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组份喷丝板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151143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2 00: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制作纤维的机械设备,具体涉及双组份喷丝板组件,包括多块分配板以及由分配板拼叠形成的相互独立的第一物料分配通路和第二物料分配通路,第一物料分配通路和第二物料分配通路由各自入口至出口在各个分配板中逐级分配,第一物料分配通路的出口和第二物料分配通路的出口两两靠近。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喷丝板组件结构通过让两种组分在组件的出丝口处膨大而相互粘附在一起,形成截面为8字的纤维结构,并进一步由于热加工后收缩不一致形成特定的弯曲度。特定的弯曲度。特定的弯曲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组份喷丝板组件


[0001]本技术涉及制作纤维的机械设备,具体涉及双组份喷丝板组件。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市场上,假发纤维完成曲度还依靠人工编捻、缠管等工艺实现。随着人们对于假发品质和假发造型的追求,这种依靠手工来实现曲度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要求。喷丝板是纺丝工艺中不可缺少的组件,其主要作用是让纺丝熔体形成一定质地、粗细以及样态的纤维束。通过改进喷丝板的结构来实现纤维具有一定的曲度,成了一种解决上述问题的可选项。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让纤维形成纹路和曲度的双组份喷丝板组件。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双组份喷丝板组件,包括多块分配板以及由分配板拼叠形成的相互独立的第一物料分配通路和第二物料分配通路,
[0005]第一物料分配通路和第二物料分配通路由各自入口至出口在各个分配板中逐级分配,
[0006]第一物料分配通路的出口和第二物料分配通路的出口两两靠近。
[0007]上述双组份喷丝板组件还具有如下优化结构:
[0008]第一物料分配通路和第二物料分配通路在各个分配板中呈同心圆式分布。
[0009]双组份喷丝板组件优选包括第一分配板、第二分配板、第三分配板和第四分配板,
[0010]第一分配板具有贯穿的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第一孔道具有其入口一侧的主管部和出口一侧的由主管部分支的多个支管部,多个支管部的出口环向均分于第一分配板的底部,第二孔道的出口位于第一分配板的底部,第二孔道的出口与环向的支管部出口同心设置。第一分配板将两个组分的物料进行初步的分配。
[0011]第二分配板表面具有第一留浆槽和第二留浆槽,第一留浆槽为一环形槽体并与第一分配板下表面的第一孔道的出口的位置对应,第二留浆槽与第二孔道的出口位置对应,在第一留浆槽底部和第二分配板底部之间,贯穿有多条所述的第三孔道,第三孔道的入口位于第一留浆槽的底部,并随第一留浆槽底部环形间隔排布,第二留浆槽底部和第二分配板底部之间贯穿有多条第四孔道,第四孔道的入口在第二留浆槽底部呈环形排布,第三孔道的入口和第四孔道的入口呈同心圆式的排布,第三孔道的入口在外圈,第四孔道的入口在内圈,第三孔道的出口与第四孔道的出口呈同心圆式的排布,第三孔道的出口在外圈,第四孔道的出口在内圈,
[0012]第三分配板表面具有多个第三留浆槽和多个第四留浆槽,第三留浆槽与第二分配板的第三孔道一一对应,并呈环形分布,第四留浆槽与第二分配板的第四孔道一一对应,并呈环形分布,
[0013]在每个第三留浆槽与第分配板底面间均贯穿有一条第五孔道和一条第七孔道,第
五孔道和第七孔道的入口沿径向间隔布置于所在第三留浆槽的底部,在每个第四留浆槽与第分配板底面间均贯穿有一条第六孔道和一条第八孔道,第六孔道和第八孔道的入口沿径向间隔布置与所在第四留浆槽的底部,第五孔道的出口、第六孔道的出口、第七孔道的出口和第八孔道的出口由外至内同心圆式布置,并且相邻圈的出口排布有一定的交错,
[0014]第四分配板表面具有由外至内同心圆布置的环形的第五留浆槽、第六留浆槽、第七留浆槽和第八留浆槽,环形的第五留浆槽与环形布置的第五孔道的出口对应,环形的第六留浆槽与环形布置的第六孔道的出口对应,环形的第七留浆槽与环形布置的第七孔道的出口对应,环形的第八留浆槽与环形布置的第八孔道的出口对应,
[0015]第五留浆槽与第四分配板之间贯穿有多条第九孔道,第六留浆槽与第四分配板之间贯穿有多条第十孔道,第七留浆槽与第四分配板之间贯穿有多条第十一孔道,第八留浆槽与第四分配板之间贯穿有多条第十二孔道,第九孔道的入口均位于第五留浆槽的底部,并随第五留浆槽底部环形间隔排布,第十孔道的入口均位于第六留浆槽的底部,并随第六留浆槽底部环形间隔排布,第十一孔道的入口均位于第七留浆槽的底部,并随第七留浆槽底部环形间隔排布,第十二孔道的入口均位于第八留浆槽的底部,并随第八留浆槽底部环形间隔排布,第九孔道、第十孔道、第十一孔道和第十二孔道的入口在径向上呈线性排布,并各自在其环向上间隔排布,
[0016]第九孔道、第十孔道、第十一孔道和第十二孔道的出口由外至内同心圆式布置于第四分配板的下表面,第九孔道、第十孔道、第十一孔道和第十二孔道的出口在径向上呈线性排布,并各自在其环向上间隔排布,在同一径向上的第九孔道出口和第十孔道出口相互靠近,同一径向上的第十一孔道出口和第十二孔道出口相互靠近。
[0017]第一孔道的入口和第二孔道的入口位于第一分配板的侧面。
[0018]第三留浆槽的长度在所在环形的径向上有分布,以在不同径向距离上布置孔道。
[0019]第四留浆槽的长度在所在环形的径向上有分布,以在不同径向距离上布置孔道。
[0020]本技术的喷丝板组件结构通过让两种组分在组件的出丝口处膨大而相互粘附在一起,形成截面为8字的纤维结构,并进一步由于热加工后收缩不一致形成特定的弯曲度。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双组份喷丝板组件的一种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第一分配板100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第二分配板200的上表面示意图。
[0024]图4为图3的A-A面剖视图。
[0025]图5为第三分配板300的上表面示意图。
[0026]图6为图5的B-B面剖视图。
[0027]图7为第三分配板300的下表面示意图。
[0028]图8为第四分配板400的上表面示意图。
[0029]图9为图8的C-C面剖视图。
[0030]图中: 100.第一分配板,110.第一孔道,111.主管部,112.支管部,120.第二孔道。
[0031]200.第二分配板,210.第一留浆槽,220.第三孔道,230.第二留浆槽,240.第四孔
道。
[0032]300.第三分配板,311.第三留浆槽,312.第五孔道,313.第六孔道,321.第四留浆槽,322.第七孔道,323.第八孔道。
[0033]400.第四分配板,411.第五留浆槽,412.第九孔道,421.第六留浆槽,422.第十孔道,431.第七留浆槽,432.第十一孔道,441.第八留浆槽,442.第十二孔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以下,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于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和附图仅用于解释说明而不用于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35]本技术中提到的“同心圆式”的排布方式是指,多圈环向排布的孔环绕于同一中心点周围。
[0036]本技术中的“上”和“下”都是相对位置而不是绝对位置。
[0037]纺丝熔体在双组份喷丝板组件中被逐级的细分和冷却,并最终于出丝口形成的纤维束。如图1所示,双组份喷丝板组件主要包括依次叠加的第一分配板100、第二分配板200、第三分配板300和第四分配板400。
[0038]第一分配板100如图1和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组份喷丝板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多块分配板以及由分配板拼叠形成的相互独立的第一物料分配通路和第二物料分配通路,第一物料分配通路和第二物料分配通路由各自入口至出口在各个分配板中逐级分配,第一物料分配通路的出口和第二物料分配通路的出口两两靠近。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组份喷丝板组件,其特征在于第一物料分配通路和第二物料分配通路在各个分配板中呈同心圆式分布。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组份喷丝板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分配板、第二分配板、第三分配板和第四分配板,第一分配板具有贯穿的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第一孔道具有其入口一侧的主管部和出口一侧的由主管部分支的多个支管部,多个支管部的出口环向均分于第一分配板的底部,第二孔道的出口位于第一分配板的底部,第二孔道的出口与环向的支管部出口同心设置,第一分配板将两个组分的物料进行初步的分配,第二分配板表面具有第一留浆槽和第二留浆槽,第一留浆槽为一环形槽体并与第一分配板下表面的第一孔道的出口的位置对应,第二留浆槽与第二孔道的出口位置对应,在第一留浆槽底部和第二分配板底部之间,贯穿有多条第三孔道,第三孔道的入口位于第一留浆槽的底部,并随第一留浆槽底部环形间隔排布,第二留浆槽底部和第二分配板底部之间贯穿有多条第四孔道,第四孔道的入口在第二留浆槽底部呈环形排布,第三孔道的入口和第四孔道的入口呈同心圆式的排布,第三孔道的入口在外圈,第四孔道的入口在内圈,第三孔道的出口与第四孔道的出口呈同心圆式的排布,第三孔道的出口在外圈,第四孔道的出口在内圈,第三分配板表面具有多个第三留浆槽和多个第四留浆槽,第三留浆槽与第二分配板的第三孔道一一对应,并呈环形分布,第四留浆槽与第二分配板的第四孔道一一对应,并呈环形分布,在每个第三留浆槽与第三分配板底面间均贯穿有一条第五孔道和一条第七孔道,第五孔道和第七孔道的入口沿径向间隔布置于所在第三留浆槽的底部,在每个第四留浆槽与第三分配板底面间均贯穿有一条第六孔道和一条第八孔道,第六孔道和第八孔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文青吴学丙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瑞贝卡发制品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