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雨地区海绵城市道路生态滞留沟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141391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1 19:1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多雨地区海绵城市道路生态滞留沟系统,绿化带和机动车道之间设有生物滞留沟,生物滞留沟内沿长度延伸方向设有多个从地表延伸到生物滞留沟下方的溢流井,多个溢流井之间通过穿过生物滞留沟的穿孔管连通,溢流井与埋在生物滞留沟内的市政雨水管连通;生物滞留沟内其他空间采用多层渗透结构进行填充。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用性强,可就地取材、施工简单;绿化带和机动车道的雨水能够快速排入市政雨水系统,减少路面积水,确保行人和行车安全,减少了雨水对路基的浸泡,确保道路正常使用;本发明专利技术对雨水起到良好的滞水、渗水和净水作用,提高了海绵城市生物滞留沟的利用效率。海绵城市生物滞留沟的利用效率。海绵城市生物滞留沟的利用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雨地区海绵城市道路生态滞留沟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市政道路施工
,尤其是一种多雨地区海绵城市道路生态滞留沟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生物滞留设施是海绵城市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线性的、浅的、配置丰富景观植物、具有规则形状的下凹式景观空间。目前,市政道路海绵城市设计中,非点源污染的处理是设计重点。
[0003]城市道路地表径流是非点源污染的主要组成部分,初期雨水中含有较多悬浮颗粒、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及油类物质等污染物质,对受纳水体影响较为严重。在现有的海绵城市排水模式中,排水管道和沟渠系统应用最为普遍,但其仅能作为雨水收集系统使用,雨水不能尽快排入市政雨水管网,造成路面经常积水,雨水对道路浸泡而出现内涝现象;并且初期雨水经管道输送后直接排入受纳水体,不但易造成受纳水体的水质污染,而且会将管道沉积物冲入水体,造成双重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多雨地区海绵城市道路生态滞留沟系统,能够对雨水起到滞水、渗水和净水的作用,并使雨水尽快进入市政排水系统。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多雨地区海绵城市道路生态滞留沟系统,包括绿化带和机动车道,绿化带和机动车道之间设有生物滞留沟,生物滞留沟内沿长度延伸方向设有多个从地表延伸到生物滞留沟下方的溢流井,多个溢流井之间通过穿过生物滞留沟的穿孔管连通,溢流井与埋在生物滞留沟内的市政雨水管连通;生物滞留沟内其他空间采用多层渗透结构进行填充。
[0006]进一步的是:所述多层渗透结构包括在生物滞留沟内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滞水层、种植土层、填料层、透水土工布层、排水层和防渗土工布层;生物滞留沟的外部为素土夯实层;穿孔管和市政雨水管从生物滞留沟内的排水层穿过。
[0007]进一步的是:所示溢流井顶部开口设有雨水口盖,雨水口盖的周边铺设一圈鹅卵石围护。
[0008]进一步的是:所述溢流井的底部水平高度低于市政雨水管的设置高度。
[0009]进一步的是:所述溢流井底部与市政雨水管之间的高度差为300mm。
[0010]进一步的是:所述绿化带与生物滞留沟之间设有大卵石护脚带。
[0011]进一步的是:所述机动车道与生物滞留沟之间设有道路路肩带,道路路肩带上沿长度方向设有多个路沿石开口。
[0012]进一步的是:所述路沿石开口的设置位置与溢流井一一对应,相邻路沿石开口之间的间距与相邻溢流井之间的间距一致。
[0013]进一步的是:所述路沿石开口为倒梯形开口,路沿石开口的上口宽度≥500mm,下口宽度≥200mm,下口标高低于机动车道的路面20mm。
[0014]进一步的是:所述路沿石开口的两侧铺设大卵石。
[001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在绿化带和机动车道之间设置生物滞留沟和溢流井来对雨水进行引流和净化,净化后的雨水通过穿孔管进入溢流井底部并溢流入与溢流井连通的市政雨水管道中;本专利技术实用性强,可就地取材、施工简单;绿化带和机动车道的雨水能够快速排入市政雨水系统,减少路面积水,确保行人和行车安全,减少了雨水对路基的浸泡,确保道路正常使用;本专利技术对雨水起到良好的滞水、渗水和净水作用,提高了海绵城市生物滞留沟的利用效率。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俯视图;
[0017]图2为图1中A

A处的剖面图;
[0018]图3为图1中B

B处的剖面图;
[0019]图4为路沿石开口的示意图;
[0020]图中标记为:100

绿化带、200

机动车道、300

生物滞留沟、310

滞水带、320

种植土层、330

填料层、340

透水土工布层、350

排水层、360

防渗土工布层、370

素土夯实层、400

溢流井、410

雨水口盖、420

鹅卵石围护、500

穿孔管、600

市政雨水管、700

大卵石护脚带、800

道路路肩带、810

路沿石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了便于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0022]如图1至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所公开的多雨地区海绵城市道路生态滞留沟系统在绿化带100和机动车道200之间设置了生物滞留沟300,生物滞留沟300为下凹的沟型结构,在生物滞留沟300内设有多个溢流井400,溢流井400延生物滞留沟300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各个溢流井400之间通过埋在生物滞留沟300内的穿孔管500连通,溢流井400再与市政雨水系统的市政雨水管600连通;生物滞留沟300内除开溢流井400的其他空间采用多层渗透结构进行填充。当雨后绿化带100和机动车道200上汇集雨水时,绿化带100上的雨水可流入生物滞留沟300内,经过生物滞留沟300内多层渗透结构的滞水、渗水和净水作用后,净化后的雨水透过穿孔管500上的孔洞流入穿孔管500中,然后顺着穿孔管500流入溢流井400中,而机动车道200上的雨水则直接流入溢流井400中,溢流井400中收集的雨水再溢流进市政雨水管600中,最后进入市政雨水系统中进行处理。
[0023]如图2和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生物滞留沟300为标高低于地表的下凹沟型结构,生物滞留沟300与绿化带100之间的过渡地带设为坡面,同样,生物滞留沟300与机动车道200之间的过渡地带也设为坡面。生物滞留沟300内的多层渗透结构从上至下依次为滞水层310、种植土层320、填料层330、透水土工布层340、排水层350和防渗土工布层360,通过滞水层310、种植土层320、填料层330对流入生物滞留沟300中的雨水起到滞水、渗水和净水的作用,净化后的雨水渗入排水层350中,穿孔管500从排水层350中穿过,则净化后的雨水再透过穿孔管500上的孔洞进入穿孔管500中。生物滞留沟300的外层覆盖一层素土夯实层
370,采用素土夯实的方式对生物滞留沟300的外层进行加固。本专利技术中根据施工标准,生物滞留沟300的标高设为

0.20,滞水层310厚度为100mm、种植土层320厚度为700mm、填料层330为厚度100mm的粗砂层、排水层350厚度为300mm。
[0024]如图1和图2所示,多个溢流井400延生物滞留沟300的长度方向设置,溢流井400之间间距均匀,溢流井400的标高设为

0.10。在溢流井400的顶部开口处盖有雨水口盖410,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多雨地区海绵城市道路生态滞留沟系统,包括绿化带(100)和机动车道(200),其特征在于:绿化带(100)和机动车道(200)之间设有生物滞留沟(300),生物滞留沟(300)内沿长度延伸方向设有多个从地表延伸到生物滞留沟(300)下方的溢流井(400),多个溢流井(400)之间通过穿过生物滞留沟(300)的穿孔管(500)连通,溢流井(400)与埋在生物滞留沟(300)内的市政雨水管(600)连通;生物滞留沟(300)内其他空间采用多层渗透结构进行填充。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雨地区海绵城市道路生态滞留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层渗透结构包括在生物滞留沟(300)内从上至依次设置的滞水层(310)、种植土层(320)、填料层(330)、透水土工布层(340)、排水层(350)和防渗土工布层(360);生物滞留沟(300)的外部为素土夯实层(370);穿孔管(500)和市政雨水管(600)从生物滞留沟(300)内的排水层(350)穿过。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雨地区海绵城市道路生态滞留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示溢流井(400)顶部开口设有雨水口盖(410),雨水口盖(410)的周边铺设一圈鹅卵石围护(420)。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雨地区海绵城市道路生态滞留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段江涛高麦玲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