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机器人末端的碰撞检测装置的碰撞机构,所述机座顶端各边角位置处均固定连接有雷达传感器,包括机座,所述机座外端等距固定连接有减震机构,所述减震机构包括凹槽、滑槽、滑块、活动块、减震弹簧、转轴、连接板、合页和挡板,所述机座外端等距开设有凹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科学合理,使用安全方便,设置有凹槽、滑槽、滑块、活动块、减震弹簧、转轴、连接板、合页和挡板,通过挡板避免机器人末端的碰撞检测装置直接受到碰撞,防止装置损坏,同时通过合页、连接板和转轴配合,使挡板推动活动块,使活动块带着滑块沿着滑槽滑动,从而推动减震弹簧收缩,减少冲击力,避免装置瞬间承受的冲击力过大。间承受的冲击力过大。间承受的冲击力过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机器人末端的碰撞检测装置的碰撞机构
[0001]本技术涉及机器人
,具体为一种机器人末端的碰撞检测装置的碰撞机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工业自动化的发展,各个大中小企业的生产加工制造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各式各样的机器人被引入各个行业,但是机器人在行走过程中难免会与未知的障碍物进行碰撞,造成损失,导致在机器人使用时需要通过碰撞检测装置来对其产生的碰撞进行检测,而碰撞检测装置在检测时,需要设置碰撞机构,因此有必要对于自由行走机器人进行未知碰撞保护,如现有公开的一种新型机器人末端的碰撞检测装置,申请号为(201822186888.9),该专利:通过雷达传感器对障碍物进行检测,降低碰撞的几率;
[0003]但是该专利不能在产生碰撞时,减少冲击力,使装置直接承受了大量的冲击力,容易造成装置损坏,影响机器人的正常运行,此外在机器人移动时,与地面的距离较低,容易造成磨损,所以我们对这些情况,为避免上述技术问题,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机器人末端的碰撞检测装置的碰撞机构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所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机器人末端的碰撞检测装置的碰撞机构,可以有效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不能在产生碰撞时,减少冲击力,使装置直接承受了大量的冲击力,容易造成装置损坏,影响机器人的正常运行,此外在机器人移动时,与地面的距离较低,容易造成磨损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机器人末端的碰撞检测装置的碰撞机构,所述机座顶端各边角位置处均固定连接有雷达传感器,包括机座,所述机座外端等距固定连接有减震机构,所述减震机构包括凹槽、滑槽、滑块、活动块、减震弹簧、转轴、连接板、合页和挡板;
[0006]所述机座外端等距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部顶端和底端均开设有滑槽,所述凹槽内部对称滑动连接有活动块,两个所述活动块顶端和底端对应滑槽位置处分别固定连接有滑块,所述凹槽内部对应活动块外侧位置处卡接有减震弹簧,两个所述活动块另一端均转动连接有转轴,两个所述转轴外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板,两个所述连接板另一端均转动连接有合页,所述合页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挡板;
[0007]所述机座底端开设有槽口,所述机座内部对应槽口位置处开设有腔室,所述腔室内部固定连接有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驱动电机、丝杆、升降板、滑座、固定板、底架和滚轮;
[0008]所述腔室顶端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且驱动电机的输入端与外部电源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有丝杆,所述丝杆外端对应腔室内部位置处通过螺纹连接有升降板,所述腔室底端各边角位置处均固定连接有滑座,所述升降板底端对应滑座
位置处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外端对应槽口内部位置处固定连接有底架,所述底架底端各边角位置处均固定连接有滚轮。
[0009]优选的,所述活动块为C型板,所述转轴的高度小于活动块的高度,所述连接板的高度小于转轴的高度。
[0010]优选的,所述丝杆贯穿升降板与腔室底端转动连接,所述升降板外端与腔室内壁滑动连接。
[0011]优选的,所述固定板一端贯穿滑座一端,所述固定板外端与滑座内壁滑动连接。
[0012]优选的,所述机座一端对应凹槽两侧位置处对称开设有圆槽,所述圆槽内部滑动连接有固定杆,且固定杆另一端与挡板固定连接,所述挡板外端对应合页位置处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部卡接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一端中部位置处通过螺纹连接有螺栓。
[0013]优选的,所述螺栓贯穿限位板和挡板与合页通过螺纹连接,所述固定杆的直径等于圆槽的直径。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结构科学合理,使用安全方便:
[0015]1、设置有凹槽、滑槽、滑块、活动块、减震弹簧、转轴、连接板、合页和挡板,通过挡板避免机器人末端的碰撞检测装置直接受到碰撞,防止装置损坏,同时通过合页、连接板和转轴配合,使挡板推动活动块,使活动块带着滑块沿着滑槽滑动,从而推动减震弹簧收缩,减少冲击力,避免装置瞬间承受的冲击力过大,保护装置不受损坏。
[0016]2、设置有驱动电机、丝杆、升降板、滑座、固定板、底架和滚轮,通过底座和滚轮配合,方便机器人移动,同时通过驱动电机旋转,带动丝杆旋转,使丝杆推动升降板移动,从而通过升降板推动固定板移动,并使固定板带动底架移动,调整了底架的高度,进而调整了机座底端与地面之间的距离,避免地面上的凸起刮花机座,此外通过滑座配合,保证固定板滑动的平稳性。
[0017]3、设置有圆槽、固定杆、安装槽、限位板和螺栓,通过圆槽和固定杆配合,进一步提高挡板与机座连接的稳定性,避免挡板在收缩时出现偏移,保证了减震的效果,此外通过转动螺栓,将限位板从安装槽内部滑出,从将挡板与合页拆开,提高了挡板拆卸更换的效率,保证挡板减震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18]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
[0019]在附图中:
[0020]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本技术合页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0022]图3是本技术图2中A区域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4是本技术丝杆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0024]图中标号:1、机座;2、减震机构;201、凹槽;202、滑槽;203、滑块;204、活动块;205、减震弹簧;206、转轴;207、连接板;208、合页;209、挡板;
[0025]3、槽口;4、腔室;
[0026]5、升降机构;501、驱动电机;502、丝杆;503、升降板;504、滑座;505、固定板;506、底架;507、滚轮;
[0027]6、圆槽;7、固定杆;8、安装槽;9、限位板;10、螺栓;11、雷达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9]实施例:如图1-4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机器人末端的碰撞检测装置的碰撞机构,包括机座1,机座1顶端各边角位置处均固定连接有雷达传感器11,机座1外端等距固定连接有减震机构2,减震机构2包括凹槽201、滑槽202、滑块203、活动块204、减震弹簧205、转轴206、连接板207、合页208和挡板209;
[0030]机座1外端等距开设有凹槽201,凹槽201内部顶端和底端均开设有滑槽202,凹槽201内部对称滑动连接有活动块204,两个活动块204顶端和底端对应滑槽202位置处分别固定连接有滑块203,凹槽201内部对应活动块204外侧位置处卡接有减震弹簧205,两个活动块204另一端均转动连接有转轴206,方便连接板207转动,活动块204为C型板,转轴206的高度小于活动块204的高度,连接板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器人末端的碰撞检测装置的碰撞机构,包括机座(1),所述机座(1)顶端各边角位置处均固定连接有雷达传感器(11),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座(1)外端等距固定连接有减震机构(2);所述减震机构(2)包括凹槽(201)、滑槽(202)、滑块(203)、活动块(204)、减震弹簧(205)、转轴(206)、连接板(207)、合页(208)和挡板(209);所述机座(1)外端等距开设有凹槽(201),所述凹槽(201)内部顶端和底端均开设有滑槽(202),所述凹槽(201)内部对称滑动连接有活动块(204),两个所述活动块(204)顶端和底端对应滑槽(202)位置处分别固定连接有滑块(203),所述凹槽(201)内部对应活动块(204)外侧位置处卡接有减震弹簧(205);两个所述活动块(204)另一端均转动连接有转轴(206),两个所述转轴(206)外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板(207),两个所述连接板(207)另一端均转动连接有合页(208),所述合页(208)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挡板(209);所述机座(1)底端开设有槽口(3),所述机座(1)内部对应槽口(3)位置处开设有腔室(4),所述腔室(4)内部固定连接有升降机构(5),所述升降机构(5)包括驱动电机(501)、丝杆(502)、升降板(503)、滑座(504)、固定板(505)、底架(506)和滚轮(507);所述腔室(4)顶端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501),且驱动电机(501)的输入端与外部电源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驱动电机(501)的输出轴连接有丝杆(502),所述丝杆(502)外端对应腔室(4)内部位置处通过螺纹连接有升降板(503),所述腔室(4)底端各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术,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乐上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