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线充电系统接收盘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105824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18 18: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无线充电系统接收盘,包括壳体及容置在所述壳体中的充电模组,还包括非金属阻热板及液冷模组;所述非金属阻热板内嵌在所述壳体的下端面中;所述液冷模组具有一液冷件,所述液冷件容置在所述壳体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打破常规散热思路,在线圈与盘体间设置非金属阻热板,从而使得热量只能集中由上端散出,避免了壳体的受热变形,也确保壳体防水性能的可靠性。水性能的可靠性。水性能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线充电系统接收盘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无线充电系统,具体涉及一种无线充电系统接收盘。

技术介绍

[0002]无线充电对手机、电脑、相机等电子产品而言,也许只是个锦上添花的新功能,但对电动车产业,却有可能是启动整个市场的关键。
[0003]与有线充电桩相比,无线充电桩没有外露的连接器,彻底避免漏电、跑电等安全隐患。采用无线充电,可以将电源和变压器隐蔽在地下,让汽车在停车处或街边特殊的充电点充电。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与安全性。
[0004]但与有线充电桩相比,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为充电速度偏慢,散热条件有限(尤其体现在搭载在车端的无线充电系统接收盘)。随着人们对充电速度(直接体现为功率的提升)提出更高的要求,无线充电系统接收盘的散热面临更大的挑战。
[0005]目前,无线充电系统接收盘的散热主要通过壳体的自发散热与液冷模组的散热,即一部分热量会通过盘体的下端面散发,其容易引起以下问题(尤其是应用于大功率场景的无线充电系统接收盘):1、壳体易受热软化,而在充电结束冷却后难以复原,造成壳体变形;2、壳体变形后,可能会引起防水性能的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线充电系统接收盘。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8]一种无线充电系统接收盘,包括壳体及容置在所述壳体中的充电模组,还包括非金属阻热板及液冷模组;所述充电模组包括接收线盘;所述非金属阻热板内嵌在所述壳体的下端面中;所述液冷模组具有一液冷件,所述液冷件容置在所述壳体中。
[0009]优选地,所述非金属阻热板为真空胶板、玻璃纤维板、石棉板或岩棉板。
[0010]优选地,所述液冷模组还包括循环泵、换热器及绝缘冷却液;所述液冷件为内部设有流道的导热体;所述循环泵及换热器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外侧,所述流道、循环泵及换热器间形成循环链路,所述绝缘冷却液在所述循环链路中循环;所述换热器用于实现所述绝缘冷却液与车端冷却系统的热交换。
[0011]优选地,所述液冷件包括导热底板、流道板、封板及若干螺栓,所述导热底板、流道板及封板通过密封胶胶粘密封,所述导热底板在非流道对应区域均匀阵列有若干螺栓盲孔,所述流道板及封板上设有对应于所述螺栓盲孔的螺栓通孔,所述若干螺栓穿过所述螺栓通孔后锁止在所述螺栓盲孔上。
[0012]优选地,还包括接收控制器及温度传感器,所述接收控制器用于实现所述接收线盘的充电控制,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液冷件的进液端,并将所采集的温度信息反馈给所述接收控制器。
[0013]优选地,还包括接收控制器及流量计,所述接收控制器用于实现所述接收线盘的
充电控制,所述流量计接入所述循环链路中,并将所采集的流量信息反馈给所述接收控制器。
[0014]优选地,所述车端冷却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第一膨胀阀、蒸发器、制冷剂及鼓风机;所述压缩机、冷凝器、第一膨胀阀及蒸发器间形成制冷链路,所述制冷剂在所述制冷链路中循环制冷;所述换热器具有散热片,鼓风机的风道途经所述蒸发器,为所述散热片提供降温的冷风。
[0015]优选地,所述车端冷却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第一膨胀阀、第二膨胀阀、蒸发器及制冷剂,所述压缩机、冷凝器、第一膨胀阀及蒸发器间形成制冷链路,所述制冷剂在所述制冷链路中循环制冷;所述换热器具有低温流道,所述第二膨胀阀与所述低温流道串接后,并接在所述冷凝器的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的进口。
[001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与
技术介绍
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0017]1、本技术打破常规散热思路,在盘体下端面内嵌非金属阻热板,从而使得热量只能集中由上端散出,避免了壳体的受热变形,也确保壳体防水性能的可靠性;
[0018]2、由于热量只能从上端散出,对散热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技术提出了风冷换热与制冷剂换热两种热交换系统,可以全面适应市面上的电动车型,并满足大功率散热的要求;
[0019]3、本技术设置了单独的液冷模组,其与车端冷却系统进行隔离式的换热,避免了对原车管路的大改,有效防止因液冷模组故障使车载冷却系统发生泄漏、失效,安全性更高;
[0020]4、本技术在接收线圈的进液口所在端设置了温度传感器,可以实时采集接收线圈的温度信息,在循环链路出现故障,导致温度异常时,接收控制器可以及时介入,及时中断充电;
[0021]5、本技术在循环链路中设置了流量计,可以监测循环链路中的绝缘冷却液的消耗情况,在绝缘冷却液发生泄漏或过少时,接收控制器可以及时发出示警。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技术俯视图;
[0023]图2为本技术图1中A

A处剖面图;
[0024]图3为本技术拆解示意图;
[0025]图4为本技术热交换方式示意图;
[0026]图5为本技术又一热交换示意图。
[0027]附图标记说明:
[0028]壳体1、线槽11、充电模组2、接收线盘21、第一绝缘板22、磁芯23、第二绝缘板24、非金属阻热板3、导热底板41、螺栓盲孔411、流道板42、螺栓通孔421、流道422、封板43、螺栓通孔431。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
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30]在本技术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均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本技术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1]实施例
[0032]请参考图1及图2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无线充电系统接收盘,包括壳体1、充电模组2及非金属阻热板3及液冷模组。充电模组2容置在壳体1中,其由下往上依次包括接收线盘21、第一绝缘板22、磁芯23、第二绝缘板24。壳体1的内腔底部设有容置接收线盘21的线槽11。
[0033]非金属阻热板3通过二次成型工艺内嵌在壳体1的下端面中,阻止接收线盘21产生的热量向下传导给壳体1。本实施例中,非金属阻热板3为真空胶板、玻璃纤维板、石棉板或岩棉板。
[0034]由于非金属阻热板3的存在,无线充电系统接收盘向下通过盘体1散热的途径被切断,因此,对无线充电系统接收盘的散热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实施例通过液冷方式进行散热。
[0035]液冷模组包括液冷件、循环泵、换热器及绝缘冷却液。本实施例中,液冷件为内部设有流道的导热体,其设置在第二绝缘板24的上方,且作为壳体 1的封盖使用。具体地,液冷件由下往上包括导热底板41、流道板42、封板 43及若干螺栓。流道板42上设有流道4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线充电系统接收盘,包括壳体及容置在所述壳体中的充电模组,所述充电模组包括接收线盘,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非金属阻热板及液冷模组;所述非金属阻热板内嵌在所述壳体的下端面中;所述液冷模组具有一液冷件,所述液冷件容置在所述壳体中。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线充电系统接收盘,其特征在于:所述非金属阻热板为真空胶板、玻璃纤维板、石棉板或岩棉板。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线充电系统接收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模组还包括循环泵、换热器及绝缘冷却液;所述液冷件为内部设有流道的导热体;所述循环泵及换热器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外侧,所述流道、循环泵及换热器间形成循环链路,所述绝缘冷却液在所述循环链路中循环;所述换热器用于实现所述绝缘冷却液与车端冷却系统的热交换。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无线充电系统接收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件包括导热底板、流道板、封板及若干螺栓,所述导热底板、流道板及封板通过密封胶胶粘密封,所述导热底板在非流道对应区域均匀阵列有若干螺栓盲孔,所述流道板及封板上设有对应于所述螺栓盲孔的螺栓通孔,所述若干螺栓穿过所述螺栓通孔后锁止在所述螺栓盲孔上。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无线充电系统接收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贵宗林睿智林桂江任连峰黄华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新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