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泥处理系统用直间一体干燥机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024504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9 23: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油泥处理系统用直间一体干燥机,该干燥机属于危废处置领域。所述干燥机包括进料仓和干燥室,进料仓内设有磨碎装置,用于破碎油泥,油泥小块化后进入干燥室,干燥室内设有破碎片和搅拌轴,搅拌轴上设有双螺带-螺杆搅拌桨,在减速电机的驱动下对油泥进行翻腾做周向运动,同时在干燥室的侧壁上设有第一进口和第二进口,高温氮气自第一进口和第二进口进入后对油泥直接加热,干燥室侧壁上设有加热盘管对干燥室进行间接加热,干燥后的油泥及其他产物分别经各个排出口排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目的是为了通过一体化的破碎、直接干燥和间接干燥处理给油泥减量,为油泥的下一步裂解减轻负担,提高油泥处理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油泥处理系统用直间一体干燥机
本技术涉及危废处置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油泥处理系统用直间一体干燥机。
技术介绍
油泥是钻井、油田及石化生产中产生的一种含有高比例、高挥发性、高粘度的有机废物,如任意排放,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油泥处理系统是一种资源化、保护环境的技术,但目前的油泥处理系统大多数采用油泥直接进入热解装置,造成热解装置负担过重,水分也在热解装置中去除,导致热耗能增加,油泥在热解装置中粘结,并结焦,造成热解装置工作寿命短。目前也有在热解装置前加热水洗法对油泥进行预处理,降低热解装置的处理负担,延长热解装置的使用寿命。热水洗法在热洗过程中,需要添加絮凝剂、除油剂和破乳剂(如碳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增加热洗的效率,虽然通过热洗后,油泥中的一部分油被去除,油泥进行减量化,并没有对固相中的水分降低,随着油泥进入裂解装置,会造成裂解装置的处理负担,增加热消耗,絮凝剂、除油剂和破乳剂等在热解工况下的分解产物,会对裂解装置造成腐蚀,降低裂解装置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干燥器将破碎、直接干燥和间接干燥集于一体,提高热利用效率,除去油泥中大部分水分和轻质气体,使油泥减量,减轻热解析装置的处理负担,保证油泥处理系统安全、平稳的运行。鉴于以上情况,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油泥处理系统用直间一体干燥机,包括:进料仓,所述进料仓上下开口,内部安装有若干个破碎装置,每个所述破碎装置用于将放入进料仓的体积较大的油泥破碎成体积较小的油泥,所述进料仓的底部与下方的干燥室相连接;所述干燥室包括干燥筒体和位于筒体中间竖直放置的搅拌器,所述干燥筒体顶部开设有与进料仓连接的开口,所述干燥筒体包括上圆柱段和下圆锥段,所述上圆柱段内壁均匀焊接有破碎片;所述搅拌器包括搅拌轴和减速电机,所述搅拌轴包括搅拌桨和若干固定安装于搅拌桨的端部的推进螺旋,所述推进螺旋的间隙高度与破碎片的高度相同;所述上圆柱段的侧壁上均匀开设有若干个高温气体第一进口,所述下圆锥段的侧壁上均匀开设有若干个高温气体第二进口,所述第二进口呈对冲布置,所述干燥筒体的顶部开设有排气口,下圆锥段的侧壁上开设有冷凝液排出口,底部开设有油泥排出口;所述干燥室的干燥筒体外壁盘旋安装有加热盘管,所述加热盘管用于通过传输热源向干燥筒体供热。优选地,干燥筒体的外壁上还设置有保温装置,所述保温装置用于对干燥筒体和加热盘管保温;优选地,每个所述破碎装置包括电机和两根受电机驱动带有楔形块的相互啮合的轴,每根轴的轴向和周向均焊接有楔形块;配合对从进料仓进入的油泥进行二次破碎;优选地,相互啮合的楔形块之间在水平方向的投影的距离范围在10mm-30mm之间;优选地,加热盘管设置有一个盘管入口和一个盘管出口,用于进出加热干燥筒体的热源,优选地,所述搅拌桨上设置有双螺带-螺杆,所述推进螺旋的数量为2-4片。优选地,第一进口和第二进口的数量均为3个。油泥输送至进料仓,先经过破碎装置破碎成小块,然后进入干燥室,油泥在带有双螺带-螺杆搅拌桨的搅拌器和干燥室的上圆柱段的破碎片的相互搅拌和破碎的作用下做翻腾旋转运动;高温氮气从下圆锥段上开设的第二进口进入干燥室,与翻腾旋转的油泥直接热接触交换,同时,高温氮气还从上圆柱段上开设的第一进口切向进入干燥室,在干燥室中做三维螺线运动,与油泥直接传热传质交换,干燥后的气体通过干燥室顶部的排气口排出,干燥过程后产生的冷凝液从冷凝液出口排出,为了充分利用热裂解装置裂解气热源,裂解气在净化后进入干燥室外的加热盘管对干燥室中的油泥进行间接传热,使整个干燥室的温度控制在100~200℃之间;为了充分的利用热源,在干燥室外增加保温装置;经过直接、间接干燥后的油泥在搅拌桨的末端的推进螺旋的作用下由干燥室底部的油泥排出口排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提出的干燥机集破损、直接干燥和间接干燥于一体,提高了干燥机效率,搅拌桨采用双螺带-螺杆桨叶,搅拌均匀,且效率高;搅拌轴末端设置有推进螺旋,有利于输出油泥;上圆柱段上均布焊有楔形的破碎片,对油泥进行二次破碎;下圆锥段的圆周上布置有高温气体第二进口供氮气进入,氮气进入后与翻腾旋转的油泥进行直接热交换;上圆柱段上还均布切向高温气体第一进口,氮气通过第一进口进入后在干燥室做三维螺旋运动,利用自身的旋转切向力与油泥进行直接传热传质,效率高;干燥室外布置有加热盘管,可以利用裂解气体的热量对干燥室中的油泥进行间接加热,节约能源;通过干燥器的干燥,使油泥达到减量的效果,减轻热解析装置的负担,增加油泥处理系统的处理量。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干燥机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附图1中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附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干燥机的管口结构示意图图中1为电机,2为进料仓,3为楔形块,4为盘管出口,5为干燥室,6为搅拌轴,7为第二进口,8为油泥排出口,9为减速电机,10为搅拌器,11为破碎片,12为推进螺旋,13为第一进口,14为盘管入口,15为冷凝液排出口,16为保温装置,17为加热盘管,18为排气口。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如图1-2所示,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油泥处理系统用直间一体干燥机,包括:进料仓2,所述进料仓2上下开口,内部安装有2个破碎装置,每个所述破碎装置包括一个带有减速功能的电机1,电机1带动装有楔形片3的轴转动,楔形片3在轴上呈30°或者60°均匀分布,相邻破碎装置的楔形片3在水平方向上呈相互啮合的状态,楔形片3之间的间隙在5mm~20mm之间,破碎装置的电机1的减速比根据不同性质的油泥控制在8~30,破碎装置用于将放入进料仓2的体积较大的油泥破碎成体积较小的油泥,进料仓2的底部与下方的干燥室5相连接;干燥室5包括干燥筒体和位于筒体中间竖直放置的搅拌器10,干燥筒体顶部开设有与进料仓2连接的开口,干燥筒体包括上圆柱段和下圆锥段,上圆柱段内壁均匀焊接有破碎片11;搅拌器10包括搅拌轴6和减速电机9,搅拌轴6包括搅拌桨和4个固定安装于搅拌桨的端部的推进螺旋12,推进螺旋12的间隙高度与破碎片11的高度相同;上圆柱段的侧壁上均匀开设有3个高温气体第一进口13,下圆锥段的侧壁上均匀开设有3个高温气体第二进口7,第二进口7呈对冲布置,干燥筒体的顶部开设有排气口18,下圆锥段的侧壁上开设有冷凝液排出口15,底部开设有油泥排出口8;干燥室5的干燥筒体外壁盘旋安装有加热盘管17,加热盘管17用于通过传输热源向干燥筒体供热,在高温氮气通过第一进口13和第二进口7进入干燥室5直接加热的同时,利用加热盘管17实现间接加热;干燥筒体的外壁上还设置有保温装置16,保温装置16用于对干燥筒体和加热盘管17保温。加热盘管17设置有一个盘管入口14和一个盘管出口4,用于进出加热干燥筒体的热源,搅拌桨上设置有双螺带-螺杆。油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油泥处理系统用直间一体干燥机,其特征在于,包括:/n进料仓(2),所述进料仓(2)上下开口,内部安装有若干个破碎装置,每个所述破碎装置用于将放入进料仓(2)的体积较大的油泥破碎成体积较小的油泥,所述进料仓(2)的底部与下方的干燥室(5)相连接;/n所述干燥室(5)包括干燥筒体和位于筒体中间竖直放置的搅拌器(10),所述干燥筒体顶部开设有与进料仓(2)连接的开口,所述干燥筒体包括上圆柱段和下圆锥段,所述上圆柱段内壁均匀焊接有破碎片(11);所述搅拌器(10)包括搅拌轴(6)和减速电机(9),所述搅拌轴(6)包括搅拌桨和若干固定安装于搅拌桨的端部的推进螺旋(12),所述推进螺旋(12)的间隙高度与破碎片(11)的高度相同;所述上圆柱段的侧壁上均匀开设有若干个高温气体第一进口(13),所述第一进口(13)呈切向设置,所述下圆锥段的侧壁上均匀开设有若干个高温气体第二进口(7),所述第二进口(7)呈对冲布置,所述干燥筒体的顶部开设有排气口(18),下圆锥段的侧壁上开设有冷凝液排出口(15),底部开设有油泥排出口(8);/n所述干燥室(5)的干燥筒体外壁盘旋安装有加热盘管(17),所述加热盘管(17)用于通过传输热源向干燥筒体供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泥处理系统用直间一体干燥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进料仓(2),所述进料仓(2)上下开口,内部安装有若干个破碎装置,每个所述破碎装置用于将放入进料仓(2)的体积较大的油泥破碎成体积较小的油泥,所述进料仓(2)的底部与下方的干燥室(5)相连接;
所述干燥室(5)包括干燥筒体和位于筒体中间竖直放置的搅拌器(10),所述干燥筒体顶部开设有与进料仓(2)连接的开口,所述干燥筒体包括上圆柱段和下圆锥段,所述上圆柱段内壁均匀焊接有破碎片(11);所述搅拌器(10)包括搅拌轴(6)和减速电机(9),所述搅拌轴(6)包括搅拌桨和若干固定安装于搅拌桨的端部的推进螺旋(12),所述推进螺旋(12)的间隙高度与破碎片(11)的高度相同;所述上圆柱段的侧壁上均匀开设有若干个高温气体第一进口(13),所述第一进口(13)呈切向设置,所述下圆锥段的侧壁上均匀开设有若干个高温气体第二进口(7),所述第二进口(7)呈对冲布置,所述干燥筒体的顶部开设有排气口(18),下圆锥段的侧壁上开设有冷凝液排出口(15),底部开设有油泥排出口(8);
所述干燥室(5)的干燥筒体外壁盘旋安装有加热盘管(17),所述加热盘管(17)用于通过传输热源向干燥筒体供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影张贤彬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暻慧诚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