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消防水池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027300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9 23:07
本申请涉及建筑供水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地下消防水池系统,其包括位于地下室的集水箱,所述集水箱的上端设置有连通到地下室顶板积水区域的雨水收集管道,所述雨水收集管道远离所述集水箱的一端设置有过滤结构,所述过滤结构包括第一过滤筒,所述第一过滤筒的外侧壁设置有一圈卡接环,所述雨水收集管道的内侧壁设置有一圈用于支撑所述卡接环的承接环。本申请具有防止雨水收集管道被堵塞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下消防水池系统
本申请涉及建筑供水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地下消防水池系统。
技术介绍
例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7376792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地下室消防供水系统,包括集水箱、雨水收集管道、消防供水管和消防水箱;集水箱设置在地下室内,集水箱内设置有连通地下室顶板积水区域的雨水收集管道;集水箱内设置有与消防水箱接通的进水管;进水管上设置有卧式自吸泵和止回阀;止回阀位于消防水箱与卧式自吸泵之间;消防水箱上设置有消防供水管,在消防供水管上设置有立式消防泵。使用时,将积水通过雨水收集管道收集于集水箱中,当消防水箱水位不超过一定高度时,启用卧式自吸泵,将集水箱内的雨水抽入消防水箱内,消防水箱内的水通过立式消防泵将消防用水抽向楼层。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专利技术人认为存在有收集雨水时,雨水中的各种杂质随雨水流入雨水雨水收集管道中后,容易堵塞雨水收集管道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防止雨水收集管道被堵塞,本申请提供一种地下消防水池系统。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地下消防水池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地下消防水池系统,包括位于地下室的集水箱,所述集水箱的上端设置有连通到地下室顶板积水区域的雨水收集管道,所述雨水收集管道远离所述集水箱的一端设置有过滤结构,所述过滤结构包括第一过滤筒,所述第一过滤筒的外侧壁设置有一圈卡接环,所述雨水收集管道的内侧壁设置有一圈用于支撑所述卡接环的承接环。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地下室顶板积水区域的雨水经过第一过滤筒的过滤,雨水中的杂质留存到第一过滤筒上,然后过滤后的雨水沿着雨水收集管道进入集水箱中;当需要清理过滤结构中的杂质时,将过滤结构提出来进行清理即可,如此,可以有效阻止大部分的杂质,从而防止雨水收集管道被堵塞。优选的,所述过滤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过滤筒的上方的第二过滤筒,所述第二过滤筒的上方设置有第三过滤筒,所述第三过滤筒、第二过滤筒和第一过滤筒的滤孔依次减小。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三过滤筒、第二过滤筒和第一过滤筒的滤孔依次减小的设置,使得过滤结构可以对雨水中的杂质的大小分级过滤,如此每层中的杂质的大小相似,从而每层杂质会较为蓬松,增加透水性;同时增加了整个过滤结构的杂质容纳量,减少清理次数。优选的,所述第二过滤筒和所述第一过滤筒之间设置有连接杆,所述第三过滤筒与所述第二过滤筒之间也设置有连接杆。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杆的设置使得第三过滤筒、第二过滤筒和第一过滤筒一体连接,从而可以一次取出第三过滤筒、第二过滤筒和第一过滤筒。优选的,所述第二过滤筒和所述第一过滤筒之间的连接杆以及所述第三过滤筒与所述第二过滤筒之间的连接杆均对称设置有两根,所述连接杆的两端铰接设置,所述连接杆包括两根竖杆和一根平杆,两根所述竖杆分别连接于所述平杆的两端,且所述平杆的长度大于所述平杆下方的所述竖杆的铰接点到所述平杆的距离。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过滤结构提出来后,然后依次转动第三过滤筒和第二过滤筒,使得连接杆中平杆上方的竖杆抵触到稳定环时,第三过滤筒、第二过滤筒和第一过滤筒呈阶梯状,从而方便进行清理。优选的,所述第三过滤筒的上端设置有手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手把的设置方便拿取过滤结构。优选的,第二过滤筒和第三过滤筒的外侧壁上均设置有与所述卡接环结构相同的稳定环。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稳定环的设置使得第二过滤筒和第三过滤筒在雨水收集管道中更加稳定。优选的,所述第三过滤筒的所述稳定环的上端设置有收纳套,所述收纳套的外侧壁与所述雨水收集管道的内侧壁相贴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收纳套对杂质具有一定的收集作用,在取出第三过滤筒时,可以更好的将杂质取出,避免残留部分杂质。优选的,所述雨水收集管道的外侧壁设置有用于观察所述过滤结构过滤情况的透明视窗。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透明视窗的设置方便工作人员判断过滤结构是否需要清理,从而便于工作的进行。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使用时,地下室顶板积水区域的雨水经过第一过滤筒的过滤,雨水中的杂质留存到第一过滤筒上,然后过滤后的雨水沿着雨水收集管道进入集水箱中;当需要清理过滤结构中的杂质时,将过滤结构提出来进行清理即可,如此,可以有效阻止大部分的杂质,从而防止雨水收集管道被堵塞;2.第三过滤筒、第二过滤筒和第一过滤筒的滤孔依次减小的设置,使得过滤结构可以对雨水中的杂质的大小分级过滤,如此每层中的杂质的大小相似,从而每层杂质会较为蓬松,增加透水性;同时增加了整个过滤结构的杂质容纳量,减少清理次数;3.当过滤结构提出来后,然后依次转动第三过滤筒和第二过滤筒,使得连接杆中平杆上方的竖杆抵触到稳定环时,第三过滤筒、第二过滤筒和第一过滤筒呈阶梯状,从而方便进行清理。附图说明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地下消防水池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地下消防水池系统中雨水收集管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集水箱;11、雨水收集管道;111、透明视窗;112、承接环;12、阀门;2、过滤结构;21、第一过滤筒;211、卡接环;22、第二过滤筒;23、第三过滤筒;24、稳定环;25、连接杆;251、竖杆;252、平杆;253、转轴;26、手把;27、收纳套;3、消防水箱;4、通水管;5、传送水泵;6、消防水管;7、消防水泵。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地下消防水池系统。参照图1,地下消防水池系统包括位于地下室的集水箱1,集水箱1的上端设置有连通到地下室顶板积水区域的雨水收集管道11,雨水收集管道11上设置有阀门12。参照图2和图3,雨水收集管道11远离集水箱1的一端设置有过滤结构2,过滤结构2从下到上依次间隔设置有第一过滤筒21、第二过滤筒22、第三过滤筒23,且第三过滤筒23、第二过滤筒22和第一过滤筒21的滤孔依次减小。第一过滤筒21的上端的外侧壁设置有一圈卡接环211,雨水收集管道11的内侧壁设置有一圈用于支撑卡接环211的承接环112,卡接环211的下表面与承接环112的上表面相贴合。第二过滤筒22和第三过滤筒23的上端的外侧壁上均设置有与卡接环211结构相同的稳定环24,稳定环24的圆周外侧壁与雨水收集管道11的内侧壁相贴合。参照图2和图3,同时,第二过滤筒22和第一过滤筒21之间设置有连接杆25,第三过滤筒23与第二过滤筒22之间也设置有连接杆25,第二过滤筒22和第一过滤筒21之间的连接杆25以及第三过滤筒23与第二过滤筒22之间的连接杆25均关于雨水收集管道11的轴线对称设置有两根,连接杆25包括两根竖杆251和一根平杆252,两根竖杆251分别连接于平杆252的两端,两根竖杆251中其中一根位于平杆252的上方,另一根位于平杆252的下方,两根竖杆251均与平杆252垂直设置。参照图2和图3,对于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下消防水池系统,包括位于地下室的集水箱(1),所述集水箱(1)的上端设置有连通到地下室顶板积水区域的雨水收集管道(11),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收集管道(11)远离所述集水箱(1)的一端设置有过滤结构(2),所述过滤结构(2)包括第一过滤筒(21),所述第一过滤筒(21)的外侧壁设置有一圈卡接环(211),所述雨水收集管道(11)的内侧壁设置有一圈用于支撑所述卡接环(211)的承接环(11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下消防水池系统,包括位于地下室的集水箱(1),所述集水箱(1)的上端设置有连通到地下室顶板积水区域的雨水收集管道(11),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收集管道(11)远离所述集水箱(1)的一端设置有过滤结构(2),所述过滤结构(2)包括第一过滤筒(21),所述第一过滤筒(21)的外侧壁设置有一圈卡接环(211),所述雨水收集管道(11)的内侧壁设置有一圈用于支撑所述卡接环(211)的承接环(1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消防水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结构(2)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过滤筒(21)的上方的第二过滤筒(22),所述第二过滤筒(22)的上方设置有第三过滤筒(23),所述第三过滤筒(23)、第二过滤筒(22)和第一过滤筒(21)的滤孔依次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地下消防水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过滤筒(22)和所述第一过滤筒(21)之间设置有连接杆(25),所述第三过滤筒(23)与所述第二过滤筒(22)之间也设置有连接杆(25)。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地下消防水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过滤筒(22)和所述第一过滤筒(21)之间的连接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文军丁良英刘艳文志强谢林波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欣禄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