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炉改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087644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14 15: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窑炉改良结构,主要在炉体内设置有一组以上具有相互搭接功能的上炉芯砖、下炉芯砖,该炉体可为任意型式的单一窑炉、隧道窑炉,甚至是各种工业用炉;特别是:该上炉芯砖为拱形,为一弧形面两端结合有延伸且相对的垂直面,该两垂直面的自由边分别形成对应的凹凸或凸凹形式的卡合部。该下炉芯砖为凵形,为一矩形相对两侧形成竖立面,该两垂直面的自由边分别形成有凸凹或凹凸形式的卡接部,可与该上炉芯砖两垂直面自由边的卡合部相吻合;借此利用卡合部与卡接部的高低差叠接,达到较佳的密气效果。另外,在该上炉芯砖、下炉芯砖的另一组相对边可分别形成有凸出的搭接部和凹入的衔接槽。部和凹入的衔接槽。部和凹入的衔接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窑炉改良结构


[0001]本技术是关于一种窑炉的内部构造设计,特别是指一种具有不易损坏、能搭接串接成一体且进一步延长使用寿命的窑炉改良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常见的窑炉,是将各式烧制品放置于载具后,将载具烧制品以层叠型式在窑炉中进行烧结。关于窑炉的构造,基本上包括有一采断热砖堆砌而成的封闭式炉体,中央具有一贯通的通道,在通道内设有组合式的炉芯砖,借以提供烧制品摆放于内以利烧制,又于该通道上下或左右两端合适部位设有发热体,以提供烧制品所需烧结温度,该通道上方再设有相通连的排气孔以排除废气。
[0003]这类窑炉结构虽能符合普遍需求且广泛被使用,但是经申请人长期使用观察后发现:炉芯砖的结构不够完善导致影响烧制品的品质。换句话说,炉芯砖在组装上密度不足,气体易泄出,导致炉壁受到气体侵蚀影响,相对提高设备的损坏率。再者,在烧制电子陶瓷烧结类烧制品时,在烧制过程中,会产生有毒气体或杂质,长期大量排出会在通道内壁形成污染并侵蚀、破坏断热砖,最终导致缩短使用寿命。
[0004]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人针对既有工业用窑炉构造所存在的缺失及未尽完善处,经过长期努力研究及不断实验,且全心致力于改良炉体以提升其工作效率,并希望能更符合经济效益,终于专利技术出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一在于提供一种窑炉改良结构,通过不同型态的炉芯砖的组合及搭接组合,以获得所需的快速烧制效果,并能提升烧制品的品质。
[0006]本技术的目的二在于提供一种窑炉结构改良,各种自由组合的不同型态的上炉芯砖、下炉芯砖,在实施上不仅能达到组装快速且兼具气密效果,更能适用于各种窑炉或炉体。
[0007]为达成上述目的,主要在炉体内设置有一组以上具有相互搭接功能的上炉芯砖、下炉芯砖,该上炉芯砖为拱形,为一弧形面两端结合有延伸且相对的垂直面,两垂直面的自由边分别形成对应的凹凸或凸凹形式的卡合部。该下炉芯砖为凵形,为一矩形相对两侧形成竖立面,两垂直面的自由边分别形成有凸凹或凹凸形式的卡接部,可与该上炉芯砖两垂直面自由边的卡合部相吻合;借此利用卡合部与卡接部的高低差叠接,达到较佳的气密效果。
[0008]所述上炉芯砖、下炉芯砖的弧形面相对长边可分别形成有凸出的搭接部与凹入的衔接槽,使每一组上炉芯砖、下炉芯砖均能与前一组或后一组上炉芯砖、下炉芯砖达到相互串接的效果。
[0009]所述上炉芯砖的弧形面相对长边可分别形成有凸出的上搭接部与凹入的下衔接槽,该下炉芯砖的矩形面相对长边可分别形成有凸出的下搭接部与凹入的下衔接槽,使所
有的上炉芯砖、下炉芯砖皆可利用搭接部与衔接槽的前后位差,与前或后的上炉芯砖、下炉芯砖达到相互串接气密的效果。
[0010]所述上炉芯砖的弧形面上可适时地开设有一孔洞。
[0011]所述上炉芯砖、下炉芯砖可由氧化铝、石墨、石英、碳化硅中任一种制成。
[0012]所述炉体可为任意型式的单一窑炉、隧道窑炉或工业用炉。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技术窑炉结构示意图;
[0014]图2是本技术炉芯砖各结构分解图;
[0015]图3是本技术炉芯砖结构组合图;
[0016]图4是本技术炉芯砖结构正视图;
[0017]图5是本技术炉芯砖结构剖视图;
[0018]图6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炉芯砖结构分解图;
[0019]图7是本技术再一实施例炉芯砖结构分解图。
[0020]附图标记说明
[0021]1ꢀꢀꢀꢀꢀ
炉体ꢀꢀꢀ11
ꢀꢀꢀ
通道
[0022]12
ꢀꢀꢀꢀ
炉壁ꢀꢀꢀꢀꢀ13
ꢀꢀꢀ
排气孔
[0023]2ꢀꢀꢀꢀꢀ
炉芯砖ꢀꢀꢀꢀ21
ꢀꢀꢀ
上炉芯砖
[0024]211
ꢀꢀꢀ
弧形面ꢀꢀꢀꢀ212
ꢀꢀ
垂直面
[0025]213
ꢀꢀꢀ
卡合部ꢀꢀꢀꢀ214
ꢀꢀ
上搭接部
[0026]215
ꢀꢀꢀ
上衔接槽ꢀꢀꢀꢀ216
ꢀꢀ
孔洞
[0027]22
ꢀꢀꢀ
下炉芯砖
ꢀꢀꢀꢀꢀꢀꢀ
221
ꢀꢀꢀ
矩形面
[0028]222
ꢀꢀ
竖立面
ꢀꢀꢀꢀꢀꢀꢀꢀꢀ
223
ꢀꢀꢀ
卡接部
[0029]224
ꢀꢀ
下搭接部
ꢀꢀꢀꢀꢀꢀꢀꢀ
225
ꢀꢀꢀ
下衔接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30]请配合参阅图1所示,公开有一较佳实施例的窑炉剖视图;如图中所见,该炉体1为立式,中央具有一通道11,该通道11内可供炉芯砖2置入,在该通道11周围有利用多数的断热砖、耐热砖等堆砌而成的炉壁12。该炉壁12并设具有一可控制开启与关闭之开口(图面未显示)与通道11相连,便于烧制物通过此开口送入炉体1的通道11内烧制。又在该炉体1顶面设有一排气孔13与该通道11相连通。
[0031]请接续参阅图2所示,公开有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炉芯砖结构的分解图;其中该炉芯砖2包括上炉芯砖21及下炉芯砖22,该上炉芯砖21为拱形,为一弧形面211短边两端结合有延伸且相对的垂直面212,该两垂直面212的自由边分别形成对应的凹凸或凸凹形式的卡合部213。该下炉芯砖22为凵形,为一矩形面221相对两侧形成竖立面222,该两垂直面的自由边分别形成有凸凹或凹凸形式的卡接部223,可与该上炉芯砖21两垂直面212自由边的卡合部213相吻合,借此组成所需的完整炉芯砖2构造,如图3所示。
[0032]所述上炉芯砖21、下炉芯砖22可由氧化铝、石墨、石英、碳化硅中任一种制成。
[0033]再参阅图4所示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炉芯砖结构正视图;根据上述的上炉芯砖21、下
炉芯砖22在实施上,将上炉芯砖21直接盖合下炉芯砖22即可通过利用卡合部213与卡接部223的高低差叠接完成的组合,以达到较佳的气密效果。
[0034]如图5所示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炉芯砖串接剖视示意图;当上炉芯砖21和下炉芯砖22已相互组成一完整炉芯砖2后,可根据实际需求形成串接型式,如此一来,便可将多组的炉芯砖2串接呈一长形隧道,而适用于隧道窑;在实施上,由于该上炉芯砖21、下炉芯砖22相对串连边缘均为平直面,因此通过简单靠合便能实现相互串连的功效,同样地,每组完整炉芯砖2的上炉芯砖21、下炉芯砖22皆可通过相对的卡合部213与卡接部223的高低差结构设计,在叠接组合后达到良好的气密效果。
[0035]请再参阅图6所示,是炉芯砖结构的另一实施型态;即实际使用时,特别是用于长形窑,如连续式隧道窑等,可利用大量的炉芯砖2串连成一长条型式。该炉芯砖2具体组成包括:上炉芯砖21及下炉芯砖22。尤其该上炉芯砖21的弧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窑炉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在炉体内设置有一组以上具有相互搭接功能的上炉芯砖、下炉芯砖,该上炉芯砖为拱形,为一弧形面两端结合有延伸且相对的垂直面,两垂直面的自由边分别形成对应的凹凸或凸凹形式的卡合部;该下炉芯砖为凵形,为一矩形相对两侧形成竖立的垂直面,两垂直面的自由边分别形成有凸凹或凹凸形式的卡接部,与该上炉芯砖两垂直面自由边的卡合部相吻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窑炉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上炉芯砖的弧形面相对长边分别形成有凸出的上搭接部与凹入的上衔接槽。3.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应璋
申请(专利权)人:厚星窑业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