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正专利>正文

一种前轮悬挂转向结构及摩托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167162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2 01: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涉及悬架技术领域的一种前轮悬挂转向结构及摩托车,包括车架及位于车架前方的前轮,在车架上设置有车把,车把下方设置有转向立管,其特征是,包括,前叉组件、上悬臂组件、下悬臂组件、转向同步组件以及与车架铰接的上减震器及下减震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1)应力结构合理,抗冲击能力强,尤其是对与摇臂运动方向偏差较大的横向冲击力也具备非常好的结构承受力。2)具备对横向冲击力的缓冲吸能作用,进一步大幅度增加了对横向冲击力的承受力。3)前轮转向倾斜角度可以调节。4)刹车过程中支撑效果较好。中支撑效果较好。中支撑效果较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前轮悬挂转向结构及摩托车


[0001]本技术涉及悬架
,具体地说是一种前轮悬挂转向结构及摩托车。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的摩托车前悬挂在结构上可以大体分为两类:
[0003]第一类:套筒式前叉悬挂结构;基本功能包括:支撑、缓冲、转向。目前绝大多数摩托车前悬挂都属于套筒式前叉转向结构。其主要缺点是:1)应力结构不够合理;套筒式前叉悬挂结构本身抗冲击能力存在缺陷,这种结构在冲击力方向与套筒方向大体一致的情况下具备比较好的冲击承受力,反之冲击承受力就会下降。2)刹车过程中支撑效果较差;因为这种悬挂结构在实际应用中为了达到较好的整体操控效果会设计成向车身后方倾斜一定角度,急刹过程中惯性是向前的,向后倾斜的悬挂结构更容易被压缩,倾斜角度越大急刹过程中的支撑力就越差。
[0004]第二类:双A臂悬挂结构,双A臂悬挂结构的工作行进方向是一条弧线,倾斜角度是逐渐增加的,初段行进方向接近于垂直向上,刹车过程中支撑效果较好,但是应力结构不够合理。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前轮悬挂转向结构及摩托车,以解决现有的摩托车前悬挂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0006]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前轮悬挂转向结构,包括车架及位于车架前方的前轮,在车架上设置有车把,车把下方设置有转向立管,其中,包括,前叉组件、上悬臂组件、下悬臂组件、转向同步组件以及与车架铰接的上减震器及下减震器;
[0007]所述前叉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前叉片,所述前叉片具有与所述前轮的轮毂中心铰接的前端,所述前叉片的顶部向所述前轮侧弯折形成上悬臂支架,在所述上悬臂支架上设置有固定轴,所述固定轴的轴线沿所述前轮的径向方向指向所述前轮的轮毂中心,在所述固定轴的外部套设有轴套,在所述轴套上设置有转向连杆;
[0008]所述上悬臂组件包括至少一个上悬臂,所述上悬臂具有与所述转向连杆铰接的前端以及与所述车架铰接的后端;所述上减震器的自由端与所述前叉组件或所述上悬臂组件连接;
[0009]所述下悬臂组件包括至少一个下悬臂,所述下悬臂具有与所述前叉组件铰接的前端;
[0010]所述转向同步组件包括转向同步杆,所述转向同步杆的顶端与所述转向立管的下端通过万向节连接,在所述转向同步杆的外侧至少设置有一个转向翼板,所述转向翼板与同侧设置的所述下悬臂的后端铰接,所述下减震器的自由端与所述转向同步杆的杆体铰接;所述转向同步杆的杆体与所述固定轴的杆体处于同一纵面上。
[0011]优选的,所述前叉片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于所述前轮的两侧,所述上悬臂支架
的两端分别与两所述前叉片的顶端连接,两所述前叉片及所述上悬臂支架包围形成框型结构。
[0012]优选的,所述转向连杆的数量为两个,分别对称设置于所述轴套的两侧。
[0013]优选的,所述上悬臂的数量为两个,两所述上悬臂基于所述前叉组件的中垂面对称设置;两所述上悬臂的前端分别与两所述转向连杆铰接。
[0014]优选的,在两所述上悬臂之间设置有连接轴,所述上减震器的自由端与所述连接轴铰接。
[0015]优选的,所述下悬臂的数量为两个,所述下悬臂基于前叉组件的中垂面对称设置;两所述下悬臂的前端分别与同侧的所述前叉片的后端铰接。
[0016]优选的,所述转向同步杆的轴线与所述固定轴的轴线平行。
[0017]优选的,在所述转向同步杆的下端设置有铰接座,所述下减震器的自由端与所述铰接座铰接。
[0018]优选的,所述前叉片的前端的铰接位置与所述下悬臂的后端的铰接位置的距离等于所述前轮的轮毂中心至所述转向同步杆之间的距离。
[0019]一种摩托车,包括上述的一种前轮悬挂转向结构。
[002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优势在于:
[0021]1)应力结构合理,抗冲击能力强,尤其是对与摇臂运动方向偏差较大的横向冲击力也具备非常好的结构承受力。
[0022]2)具备对横向冲击力的缓冲吸能作用,进一步大幅度增加了对横向冲击力的承受力。
[0023]3)前轮转向倾斜角度可以调节。
[0024]4)刹车过程中支撑效果较好。
附图说明
[00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6]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2是本技术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28]图3是本技术的前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4是本技术的平行布置上悬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5是本技术的A字形布置上悬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6是本技术的转向同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7是受竖向冲击情况下不同悬挂系统前轮运动路线效果图;
[0033]图8是受载情况下不同悬挂系统车架应力效果图。
[0034]效果图。
[0035]图中:1—车架,2—前轮,3—车把,4—转向立管,5—上减震器,6—下减震器,7—前叉片,8—上悬臂支架,9—转向连杆,10—下悬臂,11—转向同步杆,12—上悬臂,13—轴
套,14—转向翼板,15—十字万向节,16—连接轴, 17—铰接座,18—固定轴。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能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3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38]如图1

图5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前轮悬挂转向结构,包括车架1 及位于车架1前方的前轮2,在车架1上设置有车把3,车把3下方设置有转向立管4,转向立管4的上端与车把3的下端固定连接,转向立管4随车把3的转动而转动。
[0039]进一步的,本技术包括前叉组件、上悬臂组件、下悬臂组件、转向同步组件以及与车架1铰接的上减震器5及下减震器6。
[0040]其中,本技术的前叉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前叉片7,前叉片7具有与前轮 2的轮毂中心铰接的前端。上悬臂组件包括至少一个上悬臂,上悬臂设置于前叉组件的上部,上悬臂具有与前叉组件铰接的前端以及与车架铰接的后端。下悬臂组件包括至少一个下悬臂,下悬臂设置于前叉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轮悬挂转向结构,包括车架及位于车架前方的前轮,在车架上设置有车把,车把下方设置有转向立管,其特征是,包括,前叉组件、上悬臂组件、下悬臂组件、转向同步组件以及与车架铰接的上减震器及下减震器;所述前叉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前叉片,所述前叉片具有与所述前轮的轮毂中心铰接的前端,所述前叉片的顶部向所述前轮侧弯折形成上悬臂支架,在所述上悬臂支架上设置有固定轴,所述固定轴的轴线沿所述前轮的径向方向指向所述前轮的轮毂中心,在所述固定轴的外部套设有轴套,在所述轴套上设置有转向连杆;所述上悬臂组件包括至少一个上悬臂,所述上悬臂具有与所述转向连杆铰接的前端以及与所述车架铰接的后端;所述上减震器的自由端与所述前叉组件或所述上悬臂组件连接;所述下悬臂组件包括至少一个下悬臂,所述下悬臂具有与所述前叉组件铰接的前端;所述转向同步组件包括转向同步杆,所述转向同步杆的顶端与所述转向立管的下端通过万向节连接,在所述转向同步杆的外侧至少设置有一个转向翼板,所述转向翼板与同侧设置的所述下悬臂的后端铰接,所述下减震器的自由端与所述转向同步杆的杆体铰接;所述转向同步杆的杆体与所述固定轴的杆体处于同一纵面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前轮悬挂转向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前叉片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于所述前轮的两侧,所述上悬臂支架的两端分别与两所述前叉片的顶端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正
申请(专利权)人:刘正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