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道生态修复系统及修复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12085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19 11:27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河道生态修复系统及修复方法,包括用于繁育微生物的微生物繁育装置、用于栽植植物净化水体的生态悬床,以及将微生物繁育装置中的微生物输送至生态悬床所栽植物根系处的调控管路;所述生态悬床的下方围设有培养空间,所述生态悬床所栽植物根系向下伸入到培养空间中,所述培养空间下侧敞口设置;所述调控管路的输出端通入到培养空间中。本申请通过在生态悬床所栽植物的根系处设置培养空间,并在培养空间中输入功能微生物群落,提高培养空间内功能微生物的含量,使植物根系保持在高活性状态,从而通过生态悬床对水体的净化效果。体的净化效果。体的净化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河道生态修复系统及修复方法


[0001]本申请涉及河道修复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河道生态修复系统及修复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的大量排放,河流和湖泊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水体黑臭日益频发。如何治理水体黑臭,提升水体自净能力,已经成为我国环境问题的研究热点。
[0003]生态悬床是目前治理我国水体污染的一种常用装置,其原理是通过设置人工浮体,并在浮体上栽种植物,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0004]传统的生态悬床技术去污能力受季节和植物量的影响较大,且植物根系周围微生物含量少,活性不足,限制了生态悬床对较深水体的净化效果;而且生态悬床植物根系周围微生物生长缓慢,生态悬床在水体表面覆盖面积较小,延长了水体净化周期,降低了净化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改善河道水体净化效果,本申请提供一种河道生态修复系统及修复方法。
[0006]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河道生态修复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河道生态修复系统,包括用于繁育微生物的微生物繁育装置、用于栽植植物净化水体的生态悬床,以及将微生物繁育装置中的微生物输送至生态悬床所栽植物根系处的调控管路;所述生态悬床的下方围设有培养空间,所述生态悬床所栽植物根系向下伸入到培养空间中,所述培养空间下侧敞口设置;所述调控管路的输出端通入到培养空间中。
[000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微生物繁育装置利用生物活化剂繁育目标功能微生物群落,使功能微生物群落快速达到富集的状态,然后利用调控管路将发酵罐中的水体通入到生态悬床下方的培养空间中,提高培养空间内功能微生物的含量,使植物根系保持在高活性状态,从而通过生态悬床对水体的净化效果。
[0008]可选的,所述生态悬床包括具有种植槽的种植平台、安装在种植平台上的浮板,以及安装在种植平台下方、对种植平台进行固定的固定底架;所述固定底架包括固定框,所述固定框设置在种植平台下方,围设形成培养空间;所述种植槽上开设有与培养空间相通的通口。
[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种植平台的种植槽的内部铺设有泥土层,绿化植物栽种在种植槽中,绿化植物的根系向下穿出。浮板围设在种植平台的周边,为种植平台提供浮力,使种植平台稳定地悬浮在待净化水体上,进行水体净化。
[0010]可选的,所述固定底架还包括柔性连接件和刚性固定杆,所述柔性连接件位于固定框和刚性固定杆之间,所述柔性连接件一端与固定框连接,另一端与刚性固定杆连接。
[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柔性连接件为种植平台提供悬浮余量,使其能更好的适应水面高度;而刚性固定杆则插入水底泥土层中,对种植平台进行固定。
[0012]可选的,所述刚性固定杆上设置有钩挂部。
[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刚性固定杆的固定端插入水底的泥沙中,通过钩挂部能更稳定的对种植平台进行固定。
[0014]可选的,所述固定框内间隔设置有多组网板,相邻所述网板的网孔错位分布。
[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网板将培养空间分隔为多层区域,相邻区域保持在连通状态,但培养空间内的水体流通性会整体下降,有效延长了功能微生物群落在培养空间的存留时间,使植物根系长时间保持在高活性状态,使生态悬床的净化效果产生质的变化;同时低流通性的培养空间和网板还对植物根系起到保护作用,降低水体内杂物对植物根系造成损伤的可能性,保障植物茁壮成长,持续对水体进行净化。
[0016]可选的,所述微生物繁育装置包括生物反应器、发酵罐和辅助活化器,所述生物反应器与发酵罐相通,所述辅助活化器与生物反应器相通;所述生物反应器与含微生物水源相通,所述发酵罐与调控管路相通;所述辅助活化器用于盛装生物活化剂。
[00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微生物繁育装置繁育微生物时,将含有微生物的水体先通入到生物反应器中,功能微生物在生物活化剂的作用下激活,在生物反应器中快速繁殖,使功能微生物群落达到富集的状态;水体再进入到发酵罐中进行发酵培养,提高功能微生物群落数量;最后通过调控管路,将富集功能微生物群落的水体流转到生态悬床中。
[0018]可选的,通入所述生物反应器的含微生物水源选自待净化水体。
[0019]可选的,所述调控管路包括一主管和多组支管,所述主管输入端与微生物繁育装置相通,所述主管输出端分接各支管;所述支管的输出端分别通入一组生态悬床的培养空间中。
[00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主管输入端与发酵罐连通,主管输出端分接各个支管,各支管分别对接一组生态悬床,将功能微生物通入到种植平台下方的培养空间中。
[0021]可选的,所述调控管路选为耐候性软管,所述支管的管身固定在生态悬床上。
[00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管部分管身固定在刚性固定杆上,能提高支管在水体中的稳定性,降低支管对种植平台的干扰。
[0023]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河道生态修复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河道生态修复方法,采用河道生态修复系统,实现以下步骤:于地面上将微生物繁育装置、生态悬床及调控管路连接在一起,调控管路的支管部分绑扎在生态悬床的刚性固定杆上;将生态悬床间隔布置在待净化水体中,刚性固定杆插入水底的泥沙,对生态悬床进行固定;将待净化水体通入生物反应器,利用辅助活化器添加生物活化剂,繁育特定的功能微生物群落;将生物反应器中的水体通入发酵罐,二次繁育功能微生物群落;利用调控管路将发酵罐中的水体通入到生态悬床下方的培养空间中,提高培养空间内功能微生物的含量。
[0024]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通过在生态悬床所栽植物的根系处设置培养空间,并在培养空间中输入功能微生物群落,提高培养空间内功能微生物的含量,使植物根系保持在高活性状态,从而通过生
态悬床对水体的净化效果;2、通过网板将培养空间分隔为多层区域,使培养空间内的水体流通性整体下降,有效延长了功能微生物群落在培养空间的存留时间,使植物根系长时间保持在高活性状态,同时低流通性的培养空间和网板还对植物根系起到保护作用,保障植物茁壮成长,持续对水体进行净化。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河道生态修复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生态悬床的结构示意图。
[0026]附图标记说明:1、微生物繁育装置;11、生物反应器;12、发酵罐;13、辅助活化器;2、生态悬床;3、调控管路;31、主管;32、支管;4、种植平台;41、种植槽;5、浮板;6、固定底架;61、固定框;62、柔性连接件;63、刚性固定杆;64、钩挂部;65、网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8]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河道生态修复系统。如图1所示,河道生态修复系统包括微生物繁育装置1、生态悬床2及调控管路3;其中微生物繁育装置1用于繁育功能微生物,生态悬床2用于栽种植物,调控管路3用于将微生物繁育装置1中的功能微生物输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河道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繁育微生物的微生物繁育装置(1)、用于栽植植物净化水体的生态悬床(2),以及将微生物繁育装置(1)中的微生物输送至生态悬床(2)所栽植物根系处的调控管路(3);所述生态悬床(2)的下方围设有培养空间,所述生态悬床(2)所栽植物根系向下伸入到培养空间中,所述培养空间下侧敞口设置;所述调控管路(3)的输出端通入到培养空间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悬床(2)包括具有种植槽(41)的种植平台(4)、安装在种植平台(4)上的浮板(5),以及安装在种植平台(4)下方、对种植平台(4)进行固定的固定底架(6);所述固定底架(6)包括固定框(61),所述固定框(61)设置在种植平台(4)下方,围设形成培养空间;所述种植槽(41)上开设有与培养空间相通的通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河道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底架(6)还包括柔性连接件(62)和刚性固定杆(63),所述柔性连接件(62)位于固定框(61)和刚性固定杆(63)之间,所述柔性连接件(62)一端与固定框(61)连接,另一端与刚性固定杆(63)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河道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刚性固定杆(63)上设置有钩挂部(64)。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河道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框(61)内间隔设置有多组网板(65),相邻所述网板(65)的网孔错位分布。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生物繁育装置(1)包括生物反应器(11)、发酵罐(12)和辅助活化器(13),所述生物反应器(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雯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青乔园林绿化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