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电力增容领域的电力智能增容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两侧分别连通有通风管,所述通风管的内部固定连接有风机,所述通风管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有集水盒,所述集水盒两侧的底部均连通有第二连接管,所述通风管的内部开设有第一水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通过通风管和风机,能够加快壳体内空气的流速,通过集水盒、第二连接管、第一水槽、第二水槽、第三水槽、出水管、电磁阀和第三连接管,能够对壳体和通风管进行水冷,通过冷却管、水泵、第一连接管和温度传感器,能够使水进行循环,并对铁芯进行冷却,电力智能增容装置冷却效果好,不易出现局部绝缘老化的问题,有利于人们的使用。有利于人们的使用。有利于人们的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力智能增容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电力增容领域,具体是电力智能增容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电力增容指的是用电方在进行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因为生产能力需求的扩大,原申请使用的用电容量(通常按照变压器的容量来计算,单位为KVA)已经不能满足生产经营需要,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申请增加容量,变压器是一种电力增容装置,变压器运行时,它的线圈和铁芯产生铜损和铁损,这些损耗变为热能,使变压器的铁芯和线圈温度上升,若温度长时间超过允许值会使绝缘渐渐失去机械弹性而使绝缘老化。
[0003]现有的电力智能增容装置一般在增容装置一侧设置风机,通过风机对增容装置进行整体风冷,从而使得靠近风机的一侧的冷却效果较好,远离风机一侧的冷却效果较差,从而造成增容装置局部绝缘老化严重的问题。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电力智能增容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电力智能增容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电力智能增容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两侧分别连通有通风管,所述通风管的内部固定连接有风机,所述通风管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有集水盒,所述集水盒两侧的底部均连通有第二连接管,所述通风管的内部开设有第一水槽,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底端与第一水槽连通,所述壳体的内部分别开设有第二水槽和第三水槽,所述集水盒的底部连通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的表面设置有电磁阀,所述出水管的底端与第二水槽连通,所述第一水槽的底部连通有第三连接管,所述第三连接管的底端与第三水槽连通,所述第二水槽的底部连通有冷却管,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有铁芯,所述冷却管的表面与铁芯接触,所述冷却管的底端与第三水槽连通,所述壳体左侧的固定连接有与第三水槽连通的水泵,所述水泵的左侧连通有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另一端与集水盒的左侧连通,所述壳体内腔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分别与风机、电磁阀和水泵电性连接。
[0007]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集水盒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滤网,所述滤网位于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之间。
[0008]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集水盒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固定轴,所述固定轴的顶端贯穿至集水盒的外部固定连接有遮板。
[0009]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通风管的内部固定连接有防尘网,所述防尘网位于风机的一侧。
[0010]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壳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安装座,所述安装
座固定连接在壳体底部的两侧。
[0011]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壳体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挂环,所述挂环的表面开设有吊孔。
[0012]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壳体的底部活动连接有盖板,所述盖板的顶端贯穿至第三水槽的内部。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4]1、本技术中,通过通风管和风机,能够加快壳体内空气的流速,通过集水盒、第二连接管、第一水槽、第二水槽、第三水槽、出水管、电磁阀和第三连接管,能够对壳体和通风管进行水冷,通过冷却管、水泵、第一连接管和温度传感器,能够使水进行循环,并对铁芯进行冷却,电力智能增容装置冷却效果好,不易出现局部绝缘老化的问题,有利于人们的使用。
[0015]2、本技术中,通过滤网,能够对进入集水盒内的液体进行过滤,通过固定轴和遮板,避免阳光照射,液体温度升高较快,通过防尘网,能够对进入通风管内的气体进行过滤,通过安装座,便于对壳体进行安装,通过挂环,使壳体便于吊运,通过盖板,便于排出第三水槽内的液体。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结构左视图;
[0018]图3为本技术结构集水盒俯视图。
[0019]图中:1、壳体;2、通风管;3、风机;4、防尘网;5、固定杆;6、集水盒;7、第一连接管;8、第二连接管;9、第一水槽;10、第二水槽;11、第三水槽;12、出水管;13、电磁阀;14、第三连接管;15、温度传感器;16、滤网;17、固定轴;18、遮板;19、安装座;20、挂环;21、盖板;22、铁芯;23、水泵;24、冷却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请参阅图1~3,本技术实施例中,电力智能增容装置,包括壳体1,壳体1的两侧分别连通有通风管2,通风管2的内部固定连接有风机3,通风管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杆5,固定杆5的顶端固定连接有集水盒6,集水盒6两侧的底部均连通有第二连接管8,通风管2的内部开设有第一水槽9,第二连接管8的底端与第一水槽9连通,壳体1的内部分别开设有第二水槽10和第三水槽11,集水盒6的底部连通有出水管12,出水管12的表面设置有电磁阀13,出水管12的底端与第二水槽10连通,第一水槽9的底部连通有第三连接管14,第三连接管14的底端与第三水槽11连通,第二水槽10的底部连通有冷却管24,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铁芯22,冷却管24的表面与铁芯22接触,冷却管24的底端与第三水槽11连通,壳体1左侧的固定连接有与第三水槽11连通的水泵23,水泵23的左侧连通有第一连接管7,第一连接管7
的另一端与集水盒6的左侧连通,壳体1内腔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温度传感器15,温度传感器15分别与风机3、电磁阀13和水泵23电性连接。
[0022]通过通风管2和风机3,能够加快壳体1内空气的流速,通过集水盒6、第二连接管8、第一水槽9、第二水槽10、第三水槽11、出水管12、电磁阀13和第三连接管14,能够对壳体1和通风管2进行水冷,通过冷却管24、水泵23、第一连接管7和温度传感器15,能够使水进行循环,并对铁芯22进行冷却,电力智能增容装置冷却效果好,不易出现局部绝缘老化的问题,有利于人们的使用。
[0023]在本实施例中,集水盒6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滤网16,滤网16位于第一连接管7和第二连接管8之间。
[0024]通过滤网16,能够对进入集水盒6内的液体进行过滤。
[0025]在本实施例中,集水盒6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固定轴17,固定轴17的顶端贯穿至集水盒6的外部固定连接有遮板18。
[0026]通过固定轴17和遮板18,避免阳光照射,液体温度升高较快。
[0027]在本实施例中,通风管2的内部固定连接有防尘网4,防尘网4位于风机3的一侧。
[0028]通过防尘网4,能够对进入通风管2内的气体进行过滤。
[0029]在本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电力智能增容装置,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两侧分别连通有通风管(2),所述通风管(2)的内部固定连接有风机(3),所述通风管(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杆(5),所述固定杆(5)的顶端固定连接有集水盒(6),所述集水盒(6)两侧的底部均连通有第二连接管(8),所述通风管(2)的内部开设有第一水槽(9),所述第二连接管(8)的底端与第一水槽(9)连通,所述壳体(1)的内部分别开设有第二水槽(10)和第三水槽(11),所述集水盒(6)的底部连通有出水管(12),所述出水管(12)的表面设置有电磁阀(13),所述出水管(12)的底端与第二水槽(10)连通,所述第一水槽(9)的底部连通有第三连接管(14),所述第三连接管(14)的底端与第三水槽(11)连通,所述第二水槽(10)的底部连通有冷却管(24),所述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铁芯(22),所述冷却管(24)的表面与铁芯(22)接触,所述冷却管(24)的底端与第三水槽(11)连通,所述壳体(1)左侧的固定连接有与第三水槽(11)连通的水泵(23),所述水泵(23)的左侧连通有第一连接管(7),所述第一连接管(7)的另一端与集水盒(6)的左侧连通,所述壳体(1)内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传仁,王世钰,冯鹏,刘玲,马衡衡,魏恒中,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子阳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