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冷凝水热回收与废水利用系统。包括热回收机构、冷凝水发生机构及热利用机构,冷凝水发生机构冷凝水出口及进水口的一端均通过管道与热回收机构连通;热利用机构冷水出口及热水进口的一端均通过管道与热回收机构连通;冷凝水发生机构及热利用机构与热回收机构连通处均固定设置有泵体;热回收机构包括回收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热回收机构、冷凝水发生机构和热利用机构的设计,使该装置能够高效实现冷凝废水的热回收过程,同时通过热回收机构中换热模块的设计,变传统换热装置的静态式换热为动态式换热,工作时换热模块在主驱动电机的作用下,能够同步发生自转与公转运动。运动。运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冷凝水热回收与废水利用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冷凝水热回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冷凝水热回收与废水利用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冷凝水回收器用于各种汽水换热器或生产工艺流程中所产生的冷凝水的回收,冷凝水是高质量的水,而且它含有大量的热能,所以在蒸汽供热系统中回收冷凝水是节能节水的重要措施之一。
[0003]现有的冷凝水回收器在使用过程中,在锅炉蒸汽的冷凝水回收中,其结构的不严谨设计,会造成冷凝水回收设备高危险系数,且在回收时由于采用的为静态式换热,导致换热强度和换热效率不一,进而导致换热效果较差。
[0004]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型的冷凝水热回收与废水利用系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提供一种冷凝水热回收与废水利用系统,解决了现有的回收系统回收效果较差的问题。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冷凝水热回收与废水利用系统,包括热回收机构、冷凝水发生机构及热利用机构,所述冷凝水发生机构冷凝水出口及进水口的一端均通过管道与热回收机构连通;所述热利用机构冷水出口及热水进口的一端均通过管道与热回收机构连通;所述冷凝水发生机构及热利用机构与热回收机构连通处均固定设置有泵体;所述热回收机构包括回收罐;所述回收罐内部转动连接有两通过连杆而相互连接的密封座;所述回收罐底部固定安装有主驱动电机;所述主驱动电机输出轴的一端与一所述密封座固定连接;两所述密封座相对表面之间固定设置有换热腔;所述回收罐周侧面分别固定安装有废水进管和回流管;所述废水进管和回流管一端均与换热腔和冷凝水发生机构连通;所述回收罐顶部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有冷却水进罩;所述回收罐底部通过连接件固定安装有热水排罩;所述冷却水进罩和热水排罩一端均与热利用机构连通;两所述密封座相对表面之间转动连接有一组呈圆周阵列分布的换热模块;所述回收罐上部固定安装有第一静齿环;所述回收罐下部固定安装有第二静齿环;一组所述换热模块周侧面均与第一静齿环和第二静齿环相啮合;所述换热模块包括换热管;所述换热管周侧面通过轴承与两密封座转动连接;所述换热管周侧面固定安装有换热鳍片;所述换热管周侧面固定安装有第一从动齿轮;所述第一从动齿轮周侧面与第一静齿环相啮合;所述换热管轴心位置通过连接件转动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周侧面固定连接有螺旋刮料叶片;所述螺旋刮料叶片周侧面与换热管相贴合;所述转轴周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二从动齿轮;所述第二从动齿轮周侧面与第二静齿环相啮合。
[0007]优选的,所述螺旋刮料叶片表面开设有一组呈圆周阵列分布的透液孔;所述换热管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管状结构;所述换热管两端分别与冷却水进罩和热水排罩连通。
[0008]优选的,所述冷却水进罩、热水排罩、废水进管和回流管端面均固定设置有法兰连接面;所述换热鳍片表面固定开设有换热槽。
[0009]优选的,两所述密封座与回收罐转动连接处及所述换热管与密封座转动连接处均设置有密封圈。
[0010]优选的,所述转轴与换热管转动连接处固定设置有三叶支架;两所述密封座表面、回收罐内壁及螺旋刮料叶片表面均固定涂设有耐腐蚀漆。
[0011]优选的,所述螺旋刮料叶片周侧面固定安装有与回收罐相配合的刮条;所述回收罐轴线与换热管的轴线平行。
[0012]优选的,所述废水进管和回流管呈平行设置;所述废水进管轴线与回收罐轴线的夹角为90
°
。
[0013]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技术提供的冷凝水热回收与废水利用系统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4]本技术提供一种冷凝水热回收与废水利用系统,本技术通过热回收机构、冷凝水发生机构和热利用机构的设计,使该装置能够高效实现冷凝废水的热回收过程,同时通过热回收机构中换热模块的设计,变传统换热装置的静态式换热为动态式换热,工作时换热模块在主驱动电机的作用下,能够同步发生自转与公转运动,通过自转与公转运动的同步发生,继而能够循环改变换热管的换热位置和换热强度,继而能够有效提高该装置的换热均一度与换热效率,通过螺旋刮料叶片的设计,在工作时,一方面能够延缓水流速度,继而延长该装置的换热时间与换热效果,另一方面能够对粘附于换热管内壁的杂质进行有限自洁,继而保证换热管的可使用寿命及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冷凝水热回收与废水利用系统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热回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换热腔、回收罐和回流管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图3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5为密封座和第一从动齿轮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6为换热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7为螺旋刮料叶片、转轴和第二从动齿轮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中标号:1、热回收机构;2、冷凝水发生机构;3、热利用机构;4、泵体;5、回收罐;6、密封座;7、主驱动电机;8、换热腔;9、废水进管;10、回流管;11、冷却水进罩;12、热水排罩;13、换热模块;14、第一静齿环;15、第二静齿环;16、换热管;17、换热鳍片;18、第一从动齿轮;19、转轴;20、螺旋刮料叶片;21、第二从动齿轮;22、透液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4]请结合参阅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和图7,其中,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冷凝水热回收与废水利用系统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热回收机构的结构示意
图;图3为换热腔、回收罐和回流管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密封座和第一从动齿轮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换热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螺旋刮料叶片、转轴和第二从动齿轮的结构示意图。
[0025]冷凝水热回收与废水利用系统包括热回收机构1、冷凝水发生机构2及热利用机构3,冷凝水发生机构2冷凝水出口及进水口的一端均通过管道与热回收机构1连通;热利用机构3冷水出口及热水进口的一端均通过管道与热回收机构1连通;冷凝水发生机构2及热利用机构3与热回收机构1连通处均固定设置有泵体4;冷凝水发生机构2用于产生冷凝水,冷凝水发生机构2具体可为锅炉等冷凝水产生部件,热利用机构3可为暖气片等热水使用机构;
[0026]热回收机构1包括回收罐5;回收罐5内部转动连接有两通过连杆而相互连接的密封座6;回收罐5底部固定安装有主驱动电机7;主驱动电机7输出轴的一端与一密封座6固定连接;主驱动电机7用于驱动两个密封座6进行同步圆周运动;
[0027]两密封座6相对表面之间固定设置有换热腔8;回收罐5周侧面分别固定安装有废水进管9和回流管10;废水进管9和回流管10一端均与换热腔8和冷凝水发生机构2连通;回收罐5顶部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有冷却水进罩11;回收罐5底部通过连接件固定安装有热水排罩12;冷却水进罩11和热水排罩12一端均与热利用机构3连通;含有热量的冷凝水经由废水进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冷凝水热回收与废水利用系统,包括热回收机构(1)、冷凝水发生机构(2)及热利用机构(3),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水发生机构(2)冷凝水出口及进水口的一端均通过管道与热回收机构(1)连通;所述热利用机构(3)冷水出口及热水进口的一端均通过管道与热回收机构(1)连通;所述冷凝水发生机构(2)及热利用机构(3)与热回收机构(1)连通处均固定设置有泵体(4);所述热回收机构(1)包括回收罐(5);所述回收罐(5)内部转动连接有两通过连杆而相互连接的密封座(6);所述回收罐(5)底部固定安装有主驱动电机(7);所述主驱动电机(7)输出轴的一端与一所述密封座(6)固定连接;两所述密封座(6)相对表面之间固定设置有换热腔(8);所述回收罐(5)周侧面分别固定安装有废水进管(9)和回流管(10);所述废水进管(9)和回流管(10)一端均与换热腔(8)和冷凝水发生机构(2)连通;所述回收罐(5)顶部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有冷却水进罩(11);所述回收罐(5)底部通过连接件固定安装有热水排罩(12);所述冷却水进罩(11)和热水排罩(12)一端均与热利用机构(3)连通;两所述密封座(6)相对表面之间转动连接有一组呈圆周阵列分布的换热模块(13);所述回收罐(5)上部固定安装有第一静齿环(14);所述回收罐(5)下部固定安装有第二静齿环(15);一组所述换热模块(13)周侧面均与第一静齿环(14)和第二静齿环(15)相啮合;所述换热模块(13)包括换热管(16);所述换热管(16)周侧面通过轴承与两密封座(6)转动连接;所述换热管(16)周侧面固定安装有换热鳍片(17);所述换热管(16)周侧面固定安装有第一从动齿轮(18);所述第一从动齿轮(18)周侧面与第一静齿环(14)相啮合;所述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雄,张伟杰,
申请(专利权)人:海南司克嘉橡胶制品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