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电热锅,涉及家用小电器技术领域,包括底座和锅体,底座设有用于放置锅体的电热腔;还包括设置于电热腔内的发热盘,该发热盘的上端面与锅体相互抵触,发热盘的下端面周边布设有发热管,中间设有一温控器,并且发热盘在温控器的周边设有散热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优选地将温控器设置在发热盘底部,并在温控器周边设有散热机构,由此能够适当减缓发热管的热传导速度,防止发热盘中部热量聚集过快,确保热量分布均匀,从而使得温控器能更加准确灵敏地反应发热盘和锅体的综合温度,进而更好地控制发热盘的加热工艺。进而更好地控制发热盘的加热工艺。进而更好地控制发热盘的加热工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电热锅
[0001]本技术涉及家用小电器
,特别涉及一种新型电热锅。
技术介绍
[0002]市场上普遍使用的电热锅通常包括锅体和用于放置锅体的底座,底座设有发热盘,通电后可直接加热锅体,从而方便人们烹饪各种不同的食物。目前电热锅的烹饪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煎、烤、蒸和煮等多种形式,并且操作简单,省事方便,还能给人们带来生活上的仪式感和满足感,因此受到了当代年轻人喜爱和追捧。
[0003]为了更好的控制发热盘的加热工艺,通常在电热锅的锅体底部或者发热盘底部设有用于实时检测和控制温度的温控器。然而这两种控温方式均存在各自的弊端:将温控器设置在锅体底部,虽然可使得温控器能灵敏地反应锅体的温度变化,并迅速进行温度补尝,但这样容易出现发热盘温度过高的现象,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将温控器设置在发热盘上,虽然能够避免出现发热盘温度过高的现象,但是却不能很好的反应锅体的温度,容易出现加热速度过慢现象。
[0004]为此,我们提供一种结构改进的新型电热锅。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电热锅,其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
[0006]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新型电热锅,包括底座和锅体,上述底座设有用于放置上述锅体的电热腔,还包括设置于上述电热腔内的发热盘,该发热盘的上端面与上述锅体相互抵触,发热盘的下端面周边布设有发热管,中间设有一温控器,并且发热盘在上述温控器的周边设有散热机构。
[0008]进一步,上述散热机构包括若干围绕上述温控器布设的散热孔。
[0009]更进一步,若干上述散热孔为贯穿上述发热盘的腰形孔。
[0010]更进一步,若干上述散热孔为贯穿上述发热盘的圆形孔。
[0011]更进一步,若干上述散热孔为设置于上述发热盘上端面或者下端面的盲孔。
[0012]再进一步,若干上述散热孔呈中部密集、周边松散状排布。
[0013]进一步,上述散热机构包括若干围绕上述温控器布设的散热筋。
[0014]进一步,若干上述散热筋设置于上述发热盘的下端面,且散热筋的外表面呈锯齿形。
[0015]进一步,上述锅体包括具有不同用途的第一锅体和第二锅体;上述电热腔包括用于放置第一锅体的第一电热腔和用于放置第二锅体的第二电热腔,且第一电热腔和第二电热腔内均设有上述发热盘。
[0016]和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7]1、本技术优选地将温控器设置在发热盘底部,并在温控器周边设有散热机
构,由此能够适当减缓发热管的热传导速度,防止发热盘中部热量聚集过快,确保热量分布均匀,从而使得温控器能更加准确灵敏地反应发热盘和锅体的综合温度,进而更好地控制发热盘的加热工艺。
[0018]2、本技术提供了多种结构简单且设计合理的散热机构,从而在保证有效散热的基础上,合理地控制散热量,防止热量损失过多。
[0019]3、本技术设有两种不同用途的锅体,从而使得电热锅具有多种不同的烹饪功能,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和功能丰富等优点,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多种需求。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的爆炸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中发热盘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技术中发热盘的顶部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1、底座;111、第一电热腔;112、第二电热腔;12、发热盘;121、发热管;122、温控器;123、散热孔;21、第一锅体;22、第二锅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全面理解本技术,下面描述到许多细节,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无需这些细节也可实现本技术。
[0025]参照图1至图3,一种新型电热锅,包括底座1和锅体,底座1设有用于放置锅体的电热腔,还包括设置于电热腔内的发热盘12,该发热盘12的上端面与锅体底部相互抵触,发热盘12的下端面周边布设有发热管121,中间设有一温控器122,并且发热盘12在温控器122的周边设有散热机构。本技术优选地将温控器122设置在发热盘12底部,且温控器122周边设有散热机构,由此能够适当减缓发热管121的热传导速度,防止发热盘12中部热量聚集过快,确保热量分布均匀,从而使得温控器122能更加准确灵敏地反应发热盘12和锅体的综合温度,进而更好地控制发热盘12的加热工艺。需要说明的是,发热管121和温控器122的具体控制原理属于现有技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现有电热锅的具体控制原理来理解并实施,故在此不加赘述。
[0026]参照图1至图3,具体地,锅体包括具有不同用途的第一锅体21和第二锅体22;电热腔包括用于放置第一锅体21的第一电热腔111和用于放置第二锅体22的第二电热腔112,且第一电热腔111和第二电热腔112内均设有发热盘12。本实施例中第一锅体21优选为煮锅,第二锅体22优选为煎锅,因此第一电热腔111为蒸煮腔,第二电热腔112为煎烤腔。使用时第一锅体21可用于煮火锅、煮粥面或者涮菜等等,而第二锅体22可用于煎、烤、炸和炒各种食物。由此可知,本技术结构设计合理,功能丰富,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多种需求。在实际生产中,还可根据需要选择功能合适的锅体,或者在底座1上设置多个电热腔,以用来放置多种不同用途的锅体。
[0027]参照图1至图3,具体地,散热机构包括若干围绕温控器122布设的散热孔123。 散热孔123可以为贯穿发热盘12的腰形孔,也可以为呈中部密集、周边松散状排布且贯穿发热盘12的圆形孔。本实施例优选地将散热孔123设计为腰形孔,且腰形孔的总圈数为两圈,每圈的腰形孔数量为四个。如此设计可在保证有效散热的基础上,合理地控制散热量,防止热
量损失过多。此外,还可采用其他形式的散热机构来实现散热,例如:可在发热盘12上的温控器122周围设置若干的盲孔或者散热筋,从而通过增加发热盘12的表面积来降低热传导速度并实现散热。当采用盲孔结构时,可将盲孔设置在发热盘12的上端面或者下端面;而当采用散热筋结构时,可将散热筋设置在发热盘12的下端面,并将其外表面设计为锯齿形。
[0028]上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技术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技术保护范围的行为。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电热锅,包括底座和锅体,所述底座设有用于放置所述锅体的电热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电热腔内的发热盘,该发热盘的上端面与所述锅体相互抵触,发热盘的下端面周边布设有发热管,中间设有一温控器,并且发热盘在所述温控器的周边设有散热机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电热锅,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机构包括若干围绕所述温控器布设的散热孔。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电热锅,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散热孔为贯穿所述发热盘的腰形孔。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电热锅,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散热孔为贯穿所述发热盘的圆形孔。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电热锅,其特征在于:若干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义允,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优尔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