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旅居挂车前舱门翻转连接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安装
,特别涉及一种旅居挂车前舱门翻转连接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传统旅居挂车舱门翻转连接处大多采用合叶连接,会裸露无法隐藏,合叶连接需要定位保证水平度,还要用自攻丝连接,在厢体表面钻孔增加了漏水风险,合叶经常使用质量也无法保证,同时为了美观一般在表面用型材加胶条形式覆盖住,型材也会用自攻丝连接,不仅会增加漏水风险,而且需要额外耗费人力、物力。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旅居挂车前舱门翻转连接装置。本技术通过底座和转轴将厢板、舱门活动连接起来,安装过程简单,不会出现漏水情况的发生。
[0004]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旅居挂车前舱门翻转连接装置,包括厢板、底座、转轴、舱门和底座导水槽,底座与厢板连接,其特征在于:底座前端设置底座槽,底座槽设置开口,转轴包括轴心、连接板、固定端,轴心通过连接板与固定端连接,转轴的连接板通过底座槽的开口与底座槽外部的固定端连接,转轴的轴心插入底座槽内,底座的底座槽和转轴的轴心相互咬合,舱门与转轴的固定端连接,当上翻或下合舱门时,通过转轴的固定端带动转轴的轴心进行旋转,底座后端设置底座导水槽,底座导水槽位于转轴与舱门连接处下部。
[0005]根据如上所述的一种旅居挂车前舱门翻转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底座与厢板连接部位为U字形结构。
[0006]根据如上所述的一种旅居挂车前舱门翻转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转轴的固定端与舱门连接部位为U字形结构。 />[0007]根据如上所述的一种旅居挂车前舱门翻转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底座、转轴为铝材料。
[000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一是不用在厢体表面钻孔,节省了人力、物力。二是防止进雨水,连接处较为隐蔽,比较美观。三是保证了结构稳定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本技术安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0010]图2为图1中A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11]图3为图1中A处立体示意图。
[0012]图4底座、转轴和底座导水槽单独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0013]附图标记说明:厢板1、底座2、转轴3、舱门4、底座导水槽5。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0015]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的旅居挂车前舱门翻转连接装置包括厢板1、底座2、转轴3、舱门4、底座导水槽5。底座2与厢板1通过胶、铆钉连接,底座2前端设置底座槽,底座槽设置开口,本技术舱门4的旋转角度取决于底座槽的开口的大小,可根据实际需求确定靠口的大小。本技术的转轴3包括轴心、连接板、固定端,轴心通过连接板与固定端连接,转轴3的轴心插入底座槽内,转轴3的连接板通过底座槽的开口与底座槽外部的固定端连接,底座2的底座槽和转轴3的轴心相互咬合,舱门4通过胶和铆钉与转轴3的固定端连接。当上翻或下合舱门4时,通过转轴3的固定端带动转轴3的轴心进行旋转。本技术底座2后端还设置底座导水槽5,底座导水槽5位于转轴3与舱门4连接处下部,这样即使连接处流下雨水,雨水也会沿着底座导水槽5由其两端流出,不会溅入至前舱内。本技术的装置不用在厢体表面钻孔,节省了人力、物力。
[0016]如图4所示,本技术底座2与厢板1连接部位为U字形结构,转轴3的固定端与舱门4连接部位为U字形结构,这样在厢板1、舱门4安装时,将厢板1、舱门4插入对应的U字形结构,通过胶、铆钉连接即可稳定固定,且有U字形结构连接处接触面积大,连接稳固,可以防止进雨水,且连接处较为隐蔽,比较美观。本技术的底座2、转轴3能快速的与厢板、舱门连接,保证了结构稳定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使用寿命。
[0017]本技术的底座2、转轴3可以采用铝材料,其表面光滑美观,无需额外处理,安装方便。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旅居挂车前舱门翻转连接装置,包括厢板(1)、底座(2)、转轴(3)、舱门(4)和底座导水槽(5),底座(2)与厢板(1)连接,其特征在于:底座(2)前端设置底座槽,底座槽设置开口,转轴(3)包括轴心、连接板、固定端,轴心通过连接板与固定端连接,转轴(3)的连接板通过底座槽的开口与底座槽外部的固定端连接,转轴(3)的轴心插入底座槽内,底座(2)的底座槽和转轴(3)的轴心相互咬合,舱门(4)与转轴(3)的固定端连接,当上翻或下合舱门时,通过转轴(3)的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毅,代恒,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东润阿科米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