而构成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10。另外,连接有压缩机21、热源侧热交换器23、节流装置25以及第二热介质热交换器41b的回路也构成制冷剂回路10。
[0032]第一中继单元4a具有:第一热介质热交换器41a,其供制冷剂与热介质进行热交换;第一泵42a,其使热介质在第一中继单元4a与室内单元3a和3b之间循环;以及控制部
40a。第二中继单元4b具有:第二热介质热交换器41b,其供制冷剂与热介质进行热交换;第二泵42b,其使热介质在第二中继单元4b与室内单元3a和3b之间循环;以及控制部40b。第一热介质热交换器41a和第二热介质热交换器41b例如为板式热交换器。第一泵42a和第二泵42b的各泵的马力为120kW以下。
[0033]在室外单元2的流路切换装置22连接有制冷剂配管11,制冷剂配管11分支成第一制冷剂配管11a和第二制冷剂配管11b。第一制冷剂配管11a与第一热介质热交换器41a连接,第二制冷剂配管11b与第二热介质热交换器41b连接。在室外单元2的节流装置25连接有制冷剂配管12,制冷剂配管12分支成第一制冷剂配管12a和第二制冷剂配管12b。第一制冷剂配管12a与第一热介质热交换器41a连接,第二制冷剂配管12b与第二热介质热交换器41b连接。
[0034]在第一热介质热交换器41a连接有第一热介质配管53a和54a。在第二热介质热交换器41b连接有第二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中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器构成为,具有:第一中继单元和第二中继单元,它们设置于室外单元与室内单元之间,制冷剂在所述第一中继单元以及所述第二中继单元与所述室外单元之间循环;以及热介质回路,其将所述第一中继单元以及所述第二中继单元与所述室内单元连接,供热介质循环,所述第二中继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中继单元之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器具有底座,该底座具备在设置有所述第一中继单元的地面对所述第二中继单元进行支承的4根脚部,所述4根脚部配置于所述第一中继单元的框体的外周的外侧,在与所述地面平行的第一方向上,所述4根脚部中的沿所述外周而相邻的2根脚部的距离为所述第一中继单元的框体的长度的最大值以下,在与所述地面平行、且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所述4根脚部中的沿所述外周而相邻的2根脚部的距离为所述第一中继单元的框体的长度的最大值以下。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继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中继单元的底板设置有开口,所述第一中继单元的顶板形成为相对于与所述地面平行的面而倾斜的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中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继单元具有:第一制冷剂配管,其与所述室外单元连接,供所述制冷剂在所述室外单元与所述第一中继单元之间循环;以及第一热介质配管,其与所述室内单元连接,供所述热介质在所述室内单元与所述第一中继单元之间循环,所述第二中继单元具有:第二制冷剂配管,其与所述室外单元连接,供所述制冷剂在所述室外单元与所述第二中继单元之间循环;以及第二热介质配管,其与所述室内单元连接,供所述热介质在所述室内单元与所述第二中继单元之间循环,在所述第一中继单元的框体中的所述第一热介质配管与所述第一中继单元连接的侧面、和在所述第二中继单元中的所述第二热介质配管与所述第二中继单元连接的侧面为平行的第一面,在所述第一中继单元的框体中的所述第一制冷剂配管与所述第一中继单元连接的侧面、和在所述第二中继单元的框体中的所述第二制冷剂配管与所述第二中继单元连接的侧面为与所述第一面不同的第二面。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中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平行。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中继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中继单元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和田伸浩门胁仁隆本村祐治大越靖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