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叠合柱,包括由混凝土预制而成的预制板、钢筋组件,预制板为U形的壳体结构;钢筋组件包括水平的箍筋网片和竖向的柱纵筋;多个箍筋网片沿叠合柱高度方向间隔设置,每个箍筋网片的一部分预埋在预制板中、另一部分向外伸出预制板;以及多个柱纵筋的一部分埋设在预制板中,并将间隔设置的箍筋网片连接在一起、另一部分用于在现场施工安装。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叠合墙与叠合柱连接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本公开免去了地下室叠合墙与叠合柱节点处现场的模板支设,减少了现场钢筋的绑扎。扎。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叠合柱、叠合柱与叠合墙连接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0001]本公开涉及装配式建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叠合柱、叠合柱与叠合墙连接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迅猛,结构体系大多以实心预制结构为主,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诸多问题,如预制构件侧面出筋导致的构件生产自动化程度低,现场钢筋连接导致的质量管控困难,构件自重大导致塔吊型号大、现场吊装困难、运输不便,后浇带连接导致的模板及钢筋作业量大,人工需求量大等。在这种背景下,装配整体式叠合剪力墙结构应运而生,成为国家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大方向。
[0003]目前,地下室外墙通常采用现浇混凝土外墙,首先外墙水平施工缝表面处理,搭设脚手架,绑扎地下室外墙钢筋,支设模板,预留穿墙套管,防水混凝土浇筑等等。采用装配式叠合地下室外墙,可以直接节约地下室外墙钢筋绑扎、支模、浇筑等现场施工工作,极大的提升了施工速度,提高了外墙构件质量。不过一般地下室下外墙需设置扶壁柱,而扶壁柱与双面叠合地下室外墙连接处目前仍然采用现浇扶壁柱,需要大量模板、钢筋绑扎工作,从而降低了工业化程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采用预制叠合柱代替现浇扶壁柱,预制叠合柱与地下室叠合外墙的连接结构,预制叠合柱包含预制混凝土、柱钢筋及必要的连接件,预制混凝土部分不仅可以参与受力,同时在施工时,可以作为外侧混凝土模板使用,节约现场钢筋、模板、支撑的大量工作,提高施工效率。
[0005]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叠合柱,包括由混凝土预制而成的预制板、钢筋组件,
[0006]所述预制板为U形的壳体结构;
[0007]所述钢筋组件包括水平的箍筋网片和竖向的柱纵筋;
[0008]多个所述箍筋网片沿所述叠合柱高度方向间隔设置,每个所述箍筋网片的一部分预埋在所述预制板中、另一部分向外伸出所述预制板;以及
[0009]多个所述柱纵筋的一部分埋设在所述预制板中,并将间隔设置的箍筋网片连接在一起、另一部分用于在现场施工安装。
[0010]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箍筋网片外轮廓为矩形,内部分为多个矩形格构结构,所述柱纵筋位于箍筋网片外轮廓内侧并设置在格构结构的角部位置;
[0011]所述箍筋网片的轮廓的内侧半部分及其对应位置的第一柱纵筋预埋在所述预制板中,所述箍筋网片的轮廓的外侧半部分向外伸出所述预制板,所述箍筋网片的外伸部分的对应位置的第二柱纵筋用于在现场施工时安装。
[0012]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叠合墙与叠合柱连接结构,括上述的叠合柱、
至少两个叠合墙,
[0013]所述叠合墙包括内叶板和外叶板,所述内叶板和所述外叶板间隔设置形成空腔并通过钢筋笼连接在一起;
[0014]所述外叶板的一端长于所述内叶板;
[0015]两个叠合墙的外叶板抵接在一起,两个叠合墙的内叶板之间及其对应的空腔形成连接区域,且所述连接区域宽度大于所述叠合柱宽度;所述叠合柱的外伸部分向外设置、嵌入所述连接区域中。
[0016]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叠合柱的U形开口面与所述内叶板的内表面平齐,所述箍筋网片远离U形开口面的部分临近所述外叶板的内表面。
[0017]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第二柱纵筋包括预留柱纵筋和外露柱纵筋,所述预留柱纵筋与所述外露柱纵筋固定连接。
[0018]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还包括水平搭接钢筋,
[0019]所述水平搭接钢筋两端分别位于两个叠合墙的空腔中,并且贯穿所述叠合柱伸出U形开口面的部分;
[0020]所述水平搭接钢筋的两端分别与拉结筋固定连接。
[0021]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远离U形开口面的水平搭接钢筋紧靠远离U形开口面一侧的所述柱纵筋。
[0022]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还包括预留墙体纵筋,
[0023]所述预留墙体纵筋沿所述叠合墙高度方向配置;
[0024]所述预留墙体纵筋被配置在所述空腔中,并分别临近所述内叶板的内表面及所述外叶板的内表面。
[0025]根据本公开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叠合墙与叠合柱连接结构的施工方法,应用于上述的叠合墙与叠合柱连接结构,包括,
[0026]在预定位置预留墙体纵筋;
[0027]安装第二柱纵筋,使得第二柱纵筋与第一柱纵筋高度相同;
[0028]吊装叠合墙及叠合柱到预定位置,以使第二柱纵筋全部连接在箍筋网片外轮廓内侧并设置在格构结构的角部位置;
[0029]水平搭接钢筋穿过叠合柱伸出U形开口面部分,其两端分别与两个叠合墙中的拉结筋固定连接;
[0030]两个内模板5分别封堵在叠合柱的预制板与叠合墙的内叶板之间的空隙处;
[0031]在空腔和连接区域处浇筑混凝土,形成叠合墙与叠合柱连接结构。
[0032]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在所述安装第二柱纵筋,使得第二柱纵筋与第一柱纵筋高度相同的步骤中,
[0033]先安装预留柱纵筋,将外露柱纵筋固定连接在预留柱纵筋的端部形成第二柱纵筋。
附图说明
[0034]附图示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并与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其中包括了这些附图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附图包括在本说明书中并构成本
说明书的一部分。
[0035]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叠合墙与叠合柱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0036]图2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叠合柱结构示意图。
[0037]图3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画出定位线并预留插筋的示意图。
[0038]图4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预留柱纵筋上连接外露柱纵筋的示意图。
[0039]图5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吊装叠合柱及叠合墙到位的示意图。
[0040]图6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设置水平搭接钢筋到位的示意图。
[0041]图7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支模后空腔浇筑混凝土的示意图。
[0042]附图标记:10
‑
叠合柱;101
‑
预制板;111
‑
箍筋网片;112
‑
第一柱纵筋;20
‑
第二柱纵筋;201
‑
预留柱纵筋;202
‑
外露柱纵筋;21
‑
预留墙体纵筋;30
‑
叠合墙;301
‑
内叶板;302
‑
外叶板;331
‑
竖向筋;332
‑
水平筋;333
‑
拉结筋;40
‑
水平搭接钢筋;50
‑
内模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4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公开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解释相关内容,而非对本公开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叠合柱(10),其特征在于,包括由混凝土预制而成的预制板(101)、钢筋组件,所述预制板(101)为U形的壳体结构;所述钢筋组件包括水平的箍筋网片(111)和竖向的柱纵筋;多个所述箍筋网片(111)沿所述叠合柱(10)高度方向间隔设置,每个所述箍筋网片(111)的一部分预埋在所述预制板(101)中、另一部分向外伸出所述预制板(101);以及多个所述柱纵筋的一部分埋设在所述预制板(101)中,并将间隔设置的箍筋网片(111)连接在一起、另一部分用于在现场施工安装。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合柱(10),其特征在于,所述箍筋网片(111)外轮廓为矩形,内部分为多个矩形格构结构,所述柱纵筋位于箍筋网片(111)外轮廓内侧并设置在格构结构的角部位置;所述箍筋网片(111)的轮廓的内侧半部分及其对应位置的第一柱纵筋(112)预埋在所述预制板(101)中,所述箍筋网片(111)的轮廓的外侧半部分向外伸出所述预制板(101),所述箍筋网片(111)的外伸部分的对应位置的第二柱纵筋(20)用于在现场施工时安装。3.一种叠合墙与叠合柱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叠合柱(10)、至少两个叠合墙(30),所述叠合墙(30)包括内叶板(301)和外叶板(302),所述内叶板(301)和所述外叶板(302)间隔设置形成空腔并通过钢筋笼连接在一起;所述外叶板(302)的一端长于所述内叶板(301);两个叠合墙(30)的外叶板(302)抵接在一起,两个叠合墙(30)的内叶板(301)之间及其对应的空腔形成连接区域,且所述连接区域宽度大于所述叠合柱(10)宽度;所述叠合柱(10)的外伸部分向外设置、嵌入所述连接区域中。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叠合墙与叠合柱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叠合柱(10)的U形开口面与所述内叶板(301)的内表面平齐,所述箍筋网片(111)远离U形开口面的部分临近所述外叶板(302)的内表面。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叠合墙与叠合柱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二柱纵筋(20)包括预留柱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钊,马云飞,陈肖达,孙海宾,
申请(专利权)人:三一筑工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