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处理沉淀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079771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14 15: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处理沉淀池,包括沉淀池本体,所述沉淀池本体包括第一沉淀区域、第二沉淀区域和第三沉淀区域,且第一沉淀区域和第二沉淀区域下方设置有第一梯形区和第二梯形区,所述第一沉淀区域和第二沉淀区域之间设置的第一出水管尾端连接有第一电磁阀,且第二沉淀区域和第三沉淀区域之间设置的第二出水管左端连接有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三沉淀区域右侧连接有第一出水框和第二出水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第一沉淀区域、第二沉淀区域、第三沉淀区域、第一出水管、第一电磁阀、第二出水管、第二电磁阀、第一出水框和第二出水框解决了沉淀池在使用时结构单一,沉淀效果一般和沉淀池在沉淀后放水时不能做到将沉淀池内的水分级把控的问题。水分级把控的问题。水分级把控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处理沉淀池


[0001]本技术涉及沉淀池
,尤其涉及一种水处理沉淀池。

技术介绍

[0002]沉淀池是应用沉淀作用去除水中悬浮物的一种构筑物,沉淀池在废水处理中广为使用,沉淀池使用成本较低,所以应用较为广泛,它的型式很多,按池内水流方向可分为平流式、竖流式和辐流式三种,沉淀池运行管理的基本要求是保证各项设备安全完好,及时调控各项运行控制参数,保证出水水质达到规定的指标,但是传统的沉淀池在使用时结构单一,沉淀效果一般,同时传统的沉淀池在沉淀后放水时不能做到将沉淀池内的水分级把控,因此有必要进行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处理沉淀池,通过设置第一沉淀区域、第二沉淀区域、第三沉淀区域、第一出水管、第一电磁阀、第二出水管、第二电磁阀、第一出水框和第二出水框解决了沉淀池在使用时结构单一,沉淀效果一般和沉淀池在沉淀后放水时不能做到将沉淀池内的水分级把控的问题。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5]本技术为一种水处理沉淀池,包括沉淀池本体,所述沉淀池本体包括第一沉淀区域、第二沉淀区域和第三沉淀区域,且第一沉淀区域和第二沉淀区域下方设置有第一梯形区和第二梯形区,所述第一沉淀区域和第二沉淀区域之间设置的第一出水管尾端连接有第一电磁阀,且第二沉淀区域和第三沉淀区域之间设置的第二出水管左端连接有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三沉淀区域右侧连接有第一出水框和第二出水框。
[0006]优选的,所述第一出水框和第二出水框右侧依次连接有第一放水管和第二放水管,所述第一出水框内部安装有第一活性炭滤筒,所述第二出水框内部安装有第二活性炭滤筒和第三活性炭滤筒,且第二活性炭滤筒位于第三活性炭滤筒一侧。
[0007]优选的,所述第一出水框内部下表面固定有圆形槽,且第一出水框顶端开设的圆孔内卡接有T型杆,所述T型杆与第一活性炭滤筒相互进行连接,且第一活性炭滤筒左侧安装有钢丝网,所述第一出水框左侧位置开设有进水口。
[0008]优选的,所述第一梯形区左右两侧和下部表面依次开设有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且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内依次卡接有第一T 型挡杆、第二T型挡杆和第三T型挡杆,所述第一梯形区左侧开设有凹槽,且第一T型挡杆下表面固定的凸起块与凹槽相互进行卡接。
[000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0]1、通过设置第一沉淀区域、第二沉淀区域、第三沉淀区域、第一出水管、第一电磁阀、第二出水管、第二电磁阀以达到具有多层沉淀的效果,解决了沉淀池在使用时结构单一,沉淀效果一般的问题,本技术中,需要沉淀的水输入到第一沉淀区域中,经过粗略
的沉淀后,沉淀物会堆积在下表面,打开第一电磁阀,此时水流经过第一出水管进入到第二沉淀区域中,在第二沉淀区域中时淤积物堆积在下表面,此时第二出水管位于第二沉淀区域内相对较高位置,这样的结构设计让上部分较为清澈的液体水流出,下班部分较为接近沉淀物的水留在沉淀池内继续沉淀,起到筛分的作用,此时第二电磁阀打开,当经过第二沉淀的液体水进入到第三沉淀区域时水流较为纯净,这样的层层沉淀结构对污水能起到较高的沉淀作用。
[0011]2、通过设置第一出水框和第二出水框以达到具有对沉淀后的水分级,对于不同程度的水进行不同级别的处理的效果,解决了淀后放水时不能做到将沉淀池内的水分级把控的问题,本技术中,第一出水框处于第三沉淀区域中上位置,第二出水框处于第三沉淀区域中下位置,这样的结构设计经过三次沉淀的水上半部分较为清澈通过第一出水框流出,流出时经过第一活性炭滤筒进行过滤,当上半部分流出后,打开第二放水管,下半部分的水经过第二出水框,第二出水框内的第二活性炭滤筒和第三活性炭滤筒进行双重过滤,这样的结构设计可以对不同级别的水流进行不同级别的处理,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水流纯净的同时节约成本,在水流经过第一出水框内时,钢丝网起到缓冲作用,同时第一活性炭滤筒会在水流的作用下在圆形槽内转动,这样的结构设计保证在经过长时间的冲刷下滤筒的结构不被冲刷变形,保持过滤的稳定性。
[0012]当然,实施本技术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00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4]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图;
[0015]图2为本技术图1中第一出水框的结构图;
[0016]图3为本技术图1中A处结构图。
[0017]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18]1、沉淀池本体;2、第一沉淀区域;3、第二沉淀区域;4、第三沉淀区域;5、第一梯形区;6、第二梯形区;7、第一出水管;8、第一电磁阀;9、第二出水管;10、第二电磁阀;11、第一出水框;12、第二出水框;13、第一活性炭滤筒;14、第二活性炭滤筒;15、第三活性炭滤筒;16、第一放水管;17、第二放水管;18、T型杆;19、圆孔;20、钢丝网;21、圆形槽;22、进水口;23、第一通孔;24、第二通孔;25、第三通孔;26、第一T型挡杆; 27、第二T型挡杆;28、第三T型挡杆;29、凸起块;30、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0]参照图1-3,本技术为一种水处理沉淀池,包括沉淀池本体1,沉淀池本体1包
括第一沉淀区域2、第二沉淀区域3和第三沉淀区域4,第一沉淀区域2、第二沉淀区域3和第三沉淀区域4对液体水进行层层沉淀,且第一沉淀区域2和第二沉淀区域3下方设置有第一梯形区5和第二梯形区6,第一梯形区5和第二梯形区6方便淤泥堆积,第一沉淀区域2和第二沉淀区域3之间设置的第一出水管7尾端连接有第一电磁阀8,且第二沉淀区域3和第三沉淀区域4之间设置的第二出水管9左端连接有第二电磁阀10,第三沉淀区域 4右侧连接有第一出水框11和第二出水框12,第一出水框11和第二出水框 12右侧依次连接有第一放水管16和第二放水管17,第一出水框11内部安装有第一活性炭滤筒13,第二出水框12内部安装有第二活性炭滤筒14和第三活性炭滤筒15,且第二活性炭滤筒14位于第三活性炭滤筒15一侧,滤筒对水流进行最后的过滤,保持水流的纯净。
[0021]第一出水框11内部下表面固定有圆形槽21,且第一出水框11顶端开设的圆孔19内卡接有T型杆18,T型杆18与第一活性炭滤筒13相互进行连接,第一活性炭滤筒13在水流的冲力下在圆形槽21内转动,且第一活性炭滤筒 13左侧安装有钢丝网20,钢丝网20起到对水流的缓冲作用,防止直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处理沉淀池,包括沉淀池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本体(1)包括第一沉淀区域(2)、第二沉淀区域(3)和第三沉淀区域(4),且第一沉淀区域(2)和第二沉淀区域(3)下方设置有第一梯形区(5)和第二梯形区(6),所述第一沉淀区域(2)和第二沉淀区域(3)之间设置的第一出水管(7)尾端连接有第一电磁阀(8),且第二沉淀区域(3)和第三沉淀区域(4)之间设置的第二出水管(9)左端连接有第二电磁阀(10),所述第三沉淀区域(4)右侧连接有第一出水框(11)和第二出水框(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处理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水框(11)和第二出水框(12)右侧依次连接有第一放水管(16)和第二放水管(17),所述第一出水框(11)内部安装有第一活性炭滤筒(13),所述第二出水框(12)内部安装有第二活性炭滤筒(14)和第三活性炭滤筒(15),且第二活性炭滤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磊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太岳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