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一种用于新风余热回收的热交换芯,包括多个竖向排列的隔板,每个所述隔板的顶部固定框架,相邻的两个隔板和框架拼接形成封闭的流道,相邻的两个流道分别通入不同温度的风以形成冷风流道和热风流道,所述冷风流道和热风流道分别间隔设置,所述冷风流道和热风流道上分别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置多个隔板堆叠以形成多个交替分布的冷风流道和热风流道,向冷风流道内通入新风,向热风流道内通入回风,增大了热交换的换热面积,提高了热交换效率,两组中的多个辅助杆交替排列,使流道内的风呈S型流动,延长了风在流道内的流动路径,使热交换更加充分。使热交换更加充分。使热交换更加充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新风余热回收的热交换芯
[0001]本技术涉及余热回收利用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新风余热回收的热交换芯。
技术介绍
[0002]新风换气机现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家庭的关注,同时越来越多的家庭也开始选择适用新风换气机,其原理是将在室内一侧送风到室外一侧引风,则在室内会形成“新风流动场”;它依靠机械送风、引风,使得系统内形成新风流动场,能时刻保持室内空气洁净清新的新型环保电器。
[0003]但是,因现有新风换气机中的换热芯采用铝箔或纸质的风芯,因新风和排风的流道短,导致接触时间短造成热交换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新风余热回收的热交换芯。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用于新风余热回收的热交换芯,包括多个竖向排列的隔板,每个所述隔板的顶部固定框架,相邻的两个隔板和框架拼接形成封闭的流道,相邻的两个流道分别通入不同温度的风以形成冷风流道和热风流道,所述冷风流道和热风流道分别间隔设置,所述冷风流道和热风流道上分别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呈对角设置,最上方的隔板的上方设有盖板,所述盖板和多个隔板之间通过紧固丝杠和螺母固定,所述框架内侧的隔板顶部固定有两个辅助杆组,每个辅助杆组包括多个等间距排列的辅助杆,其中一组中的辅助杆靠近框架的一侧壁设置,另一组中的辅助杆靠近框架的另一侧壁设置,两组中的辅助杆交替分布,所述辅助杆邻近框架侧壁的一端与对应的框架侧壁之间存在间隙,所述间隙为3.5-7cm。
[0007]优选的是,所述冷风流道和热风流道上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分别设置在对应的框架上,且进风口和出风口分别位于框架上两个相对的侧壁上。
[0008]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框架为长方形结构,所述框架有多个连接杆拼接构成。
[0009]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丝杠的一端固定螺帽,所述螺帽为六边棱形结构,所述盖板远离隔板的侧壁上与紧固丝杠对应的部位设有限位凹槽,所述限位凹槽的底壁上设有通孔,所述限位凹槽为与紧固丝杠上螺帽形状配合的六边形结构,所述紧固丝杠穿过通孔时,螺帽插于限位凹槽内。
[0010]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框架和辅助杆上分别贯穿有多个等间距分布的所述紧固丝杠,所述紧固丝杠上的螺帽插入限位凹槽内,所述紧固丝杠的另一端穿过最下方的隔板与螺母连接。
[0011]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辅助杆和连接杆均为空心的方管。
[0012]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框架和辅助杆的顶壁上分别固定有密封条以进行密封。
[0013]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盖板的顶部靠近进风口和出风口的部位分别固定有上支杆,最下方的隔板底部靠近进风口和出风口的部位分别固定下支杆,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的外周分别包围连接法兰,所述连接法兰与对应的上支杆和下支杆可拆卸固定,所述连接法兰与对应的进风口或出风口连通。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用于新风余热回收的热交换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5]1、多个隔板堆叠以形成多个交替分布的冷风流道和热风流道,向冷风流道内通入新风,向热风流道内通入回风,增大了热交换的换热面积,提高了热交换效率,两组中的多个辅助杆交替排列,使流道内的风呈S型流动,延长了风在流道内的流动路径,使热交换更加充分,同样提高了热交换效率,所述辅助杆与邻近的框架侧壁之间存在间隙,防止产生窝风四角;
[0016]2、在盖板上与紧固丝杠对应的部位设置限位凹槽,紧固丝杠固定时,使螺帽插于限位凹槽内,限位凹槽对螺帽起到限制作用,从而在向丝杠的另一端拧紧螺母过程中,丝杠不跟随旋转,无需借助外力使丝杠固定不动,使螺母的拧紧操作更加简单快捷。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用于新风余热回收的热交换芯一优选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图1中多层隔板堆叠的爆炸图;
[0019]图3为图2中冷风流道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图3的立体图;
[0021]图5为图2中热风流道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6为图5的立体图;
[0023]图7为隔板上限位凹槽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中标注说明:1、隔板;2、框架;3、辅助杆;4、紧固丝杠;5、进风口;6、出风口;7、盖板;8、连接法兰;9、上支杆;10、限位凹槽;11、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详细阐述本技术。
[0026]如图1-7所示,按照本技术提供的用于新风余热回收的热交换芯的一实施例,包括多个竖向排列的隔板1,每个所述隔板1的顶部固定框架2,相邻的两个隔板1和框架2拼接形成封闭的流道,相邻的两个流道分别通入不同温度的风以形成冷风流道和热风流道,所述冷风流道和热风流道分别间隔设置,所述冷风流道和热风流道上分别设有进风口5和出风口6,所述进风口5和出风口6呈对角设置,最上方的隔板1的上方设有盖板7,所述盖板7和多个隔板1之间通过紧固丝杠4和螺母固定,所述框架2内侧的隔板1顶部固定有两个辅助
杆3组,每个辅助杆3组包括多个等间距排列的辅助杆3,其中一组中的辅助杆3靠近框架2的一侧壁设置,另一组中的辅助杆3靠近框架2的另一侧壁设置,两组中的辅助杆3交替分布,以流道内的风呈S型流动,所述辅助杆3邻近框架2侧壁的一端与对应的框架2侧壁之间存在间隙,所述间隙为3.5-7cm,优选为5cm。
[0027]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多个隔板1的堆叠,使最上方的隔板1无法封闭,所以增加一个盖板7与最上方的隔板1以及其上的框架2拼接形成流道。
[0028]通过多个冷风流道和多个热风流道的交替分布,增大了热交换的换热面积,提高了热交换效率,两组中的多个辅助杆3交替排列,使流道内的风呈S型流动,延长了风在流道内的流动路径,使热交换更加充分,同样提高了热交换效率,所述辅助杆3与邻近的框架2侧壁之间存在间隙,防止产生窝风四角。
[0029]所述冷风流道和热风流道上的进风口5和出风口6分别设置在对应的框架2上,且进风口5和出风口6分别位于框架2上两个相对的侧壁上。
[0030]所述框架2为长方形结构,所述框架2有多个连接杆拼接构成。
[0031]所述丝杠的一端固定螺帽,所述螺帽为六边棱形结构,所述盖板7远离隔板1的侧壁上与紧固丝杠4对应的部位设有限位凹槽10,所述限位凹槽10的底壁上设有通孔11,所述限位凹槽10为与紧固丝杠4上螺帽形状配合的六边形结构,所述紧固丝杠4穿过通孔11时,螺帽插于限位凹槽10,在固定多个隔板1时,紧固丝杠4的一端延伸至最下方的隔板1下方,而螺帽插于限位凹槽10内,限位凹槽10对螺帽起到限制作用,从而在向丝杠的另一端拧紧螺母过程中,丝杠不跟随旋转,无需借助外力使丝杠固定不动,使螺母的拧紧操作更加简单快捷。
[0032]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新风余热回收的热交换芯,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竖向排列的隔板,每个所述隔板的顶部固定框架,相邻的两个隔板和框架拼接形成封闭的流道,相邻的两个流道分别通入不同温度的风以形成冷风流道和热风流道,所述冷风流道和热风流道分别间隔设置,所述冷风流道和热风流道上分别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呈对角设置,最上方的隔板的上方设有盖板,所述盖板和多个隔板之间通过紧固丝杠和螺母固定,所述框架内侧的隔板顶部固定有两个辅助杆组,每个辅助杆组包括多个等间距排列的辅助杆,其中一组中的辅助杆靠近框架的一侧壁设置,另一组中的辅助杆靠近框架的另一侧壁设置,两组中的辅助杆交替分布,所述辅助杆邻近框架侧壁的一端与对应的框架侧壁之间存在间隙,所述间隙为3.5-7c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新风余热回收的热交换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冷风流道和热风流道上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分别设置在对应的框架上,且进风口和出风口分别位于框架上两个相对的侧壁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新风余热回收的热交换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为长方形结构,所述框架有多个连接杆拼接构成。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新风余热回收的热交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振华,杜杰胜,廉洪燕,万金红,聂立秀,刘刚,吕延飞,石龙,许文涛,宋士武,李玉森,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陆海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