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浇带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8126458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19 11: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后浇带结构,包括混凝土底板和后浇带,所述混凝土底板位于所述后浇带的两侧,所述混凝土底板和后浇带之间设有呈波纹状的模板,所述模板的中部穿设有水平的止水带,所述止水带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混凝土底板和后浇带中;还包括多根插筋和膨胀止水条,所述插筋贯穿所述后浇带,其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混凝土底板中,所述膨胀止水条设置在所述后浇带中。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前述的后浇带结构的施工方法。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后浇带结构和施工方法,施工工序少、工艺简单,混凝土底板整体结构刚度高,底板结构防渗性能好,不易出现裂缝及收缩变形,可确保水电站溢洪道底板及上部结构整体施工质量达到优良水准。整体施工质量达到优良水准。整体施工质量达到优良水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后浇带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后浇带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混凝土后浇带是指宽厚钢筋混凝土底板在整体浇筑过程中留存的临时性带型宽缝,其可以消除由于温度应力、混凝土收缩及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原因引起的收缩沉降变形。由于混凝土底板中纵横向钢筋密布,对后浇带施工缝面上的混凝土凿毛困难,因此新老混凝土容易结合不密实,留下施工缝渗漏及底板的整体刚度不足等安全隐患,同时会导致上部结构板、梁、柱结构出现裂缝,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因此,确保底板中设置后浇带不会影响底板的整体刚度,在运营期施工不出现渗漏,底板及上部结构不出现裂缝及变形,成为水电站溢洪道超宽超厚底板后浇带设计及施工成功的关键因素。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渗性能好、结构刚度高的后浇带结构。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后浇带结构,包括混凝土底板和后浇带,所述混凝土底板位于所述后浇带的两侧,所述混凝土底板和后浇带之间设有呈波纹状的模板,所述模板的中部穿设有水平的止水带,所述止水带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混凝土底板和后浇带中;还包括多根插筋和膨胀止水条,所述插筋贯穿所述后浇带,其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混凝土底板中,所述膨胀止水条设置在所述后浇带中。
[0005]优选地,所述后浇带中部的宽度大于其两端的宽度。
[0006]优选地,所述膨胀止水条设置在所述后浇带的截面转折处。
[0007]优选地,所述多根插筋分为三层,三层插筋分别设置在所述后浇带的两端及中部。
[0008]优选地,在后浇带结构的顶部和底部还设有加强结构,所述加强结构包括在水平面中互相垂直的主筋和分布筋,所述主筋贯穿所述后浇带,其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混凝土底板中。
[0009]优选地,在后浇带结构的顶部还设有抗磨蚀混凝土层。
[0010]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前述的后浇带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1]S1、清理建基面,绑扎混凝土底板中的主筋和分布筋,布置模板以确定后浇带的位置,然后逐层浇筑位于后浇带两侧的混凝土底板;
[0012]S2、在混凝土底板的预设高程处埋设预埋件,待将预埋件固定牢靠后再继续浇筑混凝土底板,浇筑完毕后,需在混凝土底板的顶部凿毛,并保护好位于后浇带中的预埋件;
[0013]S3、在混凝土底板的顶部砌筑挡水,在其上覆盖木板并标识;
[0014]S4、在混凝土底板浇筑完毕三十天后,清理后浇带内的杂物和预埋件,然后采用微膨胀混凝土浇筑,并进行合理振捣;
[0015]S5、对后浇带结构顶部的施工缝凿毛,然后浇筑抗磨蚀混凝土层。
[0016]本专利技术所应用的溢洪道底板尺寸为40m*40m,其最大厚度达到4.2m,属于超宽超厚型的钢筋混凝土底板;采用本专利技术的后浇带结构和施工方法,施工工序少、工艺简单,混凝土底板整体结构刚度高,底板结构防渗性能好,不易出现裂缝及收缩变形,可确保水电站溢洪道底板及上部结构整体施工质量达到优良水准。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专利技术后浇带结构的示意图。
[0018]元件标号说明:
[0019]1ꢀꢀꢀꢀꢀꢀꢀꢀ
混凝土底板
[0020]2ꢀꢀꢀꢀꢀꢀꢀꢀ
后浇带
[0021]3ꢀꢀꢀꢀꢀꢀꢀꢀ
插筋
[0022]4ꢀꢀꢀꢀꢀꢀꢀꢀ
止水带
[0023]5ꢀꢀꢀꢀꢀꢀꢀꢀ
模板
[0024]6ꢀꢀꢀꢀꢀꢀꢀꢀ
膨胀止水条
[0025]7ꢀꢀꢀꢀꢀꢀꢀꢀ
主筋
[0026]8ꢀꢀꢀꢀꢀꢀꢀꢀ
分布筋
[0027]9ꢀꢀꢀꢀꢀꢀꢀꢀ
抗磨蚀混凝土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这些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并非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29]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30]此外,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31]图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后浇带结构的示意图,在以下的描述中,以图1中的附图作为方向的参考基础,垂直于视图纸面朝外为前方向,垂直于视图纸面朝内为后方向,沿视图纸面向上为上方向,沿视图纸面向下为下方向,沿视图纸面朝右为右方向,沿视图纸面朝左为左方向。
[0032]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后浇带结构,该结构包括混凝土底板1和后浇带2,混凝土底板1位于后浇带2的两侧,且两者之间设有波纹状的模板5。两个模板5限定出了后浇带2的形状、尺寸和位置,且每个波纹状的模板5沿上下方向布满键槽,在浇筑后浇带2时,无需再穿过纵横向密布的钢筋进行人工凿毛,即可以保证新老混凝土的接合紧密牢靠,增加缝面的抗剪能力。模板5中部穿设有水平的止水带4,止水带4采用PVC材质制成,其宽度为30cm,两端分别延伸至混凝土底板1和后浇带2中15cm处。
[0033]本专利技术的后浇带结构还包括多根插筋3和膨胀止水条6,插筋3的长度为6m,沿左右方向贯穿后浇带2,其两端均延伸至混凝土底板1中,延伸深度不低于2.25m,且其距离混凝土底板1底部的距离不少于0.65m,距离混凝土底板1顶部的距离不少于0.75m。膨胀止水条6
沿前后方向设置在后浇带2中。在具体实施中,后浇带2中部的宽度大于其两端的宽度,整个结构类似汉字“中”,膨胀止水条6设置在后浇带2的截面转折处,即端部与中部的交界处,有助于提升后浇带结构的防渗能力。多根插筋3的分为三层,三层插筋3分别设置在后浇带2的两端及中部,每层包括多根沿左右方向延伸,并沿前后方向等间隔分布的插筋3,这样设置有利于增加两侧混凝土底板1与后浇带2混凝土形成的整体结构刚度。
[0034]在后浇带结构的顶部和底部还设有加强结构,加强结构有助改善整体结构中的受力分布,其包括在水平面中互相垂直的主筋7和分布筋8,主筋7沿左右方向贯穿后浇带2,其两端均延伸至混凝土底板1中。分布筋8的数量为多个,沿左右方向等间隔分布,并沿前后方向延伸。在后浇带结构的顶部还设有抗磨蚀混凝土层9。
[0035]当后浇带2与两侧的混凝土底板1之间发生渗水现象时,渗水下渗,遇到上方的膨胀止水条6,膨胀止水条6会对渗水进行阻挡,止水带4会对渗水进行再次阻挡,下方的膨胀止水条6同样会对渗水进行阻挡,进而大幅提升后浇带结构的防渗能力。
[0036]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前述的后浇带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37]S1、施工准备:提前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设计方案交底,使施工作业人员熟悉施工作业工艺流程;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浇带结构,包括混凝土底板(1)和后浇带(2),所述混凝土底板(1)位于所述后浇带(2)的两侧,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底板(1)和后浇带(2)之间设有呈波纹状的模板(5),所述模板(5)的中部穿设有水平的止水带(4),所述止水带(4)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混凝土底板(1)和后浇带(2)中;还包括多根插筋(3)和膨胀止水条(6),所述插筋(3)贯穿所述后浇带(2),其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混凝土底板(1)中,所述膨胀止水条(6)设置在所述后浇带(2)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浇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浇带(2)中部的宽度大于其两端的宽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浇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膨胀止水条(6)设置在所述后浇带(2)的截面转折处。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浇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根插筋(3)分为三层,三层插筋(3)分别设置在所述后浇带(2)的两端及中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浇带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后浇带结构的顶部和底部还设有加强结构,所述加强结构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雍容陈伟刘宏张晶晶谭显文林恒星罗居剑吴新立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