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下控制臂、车辆后悬架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108921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18 18: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车辆悬架装置,公开了一种后下控制臂,包括控制臂本体(1),所述控制臂本体(1)上端设有梯形加强板(3)。此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一种车辆后悬架及车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控制臂本体上端设梯形加强板,能够明显提升后下控制臂的横向和垂向的抗弯性能,以及抗扭性能,提升了后下控制臂的整体刚度,能够有效提升整车NVH性能,降低路噪,尤其是能够降低电动汽车整车后排路噪、轮胎声腔路噪。轮胎声腔路噪。轮胎声腔路噪。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后下控制臂、车辆后悬架及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悬架装置,具体地,涉及一种后下控制臂。此外,本技术还涉及一种车辆后悬架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车内噪声是影响乘员的舒适性、语言清晰度、听觉损害程度以及对车外各种音响讯号识别能力的重要因素,是顾客选购汽车的重要评价指标。在汽车的匀速行驶过程中,来自路面和轮胎的振动通过轮辋传递到轴头、进而传递到悬架,通过悬架传递到车身钣金件,引起钣金件的振动;钣金件的振动将与车内声腔产生很强的耦合作用,空气就会产生体积变化,将会在车内产生很高的压力脉动,即产生车内噪声,通常会引起驾驶员和乘员听觉不适,甚至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
[0003]近几年国际及国内新能源

纯电动汽车迅猛发展,由于电动汽车的自身特点,其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特性也已成为衡量车辆品质的突出指标:第一方面由于大容量电池的存在,整车重量增加较多,导致来自路面激励增大;第二方面由于造型美观的需求导致轮辋的尺寸越来越大,加上空间的限制,因此轮胎的扁平比越来越小、路噪恶化;第三方面由于缺少了发动机的噪声掩盖,导致人耳主观感受的路面噪声凸显。根据汽车行业大数据的研究显示,电动汽车后排路面噪声要远超过前排,而且轮胎空腔模态附近的路噪一直是行业内难以解决的问题。
[0004]其中,后悬架NVH性能是影响后排路噪的关键因素,而“转向节

后下控制臂”路径是响应后悬架NVH性能的主要路径之一。但是,现有后下控制臂的局部加强结构设计,无法有效提升控制臂本体的抗弯曲和抗扭转性能,不能提升NVH性能,降低路噪。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后下控制臂,能够有效提升车辆NVH性能,降低路噪。
[0006]本技术进一步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车辆后悬架,能够有效提升车辆NVH性能,降低路噪。
[0007]本技术还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车辆,能够有效提升车辆NVH性能,降低路噪。
[0008]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后下控制臂,包括控制臂本体,所述控制臂本体上端设有梯形加强板。
[0009]优选地,所述控制臂本体包括连为一体的底板和位于所述底板两侧的两块侧板,所述底板和两块侧板构成中部下沉两侧竖起的船型形状,所述梯形加强板设在所述两块侧板的顶面。
[0010]优选地,所述梯形加强板包括第一侧加强板、第二侧加强板以及设在所述第一侧加强板和第二侧加强板之间且沿所述控制臂本体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横加强板和第
二横加强板,所述第一侧加强板和第二侧加强板分别与对应侧的所述侧板的顶面相连接。
[0011]优选地,所述第一侧加强板和第二侧加强板的内侧边缘处均向上延伸形成有翻边结构,所述第一横加强板和第二横加强板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端的所述翻边结构固定连接。
[0012]优选地,所述第一横加强板和第二横加强板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端的所述翻边结构一体成型。
[0013]优选地,所述两块侧板的顶面分别向外侧延伸形成安装面,所述第一侧加强板和第二侧加强板的下端面分别与对应侧的所述侧板的安装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侧加强板和第二侧加强板的下端面的形状与对应侧的所述侧板的安装面的形状相同。
[0014]优选地,所述控制臂本体包括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和形成于所述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之间的中间部,所述中间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宽度,所述第一横加强板和第二横加强板分别对应设在所述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
[0015]优选地,所述梯形加强板为铝合金板。
[0016]本技术通过在控制臂本体上端设梯形加强板,能够明显提升后下控制臂的横向和垂向的抗弯性能,以及抗扭性能,提升了后下控制臂的整体刚度,能够有效提升整车NVH性能,降低路噪,尤其是能够降低电动汽车整车后排路噪、轮胎声腔路噪。
[0017]本技术进一步提供一种车辆后悬架,包括上述所述的后下控制臂。
[0018]相应地,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所述的车辆后悬架。
[0019]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现有后下控制臂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图1中加强板的俯视图;
[0022]图3是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4是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24]图5是图3中梯形加强板的俯视图;
[0025]图6是采用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后下控制臂和采用现有后下控制臂的电动汽车后排噪声仿真声压曲线结果对比图。
[0026]附图标记说明
[0027]1控制臂本体
ꢀꢀꢀꢀꢀꢀꢀꢀꢀꢀꢀꢀꢀꢀꢀꢀꢀꢀꢀꢀꢀꢀ
11第一端部
[0028]12侧板
ꢀꢀꢀꢀꢀꢀꢀꢀꢀꢀꢀꢀꢀꢀꢀꢀꢀꢀꢀꢀꢀꢀꢀꢀꢀꢀꢀ
13第二端部
[0029]14中间部
ꢀꢀꢀꢀꢀꢀꢀꢀꢀꢀꢀꢀꢀꢀꢀꢀꢀꢀꢀꢀꢀꢀꢀꢀꢀ
15底板
[0030]16安装面
ꢀꢀꢀꢀꢀꢀꢀꢀꢀꢀꢀꢀꢀꢀꢀꢀꢀꢀꢀꢀꢀꢀꢀꢀꢀ
2加强板
[0031]3梯形加强板
ꢀꢀꢀꢀꢀꢀꢀꢀꢀꢀꢀꢀꢀꢀꢀꢀꢀꢀꢀꢀꢀꢀ
31第一横加强板
[0032]32第二横加强板
ꢀꢀꢀꢀꢀꢀꢀꢀꢀꢀꢀꢀꢀꢀꢀꢀꢀꢀꢀ
33第一侧加强板
[0033]34第二侧加强板
ꢀꢀꢀꢀꢀꢀꢀꢀꢀꢀꢀꢀꢀꢀꢀꢀꢀꢀꢀ
35翻边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3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
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5]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
[0036]图1为现有后下控制臂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加强板2与控制臂本体1通过搭接边焊接连接,来自路面和轮胎的激励通过控制臂本体1传递到后副车架,进而传递到车身。图2为现有后下控制臂上的加强板2的俯视图,从图2中可以看出,加强板2为“口”字型局部加强结构设计,其无法有效的提升控制臂本体1的抗弯曲和抗扭转性能,对控制臂本体1的整体刚度正贡献很小,对路噪无正贡献,不利于整车路噪的控制,不能提升车辆的NVH性能。
[0037]基于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后下控制臂,包括控制臂本体1,所述控制臂本体1上端设有梯形加强板3。
[0038]通过在控制臂本体1上端设梯形加强板3,能够明显提升后下控制臂的横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下控制臂,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臂本体(1),所述控制臂本体(1)上端设有梯形加强板(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下控制臂,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臂本体(1)包括连为一体的底板(15)和位于所述底板(15)两侧的两块侧板(12),所述底板(15)和两块侧板(12)构成中部下沉两侧竖起的船型形状,所述梯形加强板(3)设在所述两块侧板(12)的顶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下控制臂,其特征在于,所述梯形加强板(3)包括第一侧加强板(33)、第二侧加强板(34)以及设在所述第一侧加强板(33)和第二侧加强板(34)之间且沿所述控制臂本体(1)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横加强板(31)和第二横加强板(32),所述第一侧加强板(33)和第二侧加强板(34)分别与对应侧的所述侧板(12)的顶面相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下控制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加强板(33)和第二侧加强板(34)的内侧边缘处均向上延伸形成有翻边结构(35),所述第一横加强板(31)和第二横加强板(32)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端的所述翻边结构(35)固定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下控制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彬刘建娅张鹤娜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