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构造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047559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9 23:36
一种汽车构造构件,该汽车构造构件是中空的汽车构造构件,具有顶壁部、与顶壁部相对的底壁部以及连接顶壁部与底壁部的一对纵壁部即第1纵壁部和第2纵壁部,其中,该汽车构造构件具有:第1加强部,其一端部与顶壁部接合,另一端部与底壁部接合;以及第2加强部,其一端部与第1纵壁部和第2纵壁部中的任一者接合,另一端部与第1加强部接合,第2加强部沿着纵壁部的高度方向设有多个。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汽车构造构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构造构件。
技术介绍
近年来,受到汽车的CO2排放限制的严格化,一直在推进汽车车身的轻量化。另一方面,在下边梁、保险杠骨架等构造构件中,要求提高碰撞时的能量吸收性能。但是,伴随着构造构件的轻量化,构造构件的弯曲刚度降低,因此实施了在构造构件的内部配置加强构件的对策。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中空状的下边梁的内部设有嵌入构件的下边梁构造。专利文献1的嵌入构件由在车宽方向上构件形状不同的两个部分构成。详细进行说明,嵌入构件具有位于车宽方向的车外侧的设有横向构件的部分和位于车宽方向的车内侧的未设有横向构件的中空部。在专利文献1的下边梁构造中,在侧面碰撞时使设有横向构件的部分压扁而吸收能量,另一方面,由于未压扁中空部而实现电池等零部件的保护。此外,嵌入构件的车宽方向上的一对纵壁部不与下边梁的一对纵壁部接合。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具有板状的加强构件的接合构造,该加强构件配置为夹入在帽形状的下边梁内板与帽形状的下边梁外板之间。在专利文献2的接合构造中,在加强构件夹入在下边梁内板的凸缘部与下边梁外板的凸缘部之间的状态下,将各凸缘部点焊而将各构件相互接合。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在保险杠骨架主体的前面侧设有形成闭合截面的角撑板的保险杠骨架构造。在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具有连接前壁与后壁的肋和连接该肋与上壁或下壁的另一个肋的保险杠加强件。在专利文献5中公开了具有连接相对的一对壁的主撑架和连接该主撑架与短边壁的加强撑架的构造构件。在专利文献6中公开了具有横向肋和纵向肋的车辆的前部构造,横向肋架设于左右一对周壁之间,纵向肋与该横向肋交叉地连接该横向肋与上侧的周壁或下侧的周壁。在专利文献7中公开了具有连接前壁部与后壁部的横向分隔壁部和连接横向分隔壁部与上壁部或下壁部的纵向分隔壁部的车辆用保险杠构造。在专利文献8中公开了一种具有肋和纵壁部的车辆用保险杠构造,肋连接保险杠盖与保险杠加强件,纵壁部连接该肋与保险杠盖的上侧或下侧的壁部。在专利文献9中公开了具有矩形截面的中空部内的空间被分隔为X字状的构造构件。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3/0088044号说明书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6/031964号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6-176045号公报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09-104299号公报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平11-255048号公报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10-228729号公报专利文献7:日本特开2009-090705号公报专利文献8:日本特开昭63-141058号公报专利文献9:日本特开2008-24096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专利文献1的下边梁构造是通过下边梁内部的嵌入构件本身压扁来提高能量吸收量的构造,但没有成为利用下边梁整体的材料特性的构造,在关于能量吸收性能的重量效率的观点方面存在改善的余地。另外,在专利文献2~9的构造中,在能量吸收效率(能量吸收性能的重量效率)的观点方面也存在改善的余地。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专利技术,其目的在于,在汽车构造构件中,提高能量吸收效率,并且兼顾轻量化和能量吸收性能的提高。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解决上述问题的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构造构件,该汽车构造构件是中空的汽车构造构件,具有:顶壁部;底壁部,其与所述顶壁部相对;以及第1纵壁部和第2纵壁部,它们是连接所述顶壁部与所述底壁部的一对纵壁部,其特征在于,该汽车构造构件具有:第1加强部,其一端部与所述顶壁部接合,另一端部与所述底壁部接合;以及第2加强部,其一端部与所述第1纵壁部和所述第2纵壁部中的任一者接合,另一端部与所述第1加强部接合,所述第2加强部沿着所述纵壁部的高度方向设有多个。在上述汽车构造构件中,也可以是,所述第2加强部的一端部与所述第1纵壁部接合,所述第2加强部的另一端部与所述第1加强部接合,该汽车构造构件还具有:另一第1加强部,其设于所述第1加强部与所述第2纵壁部之间,一端部与所述顶壁部接合,另一端部与所述底壁部接合;以及另一第2加强部,其一端部与所述第2纵壁部接合,另一端部与所述另一第1加强部接合,所述另一第2加强部沿着所述纵壁部的高度方向设有多个。优选的是,借助所述顶壁部和所述底壁部相互接合的两个所述第1加强部在所述顶壁部和所述底壁部以外的部分未相互接合。优选的是,在将所述顶壁部与所述底壁部间的距离称为构件高度,将从所述构件高度的中央位置起靠所述顶壁部侧的区域称为第1区域,将从所述构件高度的中央位置起靠所述底壁部侧的区域称为第2区域时,设于所述第1区域内的所述第2加强部的个数比设于所述第2区域内的所述第2加强部的个数多。优选的是,在将所述第2加强部在所述纵壁部的高度方向上的间隔设为b,将与所述第2加强部接合的所述纵壁部和所述第1加强部间的距离设为a时,满足0<b/a≤4.0。优选的是,在将所述第1纵壁部与所述第2纵壁部间的距离称为构件宽度,将从所述构件宽度的中央位置到与所述第2加强部的一端部接合的所述纵壁部的距离设为Wh0,将从所述构件宽度的中央位置到与所述第2加强部的另一端部接合的所述第1加强部的距离设为Wh时,满足0≤(Wh/Wh0)×100≤95。所述顶壁部、所述底壁部、所述第1纵壁部、所述第2纵壁部、所述第1加强部和所述第2加强部可以一体成形。优选的是,所述第1加强部和第2加强部在所述汽车构造构件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为所述汽车构造构件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的2%以上。平行于所述顶壁部的面与所述第2加强部所形成的角优选为60°以下。上述汽车构造构件可以是下边梁、中柱或梯形车架的纵梁。在该情况下,所述顶壁部优选为车宽方向的车外侧的壁部。上述汽车构造构件也可以是保险杠骨架或梯形车架的横梁。在该情况下,所述顶壁部优选为车长方向的车外侧的壁部。专利技术的效果在汽车构造构件中,能够提高能量吸收效率,并且兼顾轻量化与能量吸收性能的提高。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的汽车构造构件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汽车构造构件的垂直于X方向(构件长度方向)的截面的图。图3是表示汽车的车身骨架的一例的图。图4是表示梯形车架的一例的图。图5是表示汽车构造构件的截面形状的一例的图。图6是表示汽车构造构件的截面形状的一例的图。图7是表示汽车构造构件的截面形状的一例的图。图8是表示汽车构造构件的截面形状的一例的图。图9是表示第2加强部的形状例的图。图10是表示汽车构造构件的截面形状的一例的图。图11是表示汽车构造构件的构造例的图。图12是表示纵壁部附近的放大图。图13是表示第2加强部的配置例的图。图14是表示第2加强部的配置例的图。图15是表示第2加强部的配置例的图。图1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2实施方式的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构造构件,该汽车构造构件是中空的汽车构造构件,具有:/n顶壁部;/n底壁部,其与所述顶壁部相对;以及/n第1纵壁部和第2纵壁部,它们是连接所述顶壁部与所述底壁部的一对纵壁部,其中,/n该汽车构造构件具有:/n第1加强部,其一端部与所述顶壁部接合,另一端部与所述底壁部接合;以及/n第2加强部,其一端部与所述第1纵壁部和所述第2纵壁部中的任一者接合,另一端部与所述第1加强部接合,/n所述第2加强部沿着所述纵壁部的高度方向设有多个。/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0907 JP 2018-1677091.一种汽车构造构件,该汽车构造构件是中空的汽车构造构件,具有:
顶壁部;
底壁部,其与所述顶壁部相对;以及
第1纵壁部和第2纵壁部,它们是连接所述顶壁部与所述底壁部的一对纵壁部,其中,
该汽车构造构件具有:
第1加强部,其一端部与所述顶壁部接合,另一端部与所述底壁部接合;以及
第2加强部,其一端部与所述第1纵壁部和所述第2纵壁部中的任一者接合,另一端部与所述第1加强部接合,
所述第2加强部沿着所述纵壁部的高度方向设有多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构造构件,其中,
所述第2加强部的一端部与所述第1纵壁部接合,所述第2加强部的另一端部与所述第1加强部接合,
该汽车构造构件还具有:
另一第1加强部,其设于所述第1加强部与所述第2纵壁部之间,一端部与所述顶壁部接合,另一端部与所述底壁部接合;以及
另一第2加强部,其一端部与所述第2纵壁部接合,另一端部与所述另一第1加强部接合,
所述另一第2加强部沿着所述纵壁部的高度方向设有多个。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构造构件,其中,
借助所述顶壁部和所述底壁部相互接合的两个所述第1加强部在所述顶壁部和所述底壁部以外的部分未相互接合。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构造构件,其中,
在将所述顶壁部与所述底壁部间的距离称为构件高度,将从所述构件高度的中央位置起靠所述顶壁部侧的区域称为第1区域,将从所述构件高度的中央位置起靠所述底壁部侧的区域称为第2区域时,设于所述第1区域内的所述第2加强部的个数比设于所述第2区域内的所述第2加强部的个数多。


5.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漆畑谅伊藤泰弘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