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荒漠区消纳地综合治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813700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1 19:0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荒漠区消纳地综合治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在消纳地区内及周边分别设置用于监测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土壤的监测点,并开展调查;(2)在消纳地区的废水排水口设置防渗蓄水区,在防渗蓄水区下游依次设置人工湿地区、生态养殖区以及生态种植区,各分区之间设置溢流坝跌水曝气,根据监测和调查结果设置人工湿地区、生态养殖区以及生态种植区内的面积、生物组成、生物分布。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对工业废水尾水进行处理,并实现循环利用;治理方式结合调查和监测结果,因地制宜地对该荒漠区消纳地进行综合治理,解决了消纳地的环境问题,能够使消纳地生态环境质量逐年改善、生物多样性逐步增多、生态系统趋于稳定。生态系统趋于稳定。生态系统趋于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荒漠区消纳地综合治理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环境治理方法,尤其涉及一种荒漠区消纳地综合治理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绿色发展是目前国际公认的企业发展方向,是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变化的反映。绿色发展模式是基于传统发展基础上的一种创新模式,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以树立绿色价值观为灵魂、以使用绿色技术为核心、以开展绿色营销为关键、以获取绿色认证为标准、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最优化为目标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
[0003]粘胶纤维行业排水量大、尾水含盐量高,一般在20000mg/L以上,难以实现全部综合利用。内陆城市的企业废水经处理后可以排入附近的江河湖泊,最终汇入大海。而沙漠干旱地区的粘胶纤维企业由于缺少纳污水体,基本都是排入沙漠、戈壁等荒漠区,经过长时间排放,最终形成大面积的高含盐水域,在水资源缺乏的荒漠等地区更是一种极度的浪费,同时可能会对区域地下水和土壤形成污染(形成消纳地)。面对日趋严格的环保要求,如何实现消纳地综合治理成为荒漠区现阶段面临的主要环保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全面、可持续的荒漠区消纳地综合治理方法。
[0005]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荒漠区消纳地综合治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6](1)在消纳地区内及周边分别设置用于监测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土壤的监测点,并对消纳地周边的地表水、地下水、土壤以及进行生物调查;
[0007](2)根据监测和调查结果,在消纳地区的废水排水口设置防渗蓄水区,在防渗蓄水区下游依次设置人工湿地区和生态养殖区,上述区域的外围设有生态种植区,所述人工湿地区面积大于防渗蓄水区,所述生态养殖区面积不超过50ha;各分区之间设置溢流坝跌水曝气,并根据监测和调查结果设置人工湿地区、生态养殖区以及生态种植区内的生物组成、生物分布。
[0008]所述防渗蓄水区内设置两层防水布和一层土工膜,即在该区域内先铺设一层钠基膨润土防水层,再铺一层防渗膜,最后铺设一层钠基膨润土防水层。优选的,第一层防水层为厚度较薄的防水布,最后一层防水层为防水毯,防水毯厚度大于防水布。
[0009]所述人工湿地区内至少设置两级梯级生态净化区,每级用溢流坝隔开,区内种植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二者比例根据步骤(1)的调查情况进行调整。主要依据步骤(1)中各水源及土壤的盐分含量。
[0010]所述生态养殖区包括轮虫养殖区和卤虫养殖区,尾水从人工湿地区流出后依次经过轮虫养殖区、卤虫养殖区,部分尾水再返回人工湿地区。
[0011]所述生态种植区内植被采用灌木、草本类以及乔木相结合的方式,先以灌木构建基本框架,然后在灌木间或者灌木周围种植草本类植物,远期逐步配置乔木。
[0012]所述生态种植区的植被灌溉方法为滴灌,所述灌溉水源为尾水、沙漠地下水或者尾水与沙漠地下水的混合水,具体包括:
[0013](1)栽植和播种后立即灌溉1

2次,每次间隔3天,每次灌溉时长24

36h;
[0014](2)之后3个月内每个月灌溉一次,灌溉时长24~48h;
[0015](3)待乔木、灌木、草本成功定植后,每年灌溉四次,灌溉时间分别为3月中下旬、5月中下旬、7月上中旬和10月下旬,每次灌溉时间24~48h,使得灌溉后土壤含水量在田间持水量的60~70%。
[0016]所述生物调查过程为:对荒漠区消的生态现状进行调查,调查荒漠区内植物群落、陆生脊椎动物、水生生物以及水生生物生活的水体参数;调查的范围为消纳地周边方圆100m~2000m的地区,统计每个自然物种的生长范围覆盖比例或者存活数量;所述脊椎动物的调查还包括统计:动物的食物种类、迁徙物种的迁徙日期;所述水生生物包括水生植物、浮游植物、底栖动物以及浮游动物。
[0017]若所述土壤和生物的调查结果为土壤不利于所需植被生长时,则对消纳地周边的土壤进行改良,具体包括:
[0018](1)辟出消纳地周围1000~2000m2的区域进行改良土壤试验,采用污泥、粉煤灰、粉沙进行混合,铺设在该试验区内;
[0019](2)种植将要用于构建生态种植区的物种,统计植物存活率以及生长效果;
[0020](3)在试验区内设置地下水监测点,每季度取样一次,避免污泥及粉煤灰对地下水的污染。
[0021]所述监测点设置具体包括:
[0022](1)地表水监测点位设置
[0023]在消纳地形成的水域范围内布设若干采样点,在消纳地之外的湖区布设采样点作对照监测;
[0024](2)地下水监测点位设置
[0025]根据地下水调查结果,结合历史遥感影像和地下水位流向,在消纳地边界为起点,在垂直于水域边界的上游、下游、两侧分别设置监测线;消纳地四个方向各布设监测线;每条监测线在地下水上游适当减少监测点,在地下水下游0.5km处适当增加监测点;
[0026](3)土壤监测点位设置
[0027]分别设置在消纳地以及周边区域。
[0028]还包括以下步骤:构建消纳地地下水扩散预测模型,根据模型对尾水参数在正常工况、非正常工况和风险状况下进行预测与评估,并采取预防措施;所述正常工况为各分区完好无损,所述非正常工况为各分区出现面积不超过60%的损坏,所述风险状况为防渗蓄水区整体失效,其他分区出现面积超过60%的损坏。
[0029]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显著优点:
[0030](1)本专利技术设置的防渗蓄水区、人工湿地区、生态养殖区,能够对工业废水尾水进行处理,并实现循环利用;治理方式结合调查和监测结果,因地制宜地对该荒漠区消纳地进行综合治理,解决了消纳地的环境问题,能够使消纳地生态环境质量逐年改善、生物多样性逐步增多、生态系统趋于稳定。
[0031](2)本专利技术的人工湿地区通过建设复合型生态湿地,对尾水进行深度净化,改善消
纳地生态环境,为野生鸟类提供栖息、繁殖和越冬场所;生态养殖区能够进行水生物的养殖,利用了废水中的盐分,也提供一定的经济效益;生态种植区的灌溉也采用尾水与地下水的混合灌溉的方式,节约荒漠区的水资源,种植的植被能够防风固沙,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0032](3)本专利技术的地下水监控与管理方案,可以便于掌握消纳地周围地下水环境质量和地下水体中污染物状况,及时准确地反馈地下水水质状况动态变化,防止对地下水及周边区域水体的污染,为环境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附图说明
[0033]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消纳地分区示意图;
[0034]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尾水生态净化工艺流程图;
[0035]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生态养殖区示意图;
[0036]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监测点分布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0038]以新疆荒漠区某粘胶纤维企业为例,所述治理方法具体包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荒漠区消纳地综合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在消纳地区内及周边分别设置用于监测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土壤的监测点,并对消纳地周边的地表水、地下水、土壤以及生物进行调查;(2)根据监测和调查结果,在消纳地区的废水排水口设置防渗蓄水区,在防渗蓄水区下游依次设置人工湿地区和生态养殖区,上述区域的外围设有生态种植区,所述人工湿地区面积大于防渗蓄水区,所述生态养殖区面积不超过50ha;各分区之间设置溢流坝跌水曝气,并根据监测和调查结果设置人工湿地区、生态养殖区以及生态种植区内的生物组成、生物分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荒漠区消纳地综合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渗蓄水区内设置两层防水布和一层土工膜,即在该区域内先铺设一层钠基膨润土防水层,再铺一层防渗膜,最后铺设一层钠基膨润土防水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荒漠区消纳地综合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湿地区内至少设置两级梯级生态净化区,每级用溢流坝隔开,区内种植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二者比例根据步骤(1)的调查情况进行调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荒漠区消纳地综合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养殖区包括轮虫养殖区和卤虫养殖区,尾水从人工湿地区流出后依次经过轮虫养殖区、卤虫养殖区,部分尾水再返回人工湿地区。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荒漠区消纳地综合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种植区内植被采用灌木、草本类以及乔木相结合的方式,先以灌木构建基本框架,然后在灌木间或者灌木周围种植草本类植物,远期逐步配置乔木。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荒漠区消纳地综合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种植区的植被灌溉方法为滴灌,所述灌溉水源为尾水、沙漠地下水或者尾水与沙漠地下水的混合水,具体包括:(1)栽植和播种后立即灌溉1

2次,每次间隔3天,每次灌溉时长24

36h;(2)之后3个月内每个月灌溉一次,灌溉时长24~48h;(3)待乔木、灌木、草本成功定植后,每年灌溉四次,灌溉时间分别为3月中下旬、5月中下旬、7月上中旬和10月下旬,每次灌溉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卫东孙勤芳朱琳苏秋克芮菡艺朱沁园万金忠冯文军
申请(专利权)人: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