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路电流分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04320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9 23: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路电流分切装置,包括前面板和后面板,前面板上设有操作结构,后面板上设有输入输出结构,所述外壳内部设有电源结构和电流分切结构。采用微控制技术对电流输出路上进行扩展,能够将输入一路电流扩展到四路,成本低,拓展输出路数多,控制多样,并且既能够进行就地控制,也能够进行远端控制,所有输出全部集成到后排端子,接线简单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路电流分切装置
本技术涉及继电保护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路电流分切装置。
技术介绍
有资料显示,目前在电力系统中的继电保护试验中,常规继电保护测试仪输出电流路数一般为三路或者六路,对于有些特殊微机保护装置无法满足其试验要求;如果采用更高端的输出路数更多的微机继电保护测试仪,成本就会翻倍,而且重量较大,不利于常规使用。中国专利文献CN105548742A公开了一种“继电保护的远方测试系统”。采用了包括:设置于控制室内的保护HMI模块和计算控制模块以及设置于远方的由继电保护功能模块和测试模块组成的就地化保护装置,其中:计算控制模块与用于继电保护的测试设备通过网络相连并传输保护测试控制信息以及输出施加测试激励量,就地化保护装置分别与保护HMI装置通过站层网络相连并传输MMS报文信息,保护HMI装置接收计算控制模块的测试指令并反馈测试结果,实现就地化保护装置的远方测试。上述技术方案输出电流路数不够,面对有些特殊微机保护装置无法满足其试验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解决原有的常规继电保护测试仪输出电流路数不够,输出路数多的继电保护测试仪价格昂贵、重量大不易携带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多路电流分切装置,采用微控制技术对电流输出路上进行扩展,能够将输入一路电流扩展到四路,成本低,拓展输出路数多,控制多样,并且既能够进行就地控制,也能够进行远端控制,所有输出全部集成到后排端子,接线简单方便。本技术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本技术包括前面板和后面板,前面板上设有操作结构,后面板上设有输入输出结构,所述外壳内部设有电源结构和电流分切结构。作为优选,所述的前面板上设有电流切换开关、回路断线结构、选择开关、保险管和电源开关。作为优选,所述的电流切换开关包括“0”、“I”和“II”三个档位。当选择就地时,可以通过I组、II组选择开关对通道选择继电器DXJI和DXJII进行控制;当选择远方控制时,I组、II组选择开关被屏蔽掉无法控制通道选择继电器,此时只能通过I组远方、II组远方来进行控制通道选择继电器。作为优选,所述的选择开关包括远方档位和就地档位。通过面板上的选择开关对控制信号的来源进行选择;如果选择了远方控制,那本地的所有控制按键均被闭锁;如果选择就地控制,就可以通过I路或者II路控制进行进行控制和切换,同时可以通过每一相的缺相按钮对每一相进行控制。作为优选,所述的电源结构包括宽电压处理电路,所述宽电压处理电路包括芯片U1,所述芯片U1的引脚1经过电阻R3与功率场效应管Q1相连;引脚2经过电容C4接地的同时经过电阻R2分别与电容C2、线圈T2的引脚1相连,引脚2同时经过电阻R5、二极管D6与线圈T2的引脚3相连,电阻R2经过并联的电阻R4、电阻R7、电容C5,然后经过二极管D5与线圈T2的引脚2相连,同时与功率场效应管Q1相连;芯片U1的引脚4经过并联的电阻R6、电阻R8接地的同时与功率场效应管Q1相连;芯片U1的引脚5经过电阻R19接地;芯片U1的引脚7经过电容C3接地;芯片U1的引脚8接地的同时经过串联的二极管C1、二极管C2接地,芯片U1的引脚8还经过串联的二极管C3、二极管C4接地,二极管C1、二极管C2串联的同时与线圈T1相连,线圈T1另一端经过电阻F1与芯片P1的引脚2相连,二极管C3、二极管C4串联的同时与线圈T1相连,线圈T1另一端与芯片P1的引脚1相连,芯片P1的引脚2接地,芯片P1的引脚1经过电容C1与引脚2相连;线圈T2的引脚4接地;线圈T2的引脚5经过二极管D8与芯片P2的引脚1相连,同时经过电阻R11、R12与EARTH端相连,二极管D8经过电阻R9与芯片U2相连,同时经过电阻R10与芯片U3的引脚3相连,芯片U3的引脚1经过电阻R12与EARTH端相连,芯片U3的引脚2与EARTH端相连;线圈T2的引脚6与EARTH端相连;线圈T2的引脚7经过二极管D7、电容C6与线圈T2的引脚8相连;线圈T2的引脚8经过电容C7、电容C8、电容C10与线圈T2的引脚5相连的同时与EARTH端相连;EARTH端经过电容C11接地。作为优选,所述的电流分切结构包括引脚101为电流输入端,引脚105,引脚109为电流输出端,中间由两常开节点DXJI-1和DXJII-1连接。作为优选,所述的电流分切结构还包括选择开关的远方档位和就地档位,选择开关的远方档位和就地档位与电压输出端相连;电流切换开关的I组档位和II组档位,选择开关的远方档位和就地档位依次经过DX1开关、并联的DX和二极管与电压输入端与电压输入端相连,电流切换开关的I组档位依次经过DX1-1、通道选择继电器DXJI与电压输入端相连,通道选择继电器DXJI同时与串联的灯A1-I和电阻R、二极管并联;电流切换开关的II组档位依次经过DX1-2、通道选择继电器DXJII与电压输入端相连,通道选择继电器DXJII同时与串联的灯A1-II和电阻R、二极管并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采用微控制技术对电流输出路上进行扩展,输入一路电流可以扩展到四路。2.成本低,拓展输出路数多。3.控制多样,可进行就地控制,也可进行远端控制。4.所有输出全部集成到后排端子,接线简单方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前面板图。图2是本技术的一种后面板图。图3是本技术电源结构的一种宽电压处理电路。图4是本技术的一种内部结构图。图中1电流切换开关,2回路断线结构,3选择开关,4保险管,5电源开关,6输出端子。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实施例:本实施例的一种多路电流分切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包括前面板和后面板,前面板上设有操作结构,前面板上的操作结构包括电流切换开关1、回路断线结构2、选择开关3、保险管4和电源开关5。电流切换开关1包括“0”、“I”和“II”三个档位。选择开关3包括远方档位和就地档位。通过面板上的选择开关对控制信号的来源进行选择;如果选择了远方控制,那本地的所有控制按键均被闭锁;如果选择就地控制,就可以通过I路或者II路控制进行进行控制和切换,同时可以通过每一相的缺相按钮对每一相进行控制。后面板上设有输入输出结构,包括输出端子6,所有模块采用插件式安装方式,把各个模块做成独立插板,如图2所示,四块电流插件采样完全一样的设计,各个插板之间可以任意切换,有效避免插错的情况。外壳内部设有电源结构和电流分切结构。如图3所示,电源结构包括宽电压处理电路,宽电压处理电路包括芯片U1,芯片U1的引脚1经过电阻R3与功率场效应管Q1相连;引脚2经过电容C4接地的同时经过电阻R2分别与电容C2、线圈T2的引脚1相连,引脚2同时经过电阻R5、二极管D6与线圈T2的引脚3相连,电阻R2经过并联的电阻R4、电阻R7、电容C5,然后经过二极管D5与线圈T2的引脚2相连,同时与功率场效应管Q1相连;芯片U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路电流分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包括前面板和后面板,前面板上设有操作结构,后面板上设有输入输出结构,所述外壳内部设有电源结构和电流分切结构,所述电源结构包括宽电压处理电路,所述宽电压处理电路包括芯片U1,所述芯片U1的引脚1经过电阻R3与功率场效应管Q1相连;引脚2经过电容C4接地的同时经过电阻R2分别与电容C2、线圈T2的引脚1相连,引脚2同时经过电阻R5、二极管D6与线圈T2的引脚3相连,电阻R2经过并联的电阻R4、电阻R7、电容C5,然后经过二极管D5与线圈T2的引脚2相连,同时与功率场效应管Q1相连;芯片U1的引脚4经过并联的电阻R6、电阻R8接地的同时与功率场效应管Q1相连;芯片U1的引脚5经过电阻R19接地;芯片U1的引脚7经过电容C3接地;芯片U1的引脚8接地的同时经过串联的二极管C1、二极管C2接地,芯片U1的引脚8还经过串联的二极管C3、二极管C4接地,二极管C1、二极管C2串联的同时与线圈T1相连,线圈T1另一端经过电阻F1与芯片P1的引脚2相连,二极管C3、二极管C4串联的同时与线圈T1相连,线圈T1另一端与芯片P1的引脚1相连,芯片P1的引脚2接地,芯片P1的引脚1经过电容C1与引脚2相连;线圈T2的引脚4接地;线圈T2的引脚5经过二极管D8与芯片P2的引脚1相连,同时经过电阻R11、R12与EARTH端相连,二极管D8经过电阻R9与芯片U2相连,同时经过电阻R10与芯片U3的引脚3相连,芯片U3的引脚1经过电阻R12与EARTH端相连,芯片U3的引脚2与EARTH端相连;线圈T2的引脚6与EARTH端相连;线圈T2的引脚7经过二极管D7、电容C6与线圈T2的引脚8相连;线圈T2的引脚8经过电容C7、电容C8、电容C10与线圈T2的引脚5相连的同时与EARTH端相连;EARTH端经过电容C11接地。/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路电流分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包括前面板和后面板,前面板上设有操作结构,后面板上设有输入输出结构,所述外壳内部设有电源结构和电流分切结构,所述电源结构包括宽电压处理电路,所述宽电压处理电路包括芯片U1,所述芯片U1的引脚1经过电阻R3与功率场效应管Q1相连;引脚2经过电容C4接地的同时经过电阻R2分别与电容C2、线圈T2的引脚1相连,引脚2同时经过电阻R5、二极管D6与线圈T2的引脚3相连,电阻R2经过并联的电阻R4、电阻R7、电容C5,然后经过二极管D5与线圈T2的引脚2相连,同时与功率场效应管Q1相连;芯片U1的引脚4经过并联的电阻R6、电阻R8接地的同时与功率场效应管Q1相连;芯片U1的引脚5经过电阻R19接地;芯片U1的引脚7经过电容C3接地;芯片U1的引脚8接地的同时经过串联的二极管C1、二极管C2接地,芯片U1的引脚8还经过串联的二极管C3、二极管C4接地,二极管C1、二极管C2串联的同时与线圈T1相连,线圈T1另一端经过电阻F1与芯片P1的引脚2相连,二极管C3、二极管C4串联的同时与线圈T1相连,线圈T1另一端与芯片P1的引脚1相连,芯片P1的引脚2接地,芯片P1的引脚1经过电容C1与引脚2相连;线圈T2的引脚4接地;线圈T2的引脚5经过二极管D8与芯片P2的引脚1相连,同时经过电阻R11、R12与EARTH端相连,二极管D8经过电阻R9与芯片U2相连,同时经过电阻R10与芯片U3的引脚3相连,芯片U3的引脚1经过电阻R12与EARTH端相连,芯片U3的引脚2与EARTH端相连;线圈T2的引脚6与EARTH端相连;线圈T2的引脚7经过二极管D7、电容C6与线圈T2的引脚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灵兵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方舟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