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凝土垫块及其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091174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14 15:56
一种混凝土垫块及其连接结构,包括预制混凝土制成的本体,由上至下依次包括窄部、过渡部和宽部,上撑脚的顶端面居中上开有沿本体厚度方向中轴线开设的顶槽,过渡部连接上撑脚和下撑脚,下撑脚的底端面居中开有沿本体厚度方向中轴线开设的底槽,本体一侧的侧壁上居中开有沿本体高度方向中轴线开设的侧槽,本体另一侧的侧壁为平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施工方便,功能全面,混凝土垫块设置在楼板上层或下层钢筋的底部,可根据浇筑层厚度要求预先调整预制混凝土垫块的高度,提高混凝土垫块的利用率,可以进行立置和卧置两种使用方式,节能环保,替代了传统钢筋马镫,节省了钢筋,有效降低马镫材料及人工成本。马镫材料及人工成本。马镫材料及人工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混凝土垫块及其连接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楼板施工领域,特别是一种混凝土垫块及其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建筑工程中,钢筋混凝土楼板由于钢筋直径较小,上层钢筋易被踩踏变形下坠,钢筋位置的变化直接影响楼板钢筋的受力情况及钢筋保护层厚度进而影响混凝土楼板的耐久性,传统施工中,多用钢筋马镫支撑上层楼板钢筋,造成钢筋材料的浪费,既不经济也不符合国家提倡的节能环保要求。再者现有部分新型混凝土垫块,或功能单一,楼板底部筋采用垫块,而顶部筋采用钢筋马镫;或结构复杂,不但生产成本高,而且使用中易损坏;或属于偏心受力,使用过程中垫块容易倾覆,导致返工,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混凝土垫块及其连接结构,要解决现有底部钢筋采用钢筋垫块容易倾覆,费时费力的技术问题;还要解决顶部钢筋采用钢筋马镫结构复杂,生产成本高,使用中易损坏技术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混凝土垫块,包括预制混凝土制成的本体,所述本体上窄下宽,由上至下依次包括窄部、过渡部和宽部,所述窄部为等宽度的上撑脚,上撑脚的顶端面居中上开有沿本体厚度方向中轴线开设的顶槽,所述顶槽为下凹的弧形槽,
[0006]所述宽部为等宽度的下撑脚,所述过渡部连接上撑脚和下撑脚,所述下撑脚相对上撑脚向两侧扩大,所述下撑脚的底端面居中开有沿本体厚度方向中轴线开设的底槽,所述底槽为上凹的槽体,包括弧形拱顶和竖向侧壁,所述底槽的深度与下撑脚的高度相等,
[0007]所述本体一侧的侧壁上居中开有沿本体高度方向中轴线开设的侧槽,所述侧槽为弧形槽,本体另一侧的侧壁为平面。
[0008]所述本体的混凝土与楼板混凝土等标号。
[0009]所述顶槽的宽度不小于楼板钢筋直径,顶槽的深度不小于钢筋的直径。
[0010]所述底槽的宽度不小于楼板钢筋的直径。
[0011]所述侧槽的宽度不小于楼板钢筋的直径,侧槽的深度不小于钢筋的直径,所述本体的厚度减去侧槽的深度不小于楼板钢筋保护层的厚度。
[0012]一种连接结构,包括所述的混凝土垫块,还包括楼板钢筋和楼板的底模板,所述楼板钢筋包括包括下层楼板钢筋和上层楼板钢筋,所述下层楼板钢筋包括下层下钢筋和下层上钢筋,所述混凝土垫块在底模板上成列交替落置,包括至少一列卧置的第一混凝土垫块和至少一列立置的第二混凝土垫块,每列混凝土垫块设置的个数相同,并且成排对齐,排列方向一致,
[0013]所述第一混凝土垫块的平面一侧朝向底模板的上侧表面,所述侧槽朝上,所述下层下钢筋卡入同排的侧槽内,
[0014]所述第二混凝土垫块的顶槽和底槽方向均与第一混凝土垫块的侧槽方向垂直设置,所述下层上钢筋卡入同列第二混凝土垫块的底槽内顶在弧形拱顶位置,所述下层下钢筋和下层上钢筋绑扎为下层钢筋网,
[0015]所述上层楼板钢筋包括上层下钢筋,所述上层下钢筋落置在同列第二混凝土垫块的顶槽内。
[0016]所述楼板的厚度减去上层下钢筋的直径不小于楼板钢筋保护层的厚度。
[0017]所述上层楼板钢筋还包括上层上钢筋,所述上层下钢筋和上层上钢筋绑扎为上层钢筋网,所述楼板的厚度减去上层下钢筋和上层上钢筋的直径之和不小于楼板钢筋保护层的厚度。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
[0019]本技术结构简单,施工方便,功能全面,采用类A字型混凝土垫块设置在楼板上层或下层钢筋的底部,可根据浇筑层厚度要求预先调整预制混凝土垫块的高度,提高混凝土垫块的利用率,避免了浪费,节省了成本。
[0020]本技术受力明确,可以进行立置和卧置两种使用方式,楼板绑扎钢筋坚固牢靠,一次布设后成活率高,避免二次定位的施工,省时省力。
[0021]本技术经济实用,节能环保,替代了传统钢筋马镫,节省了钢筋,有效降低马镫材料及人工成本。
附图说明
[002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3]图1为本技术混凝土垫块的立体示意视图。
[0024]图2 为本技术混凝土垫块的正视图。
[0025]图3为本技术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6]附图标记:1-窄部、2-宽部、3-过渡部、4-顶槽、5-底槽、6-侧槽、7-底模板、8-下层下钢筋、9-下层上钢筋、10-第一混凝土垫块、11-第二混凝土垫块、12-上层下钢筋、13-上层下钢筋。
具体实施方式
[0027]实施例参见图1

2所示,一种混凝土垫块,包括预制混凝土制成的本体,所述本体上窄下宽,由上至下依次包括窄部1、过渡部3和宽部2,所述窄部1为等宽度的上撑脚,上撑脚的顶端面居中上开有沿本体厚度方向中轴线开设的顶槽4,所述顶槽4为下凹的弧形槽。
[0028]所述宽部2为等宽度的下撑脚,所述过渡部3连接上撑脚和下撑脚,所述下撑脚相对上撑脚向两侧扩大,所述下撑脚的底端面居中开有沿本体厚度方向中轴线开设的底槽5,所述底槽5为上凹的槽体,包括弧形拱顶51和竖向侧壁52,所述底槽5的深度与下撑脚的高度相等。
[0029]所述本体一侧的侧壁上居中开有沿本体高度方向中轴线开设的侧槽6,所述侧槽6为弧形槽,所述本体另一侧的侧壁为平面。
[0030]所述本体的混凝土与楼板混凝土等标号。
[0031]所述顶槽4的宽度不小于楼板钢筋直径,顶槽4的深度不小于钢筋的直径。
[0032]所述底槽5的宽度不小于楼板钢筋的直径。
[0033]所述侧槽6的宽度不小于楼板钢筋的直径,侧槽6的深度不小于钢筋的直径,所述本体的厚度减去侧槽6的深度不小于楼板钢筋保护层的厚度。
[0034]参加图3所示,一种连接结构,包括混凝土垫块,还包括楼板钢筋和楼板的底模板7,所述楼板钢筋包括下层楼板钢筋和上层楼板钢筋,所述下层楼板钢筋包括下层下钢筋8和下层上钢筋9,所述混凝土垫块在底模板7上成列交替落置,包括至少一列卧置的第一混凝土垫块10和至少一列立置的第二混凝土垫块11,每列混凝土垫块设置的个数相同,并且成排对齐,排列方向一致。
[0035]所述第一混凝土垫块10的平面一侧朝向底模板7的上侧表面,所述侧槽6朝上,所述下层下钢筋8卡入同排的侧槽6内。
[0036]所述第二混凝土垫块11的顶槽4和底槽5方向均与第一混凝土垫块10的侧槽6方向垂直设置,所述下层上钢筋9卡入同列第二混凝土垫块11的底槽5内顶在弧形拱顶51位置,所述下层下钢筋8和下层上钢筋9绑扎为下层钢筋网,
[0037]上层楼板钢筋为单向负弯矩钢筋时,所述上层楼板钢筋包括上层下钢筋12,所述上层下钢筋12落置在同列第二混凝土垫块11的顶槽4内。
[0038]所述楼板的厚度减去上层下钢筋12的直径不小于楼板钢筋保护层的厚度。
[0039]上层楼板钢筋为双向钢筋网时,所述上层楼板钢筋还包括上层上钢筋13,所述上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凝土垫块,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制混凝土制成的本体,所述本体上窄下宽,由上至下依次包括窄部(1)、过渡部(3)和宽部(2),所述窄部(1)为等宽度的上撑脚,上撑脚的顶端面居中上开有沿本体厚度方向中轴线开设的顶槽(4),所述顶槽(4)为下凹的弧形槽,所述宽部(2)为等宽度的下撑脚,所述过渡部(3)连接上撑脚和下撑脚,所述下撑脚相对上撑脚向两侧扩大,所述下撑脚的底端面居中开有沿本体厚度方向中轴线开设的底槽(5),所述底槽(5)为上凹的槽体,包括弧形拱顶(51)和竖向侧壁(52),所述底槽(5)的深度与下撑脚的高度相等,所述本体一侧的侧壁上居中开有沿本体高度方向中轴线开设的侧槽(6),所述侧槽(6)为弧形槽,所述本体另一侧的侧壁为平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垫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的混凝土与楼板混凝土等标号。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垫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槽(4)的宽度不小于楼板钢筋直径,顶槽(4)的深度不小于钢筋的直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垫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槽(5)的宽度不小于楼板钢筋的直径。5.根据权利要求1

4任意一项所述的混凝土垫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槽(6)的宽度不小于楼板钢筋的直径,侧槽(6)的深度不小于钢筋的直径,所述本体的厚度减去侧槽(6)的深度不小于楼板钢筋保护层的厚度。6.一种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鹏双程章赵明哲黄亮周冬明郝高峰于库刘思迪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一局集团第二建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