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两用磨刀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114072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18 18: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两用磨刀器,包括上盖、把手、安装座和底座,上盖设置有第一容纳腔,第一容纳腔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把手连接在上盖的端部,把手沿上盖的延伸方向延伸,在Z向上,把手的位置高于上盖底壁的位置;安装座设置在第一容纳腔内,安装座设置有第二容纳腔、磨刀组件和磨刀口,磨刀口分别与第一开口和第二容纳腔连通,磨刀组件设置在第二容纳腔内并位于磨刀口内;底座设置在第二开口内,安装座设置在底座上,底座上设置有压重块,压重块位于第二容纳腔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对支撑平台平整度的要求不高,便于兼容家用和户外使用,而且还能保证其平稳性,避免两用磨刀器发生倾倒。两用磨刀器发生倾倒。两用磨刀器发生倾倒。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两用磨刀器


[0001]本技术涉及磨刀器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两用磨刀器。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磨刀器一般分为手持式和台式。手持式磨刀器是指磨刀器无需放置在桌面或平台上,用户一手握持磨刀器,一手控制刀具相对磨刀器移动,磨刀过程磨刀器可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调整位置和角度,以完成磨刀操作。台式磨刀器是指磨刀器需平放在桌面或平台上,用户在桌面或平台上进行磨刀操作。现有的台式磨刀器一般包括底座和把手,为了能平稳地放置在桌面或平台上,把手的底部或至少一端的底部设置与底座平齐,用于支撑在桌面或平台上。该种磨刀器对平台的表面平整度要求较高,不适合在户外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对支撑平台平整度要求不高、同时兼容家用和户外使用的两用磨刀器。
[0004]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两用磨刀器,包括上盖、把手、安装座和底座,上盖设置有第一容纳腔,第一容纳腔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把手连接在上盖的端部,把手沿上盖的延伸方向延伸,在Z向上,把手的位置高于上盖底壁的位置;安装座设置在第一容纳腔内,安装座设置有第二容纳腔、磨刀组件和磨刀口,磨刀口分别与第一开口和第二容纳腔连通,磨刀组件设置在第二容纳腔内并位于磨刀口内;底座设置在第二开口内,安装座设置在底座上,底座上设置有压重块,压重块位于第二容纳腔内。
[0005]由上述方案可见,通过设置把手的高度位置高于底座的高度位置,避免把手与支撑平台接触,便于减少两用磨刀器与支撑平台的接触面积,有利于降低对支撑平台平整度的要求,有利于兼容家用和户外使用;通过设置压重块,使得底座及其上的所有部件的总重量大于把手的重量,使得底座的底面始终与支撑平台密切接触,有利于保证两用磨刀器的平稳性,避免发生倾倒。
[0006]进一步的方案是,磨刀口的数量设为两个,两个磨刀口沿安装座的延伸方向排列布置;磨刀组件与磨刀口一一对应设置,两个磨刀组件分别为粗磨组件和精磨组件。
[0007]进一步的方案是,安装座包括第一安装架、第二安装架和固定件,第一安装架和第二安装架相对布置,固定件设置有夹持口,第一安装架和第二安装架均位于夹持口内。
[0008]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安装架设置有两个第一通孔和两个磨刀石安装槽,两个第一通孔沿X向排列布置,磨刀石安装槽与第一通孔沿Y向排列布置,磨刀石安装槽与第一通孔连通。
[0009]进一步的方案是,在第一通孔X向的两侧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凸起部,第一凸起部从第一安装架的顶壁向上凸起;在第一通孔的下方设置有第一定位槽,第一定位槽与第一通孔连通。
[0010]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二安装架设置有两个第二通孔和两个磨刀石配合槽,两个第二通孔沿X向排列布置,磨刀石配合槽与第二通孔沿Y向排列布置,磨刀石配合槽与第二通孔连通。
[0011]进一步的方案是,在第二通孔X向的两侧上分别设置有第二凸起部,第二凸起部从第二安装架的顶壁向上凸起;
[0012]在第二通孔的下方设置有第二定位槽,第二定位槽与第二通孔连通。
[0013]进一步的方案是,固定件包括两个夹持臂,两个夹持臂的第一端相连,两个夹持臂的第二端倾斜向外延伸;在两个夹持臂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三定位槽和第三凸起部,第三定位槽沿Z向向上凹陷,第三凸起部沿Z向向下凸起,第三定位槽与第三凸起部沿X向排列布置。
[0014]进一步的方案是,夹持臂设置有过孔和第四凸起部,过孔沿Y向延伸并与夹持口连通,第四凸起部位于夹持臂的第二端,第四凸起部沿夹持臂的表面向夹持口方向凸起。
[0015]进一步的方案是,底座设置有第一定位柱、凹槽和两个挡板,第一定位柱和挡板从底座的顶壁向上延伸,第一定位柱设置有第一安装孔,凹槽从底座的底壁向上凹陷,凹槽沿X向延伸。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图。
[001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分解图。
[0018]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安装座一个视角的分解图。
[0019]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安装座另一个视角的分解图。
[0020]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俯视图。
[0021]图6是图5中A

A处的剖视图。
[0022]图7是图5中B

B处的剖视图。
[0023]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24]参见图1和图2,本实施例的两用磨刀器包括上盖1、把手2、安装座3、压重块4和底座5。为了方便说明,将两用磨刀器的延伸方向设为X向,将两用磨刀器的厚度方向设为Y向,将两用磨刀器的高度方向设为Z向。
[0025]上盖1的截面设为V型,上盖1设置有第一容纳腔11,第一容纳腔11的上部设置有两个第一开口12,两个第一开口12沿X向排列布置。第一容纳腔11朝下设置有第二开口13,第一容纳腔11分别与第一开口12和第二开口13连通。
[0026]上盖1的端部设置有连接部15,连接部15沿X向延伸,连接部15与上盖1一体成型。把手2包括两个片体21,两个片体21设置在连接部15的两侧,连接部15和两个片体21通过三颗子母钉16固定连接。在Z向上,把手2的位置高于上盖1底壁的位置。安装座3设置在第一容纳腔11内,安装座3设置有第二容纳腔34和两个磨刀口35,两个磨刀口35沿X向排列在安装座3的上部,磨刀口35分别与第二容纳腔34和第一开口12连通。第二容纳腔34内设置有两个磨刀组件,磨刀组件与磨刀口35一一对应设置,且磨刀组件设置磨刀口35内。
[0027]安装座3设置在底座5上,底座5封堵地设置在第二开口13内。底座5的中部设置有第一定位柱51、压重块4和两个挡板52。第一定位柱51和挡板52均从底座5的顶壁向上凸起,第一定位柱51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511,第一安装孔511沿Z向延伸,两个挡板52沿Y向间隔预设距离地布置,第一定位柱51位于两个挡板52之间的连线的垂直线上。压重块4为具有一定重量的实心金属块,压重块4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二安装孔41和螺丝,螺丝穿过第二安装孔41连接在第一安装孔511内,压重块4的第二端位于两个挡板52之间,实现压重块4与底座5的固定连接。
[0028]参见图3至图6,并结合图2,安装座3包括第一安装架31、第二安装架32和两个固定件33。第一安装架31和第二安装架32相对布置,第二容纳腔34设置在第一安装架31和第二安装架32之间。两个固定件33沿X向排列布置,固定件33设置有夹持口332,第一安装架31和第二安装架32均位于夹持口332内,在X向上,固定件33与磨刀口35对应布置。
[0029]磨刀组件分别为粗磨组件6和精磨组件7,粗磨组件6包括两个第一磨刀石61,第一磨刀石61的截面设为矩形,第一磨刀石61采用硬质合金制成。精磨组件7包括两个第二磨刀石71,第二磨刀石71的截面设为三角形,第二磨刀石71采用陶瓷材料制成。粗磨组件6设置在距离把手2较近的一个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两用磨刀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盖,所述上盖设置有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一容纳腔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把手,所述把手连接在所述上盖的端部,所述把手沿所述上盖的延伸方向延伸,在Z向上,所述把手的位置高于所述上盖底壁的位置;安装座,所述安装座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所述安装座设置有第二容纳腔、磨刀组件和磨刀口,所述磨刀口分别与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容纳腔连通,所述磨刀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纳腔内并位于所述磨刀口内;底座,所述底座设置在所述第二开口内,所述安装座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压重块,所述压重块位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用磨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磨刀口的数量设为两个,两个所述磨刀口沿所述安装座的延伸方向排列布置;所述磨刀组件与所述磨刀口一一对应设置,两个所述磨刀组件分别为粗磨组件和精磨组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两用磨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包括第一安装架、第二安装架和固定件,所述第一安装架和所述第二安装架相对布置,所述固定件设置有夹持口,所述第一安装架和所述第二安装架均位于所述夹持口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两用磨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架设置有两个第一通孔和两个磨刀石安装槽,两个所述第一通孔沿X向排列布置,所述磨刀石安装槽与所述第一通孔沿Y向排列布置,所述磨刀石安装槽与所述第一通孔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两用磨刀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通孔X向的两侧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莫仕栋谢月光欧波陈健培林玉琪
申请(专利权)人:阳江市天骄家庭用品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