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桥路分界地面高差调节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026137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9 23: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提供一种可以解决现有桥路分界地面存在桥头“跳车”问题的桥路分界地面高差调节结构,涉及道路施工技术领域。一种桥路分界地面高差调节结构,包括桥台和路堤,所述桥台设有一端与桥梁铰接,另一端与路堤接触的衔接段,所述衔接段与路堤接触的一端下方设有高差调节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高了道路行车舒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桥路分界地面高差调节结构
本技术涉及道路施工
,具体的涉及一种桥路分界地面高差调节结构。
技术介绍
公路、铁路的路基与桥台衔接段,由于地基条件、路基与桥台的物质物理性条件不同,在工程完工后,车辆运行中将会发生不同的沉降变化,路堤沉降量较大,桥台沉降量较小,沉降差值过大将导致车辆在路基行驶时车轮的轨迹发生垂向变化引起车辆跳跃产生跳车现象,车辆速度越高跳车现象越突出,并在车辆动荷载频繁地多向冲击下,随着沉降量的进一步增加,车辆动荷载系数逐步增大,车辆动荷载冲击力也进一步加强,加速路面的沉降和路面破损。其主要原因主要有:1、工程技术要求不同,不同物质的物理性质不同。2、桥台和路堤承受荷载时力学形态不同。公路桥梁基础根据相关规范的规定,应保持二点间的沉降差值在规范允许的范围之内。在设计和施工时对桥台与路堤衔接段采取地基和路堤加固处理、桥台搭板等措施降低路堤与桥台连接段内的路堤沉降量,降低路堤与桥台的沉降差值来满足规范对附加纵坡的规定;不过,由于路堤和地基的物质条件和物理力学性能的差异性以及施工条件的复杂性等因素的影响,所采取的相应措施往往不易达到目的,公路的路、桥接合部位仍然存在桥头“跳车”现象,影响行车安全和乘、驾人员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解决现有桥路分界地面存在桥头“跳车”问题的桥路分界地面高差调节结构。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桥路分界地面高差调节结构,包括桥台和路堤,所述桥台设有一端与桥梁铰接,另一端与路堤接触的衔接段,所述衔接段与路堤接触的一端下方设有高差调节装置。进一步地,所述调节装置包括调节机构、下垫板以及上垫板;所述上垫板与下垫板之间设有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第三支撑杆和第四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的一端分别与下垫板铰接,所述第三支撑杆、第四支撑杆的一端分别与上垫板铰接,所述第一支撑杆、第三支撑杆的另一端分别铰接在第一连接块上,所述第二支撑杆、第四支撑杆的另一端分别铰接在第二连接块上,所述调节机构设置在第一连接块与第二连接块之间,以调节第一连接块与第二连接块之间的间距。进一步地,所述调节机构为丝杆,所述第二连接块与所述丝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块与所述丝杆配合,所述丝杆另一端设有扳手孔。进一步地,所述丝杆为梯形自锁丝杆。进一步地,所述上垫板与下垫板之间还设有相互交叉设置的第五支撑杆和第六支撑杆;所述下垫板上设有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所述第一支撑杆一端与第一滑块铰接,所述第二支撑杆一端与第二滑块铰接;所述上垫板上设有第三滑块和第四滑块,所述第三支撑杆一端与第三滑块铰接,所述第四支撑杆一端与第四滑块铰接,所述第五支撑杆一端与第一滑块铰接,一端与第四滑块铰接,所述第六支撑杆一端与第二滑块铰接,一端与第三滑块铰接。进一步地,所述下垫板与支撑墩固接。进一步地,所述衔接段下方设有与其固接的支撑横梁,所述支撑横梁两侧均设有沿衔接段延伸方向布置的粘滞阻尼器,所述粘滞阻尼器一端与支撑横梁连接,另一端与上垫板铰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在路堤与桥台衔接处高度差超过允许值时,可通过高差调节装置调节衔接段与路堤接触的一端的高度,保证衔接处高度差在满足要求,从而解决在桥头出现的“跳车”问题,提高了道路行车舒适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高差调节装置结构示意图;图中所示:桥台1,高差调节装置2,路堤3,桥梁4,粘滞阻尼器5,支撑墩6,衔接段11,下垫板21,上垫板22,第一支撑杆24,第二支撑杆25,第三支撑杆26,第四支撑杆27,第一连接块28,第二连接块29,第五支撑杆30,第六支撑杆31,第一滑块32,第二滑块33,第三滑块34,第四滑块35,支撑横梁111,扳手孔231。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的一种桥路分界地面高差调节结构,包括桥台1和路堤3,所述桥台1设有一端与桥梁4铰接,另一端与路堤3接触的衔接段11,所述衔接段11与路堤3接触的一端下方设有高差调节装置2。如此,当路堤3沉降降高度大大大于桥台1沉降高度时,即,路堤3与桥台1衔接处高度差超过允许值时,可通过高差调节装置2调节衔接段11与路堤3接触的一端的高度,保证衔接处高度差在满足要求,从而防止在桥头出现“跳车”问题。本技术的实施例中,调节装置2包括调节机构、下垫板21以及上垫板22,上垫板22与下垫板21之间设有第一支撑杆24、第二支撑杆25、第三支撑杆26和第四支撑杆27。第一支撑杆24、第二支撑杆25的一端分别与下垫板21铰接,第三支撑杆26、第四支撑杆27的一端分别与上垫板22铰接,第一支撑杆24、第三支撑杆26的另一端分别铰接在第一连接块28上,第二支撑杆25、第四支撑杆27的另一端分别铰接在第二连接块29上,调节机构设置在第一连接块28与第二连接块29之间,以调节第一连接块28与第二连接块29之间的间距。即,通过调节机构调节第一连接块28与第二连接块29之间的间距,使由第一支撑杆24与第三支撑杆26连接而成的杆件以及由第二支撑杆25第四支撑杆27与连接而成的杆件同时伸直或弯曲,进而实现上垫板22的升降。当然调节装置2也可以是液压缸,液压缸时通常需设置多个,相比上述结构,液压缸不仅维护费用高,还存在多个缸之间难以同步的缺点。调节机构可以是气缸、液压缸等直线运动机构,本技术的实施例中,调节机构为丝杆23,第二连接块29与丝杆23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一连接块28与丝杆29配合。转动丝杆即可使第一连接块28在丝杆上来回移动,从而调整第一连接块28与第二连接块29之间的间距。丝杆23另一端设有扳手孔231,以便手动操作。其中,丝杆优选23为梯形自锁丝杆,以防止调节装置受力自动下降,自锁丝杆相比普通丝杆,自锁丝杆可以不用再设置锁定机构。本技术的实施例中,上垫板22与下垫板21之间还设有相互交叉设置的第五支撑杆30和第六支撑杆31。下垫板21上设有第一滑块32和第二滑块33,第一支撑杆24一端与第一滑块32铰接,第二支撑杆25一端与第二滑块33铰接;上垫板22上设有第三滑块34和第四滑块35,第三支撑杆26一端与第三滑块34铰接,第四支撑杆27一端与第四滑块35铰接,第五支撑杆30一端与第一滑块32铰接,一端与第四滑块35铰接,第六支撑杆31一端与第二滑块33铰接,一端与第三滑块34铰接。如此可以减小第一至第四支撑杆的受力。具体的,下垫板21与支撑墩6固接,如螺栓连接。衔接段11下方设有与其固接的支撑横梁111,支撑横梁111两侧均设有沿衔接段11延伸方向布置的粘滞阻尼器5,粘滞阻尼器5一端与支撑横梁111连接,另一端与上垫板22铰接。如此可以减小汽车驶上衔接段11产生的振动,吸收对衔接段11产生冲击能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桥路分界地面高差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桥台(1)和路堤(3),所述桥台(1)设有一端与桥梁(4)铰接,另一端与路堤(3)接触的衔接段(11),所述衔接段(11)与路堤(3)接触的一端下方设有高差调节装置(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桥路分界地面高差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桥台(1)和路堤(3),所述桥台(1)设有一端与桥梁(4)铰接,另一端与路堤(3)接触的衔接段(11),所述衔接段(11)与路堤(3)接触的一端下方设有高差调节装置(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桥路分界地面高差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装置(2)包括调节机构、下垫板(21)以及上垫板(22);所述上垫板(22)与下垫板(21)之间设有第一支撑杆(24)、第二支撑杆(25)、第三支撑杆(26)和第四支撑杆(27);所述第一支撑杆(24)、第二支撑杆(25)的一端分别与下垫板(21)铰接,所述第三支撑杆(26)、第四支撑杆(27)的一端分别与上垫板(22)铰接,所述第一支撑杆(24)、第三支撑杆(26)的另一端分别铰接在第一连接块(28)上,所述第二支撑杆(25)、第四支撑杆(27)的另一端分别铰接在第二连接块(29)上,所述调节机构设置在第一连接块(28)与第二连接块(29)之间,以调节第一连接块(28)与第二连接块(29)之间的间距。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桥路分界地面高差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为丝杆(23),所述第二连接块(29)与所述丝杆(23)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块(28)与所述丝杆(23)配合,所述丝杆(23)另一端设有扳手孔(231)。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浩文张家伟王兴疆付弦李吉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