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锅炉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锅炉烟气余热利用装置,包括四个从前向后并排设置的第一换热机构、第二换热机构、第三换热机构和第四换热机构,四个换热机构内部结构相同,第一换热机构与第三换热机构之间设有水连接管,第一换热机构与第三换热机构分别设有进水管和出水管,第二换热机构与第四换热机构之间设有气连接管,第二换热机构与第四换热机构分别设有进气管和出气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锅炉烟气余热利用装置,能够对锅炉烟气的余热进行利用,同时方便对装置内部烟尘进行清洁,能够大大降低锅炉烟气余热利用装置的维护成本。成本。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锅炉烟气余热利用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锅炉
,具体涉及一种锅炉烟气余热利用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锅炉是利用燃料或其它能源的热能,把工质(一般为净化的水)加热到一定参数(温度、压力)的换热设备。锅炉的任务,在于安全、可靠、经济有效地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进而将热能传递给水,以产生热水或蒸汽;或将燃料的化学能传递给其他工质,如导热油等,以产生其他高温的工质,如高温导热油。锅炉要排放出高温的烟气,直接排放到大气中而不加以利用,非常可惜,所以市面上出现了锅炉烟气余热利用装置,对烟气的余热进行吸收利用,现有的锅炉烟气余热利用装置通常是由蓄水箱和蛇形管组成,蛇形管放置在蓄水箱内,蓄水箱内盛装冷水,将蛇形管内通入烟气,烟气的热量传递给蛇形管,通过蛇形管再对冷水进行加热,这样便能对锅炉烟气的余热进行利用,采用蛇形管来传递热量是因为蛇形管能够延长烟气在管道内停留的时间,这样能够对烟气的热量进行充分利用,然而锅炉烟气是带有烟尘的,蛇形管长时间的导通烟气会使其内部附着厚厚的烟尘,这样就会降低蛇形管的导热效率,所以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就需要对蛇形管内部进行清洁,然而蛇形管形状较为特殊,只有管道两端设有开口,其余部位均为封闭式结构,这导致蛇形管内壁不方便进行清洁,所以在对锅炉烟气余热利用装置进行维护时,往往是直接对蛇形管进行更换,这样就会大大增加锅炉烟气余热利用装置的维护成本。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锅炉烟气余热利用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旨在提供一种锅炉烟气余热利用装置,用于解决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锅炉烟气余热利用装置,包括四个从前向后并排设置的第一换热机构、第二换热机构、第三换热机构和第四换热机构,四个所述换热机构内部结构相同,所述换热机构包括矩形壳体,所述矩形壳体为上下贯穿的中空结构,所述矩形壳体上下两端分别设有上盖和下盖,所述上盖下端中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挡片,所述第一挡片前后两端均与矩形壳体内部前后两侧抵接,所述第一挡片下端不与下盖接触,所述上盖下端设有两个左右对称的第一连接柱,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柱下端均与下盖抵接,所述上盖下端设有与矩形壳体相匹配的第一矩形限位框,所述下盖上端设有两个左右对称的第二挡片,两个所述第二挡片分布在第一挡片左右两侧,两个所述第二挡片前后两端均与矩形壳体内部前后两侧抵接,所述第二挡片上端不与上盖接触,所述下盖上端设有两个左右对称的第二连接柱,两个所述第二连接柱上端均与上盖抵接,所述下盖上端设有与矩形壳体相匹配的第二矩形限位框,所述下盖设有两个与两个第一连接柱相匹配的第一装配通孔,所述第一装配通孔装配有与第一连接柱螺纹连接的第一紧固螺钉,所述上盖设有两个与两个第二连接柱相匹配的第二
装配通孔,所述第二装配通孔装配有与第二连接柱螺纹连接的第二紧固螺钉,所述第一换热机构的矩形壳体左侧与所述第三换热机构的矩形壳体左侧之间设有水连接管,所述第一换热机构的矩形壳体右侧与所述第三换热机构的矩形壳体右侧分别设有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第二换热机构的矩形壳体左侧与所述第四换热机构的矩形壳体左侧之间设有气连接管,所述第二换热机构的矩形壳体右侧与所述第四换热机构的矩形壳体右侧分别设有进气管和出气管,所述换热机构的矩形壳体左右两侧均设有两个上下分布的安装耳,四个所述换热机构同位置的四个所述安装耳通过一个紧固螺栓和一个紧固螺母固定连接。
[0006]采用本技术技术方案,四个换热机构同位置的四个安装耳通过一个紧固螺栓和一个紧固螺母固定连接,能够使四个换热机构紧密贴合在一起,上盖和下盖能够对矩形壳体上下两端进行封闭,第一装配通孔装配与第一连接柱螺纹连接的第一紧固螺钉,能够将上盖与下盖固定在矩形壳体上下两端,第二装配通孔装配与第二连接柱螺纹连接的第二紧固螺钉,能够进一步对上盖与下盖进行固定,使上盖和下盖与矩形壳体之间连接的更加紧密,第一矩形限位框能够对上盖的位置进行限位,使上盖能够与矩形壳体上端对齐,第二矩形限位框能够对下盖的位置进行限位,使下盖能够与矩形壳体下端对齐;通过第一挡片和两个第二挡片的设置能够将矩形壳体的内部空间分割成一个蛇形通道,这样不管是烟气在矩形壳体内部流动还是冷水在矩形壳体内部流动都会延长在内部停留的时间,以提高烟气余热的利用率;
[0007]装置在使用时,将进水管和进气管分别接通冷水和烟气,冷水通过进水管进入到第一换热机构后,依次流进第一换热机构的蛇形通道、水连接管和第三换热机构的蛇形通道,然后从出水管流出,烟气通过进气管进入到第二换热机构后,依次流进第二换热机构的蛇形通道、气连接管和第四换热机构的蛇形通道,然后从出气管流出,烟气在经过第二换热机构和第四换热机构时,会将携带的热量传递给第二换热机构的矩形壳体和第四换热机构的矩形壳体,第二换热机构的矩形壳体和第四换热机构的矩形壳体就对第一换热机构的矩形壳体和第三换热机构的矩形壳体进行加热,第一换热机构的矩形壳体和第三换热机构的矩形壳体就对冷水进行加热,这样就能对锅炉烟气的余热进行利用。
[0008]当需要对换热机构内部进行清洁时,将两个第一紧固螺钉和两个第二紧固螺钉拧下,在将上盖和下盖取下,上盖取下时,会将第一挡片带出,下盖取下时,会将两个第二挡片带出,第一挡片和第一挡片就直接露在外面,这样就方便对其表面附着的烟尘或者水垢进行清洁,同时在第一挡片和第一挡片取出后,矩形壳体内部就无其它结构干涉,也就方便对矩形壳体内表面附着的烟尘或者水垢进行清洁,这样整个换热机构就能循环使用,从而大大降低锅炉烟气余热利用装置的维护成本。
[0009]本技术提供一种锅炉烟气余热利用装置,能够对锅炉烟气的余热进行利用,同时方便对装置内部烟尘进行清洁,能够大大降低锅炉烟气余热利用装置的维护成本。
[0010]进一步限定,所述矩形壳体与上盖之间设有第一橡胶密封圈。这样的结构,能够对矩形壳体与上盖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
[0011]进一步限定,所述矩形壳体与下盖之间设有第二橡胶密封圈。这样的结构,能够对矩形壳体与下盖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
[0012]进一步限定,所述上盖上端设有把手。这样的结构,在拆卸上盖时,方便将上盖取下。
[0013]进一步限定,所述第一紧固螺钉与下盖之间设有第一橡胶密封环。这样的结构,能对第一装配通孔进行密封。
[0014]进一步限定,所述第二紧固螺钉与上盖之间设有第二橡胶密封环。这样的结构,能够对第二装配通孔进行密封。
[0015]本技术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16]将两个第一紧固螺钉和两个第二紧固螺钉拧下,在将上盖和下盖取下,上盖取下时,会将第一挡片带出,下盖取下时,会将两个第二挡片带出,第一挡片和第一挡片就直接露在外面,这样就方便对其表面附着的烟尘或者水垢进行清洁,同时在第一挡片和第一挡片取出后,矩形壳体内部就无其它结构干涉,也就方便对矩形壳体内表面附着的烟尘或者水垢进行清洁,这样整个换热机构就能循环使用,从而大大降低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锅炉烟气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四个从前向后并排设置的第一换热机构、第二换热机构、第三换热机构和第四换热机构,四个所述换热机构内部结构相同,所述换热机构包括矩形壳体(1),所述矩形壳体(1)为上下贯穿的中空结构,所述矩形壳体(1)上下两端分别设有上盖(2)和下盖(21),所述上盖(2)下端中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挡片(22),所述第一挡片(22)前后两端均与矩形壳体(1)内部前后两侧抵接,所述第一挡片(22)下端不与下盖(21)接触,所述上盖(2)下端设有两个左右对称的第一连接柱(23),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柱(23)下端均与下盖(21)抵接,所述上盖(2)下端设有与矩形壳体(1)相匹配的第一矩形限位框(231),所述下盖(21)上端设有两个左右对称的第二挡片(24),两个所述第二挡片(24)分布在第一挡片(22)左右两侧,两个所述第二挡片(24)前后两端均与矩形壳体(1)内部前后两侧抵接,所述第二挡片(24)上端不与上盖(2)接触,所述下盖(21)上端设有两个左右对称的第二连接柱(25),两个所述第二连接柱(25)上端均与上盖(2)抵接,所述下盖(21)上端设有与矩形壳体(1)相匹配的第二矩形限位框(251),所述下盖(21)设有两个与两个第一连接柱(23)相匹配的第一装配通孔(26),所述第一装配通孔(26)装配有与第一连接柱(23)螺纹连接的第一紧固螺钉(27),所述上盖(2)设有两个与两个第二连接柱(25)相匹配的第二装配通孔(28),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少静,刘锋,王鹏南,闫娟茹,董泓,任静,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建工金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