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肺部病灶定位标记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004273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9 22: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肺部病灶定位标记装置,包括定位标记丝、输送针管和推送钢丝,其中定位标记丝包括肺内锚定部分、肺组织穿行部分和肺表面标记部分;肺内锚定部分为二级弹簧圈结构,为宝塔状、龙卷风状或网篮状结构,其上缠绕有纤毛样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肺部病灶定位标记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肺部病灶定位标记装置。
技术介绍
在所有恶性肿瘤中,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排在前位。肺癌治疗的关键是早发现和早治疗。早期肺癌有肺部小结节(SolitaryPulmonaryNodule,SPN)和肺部毛玻璃样病变(GroundGlassOpacity,GGO)。肺部小结节相当一部分是外周型直径小于等于3cm的肺部孤立性结节。肺部毛玻璃样病变一般是不能用手指触摸感知的。该两种肺部病变用传统的胸部正侧位片检查均很难被发现。随着低剂量高分辨率CT的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肺部小结节和毛玻璃样病变在早期肺癌筛查中被发现。早期肺癌的确诊是基于病理学诊断,病理学诊断的关键在于正确取材。常用的肺部病变术前定位方法有:(1)根据影像图片手指触诊法,但SPN和GGO难以通过手指触摸确诊;(2)亚甲蓝染色定位法,主要是术前通过CT模拟初步定位,麻醉后向定位的病灶周围注射亚甲蓝,之后的手术根据染色定位完成,但因为亚甲蓝弥散速度快,所以染色后必须尽快开始手术,且会造成不必要的切除范围而给病患带来不必要的伤害;(3)Hook-wire定位法,即CT扫描定位后,借助套针将金属丝固定在结节周围,但因为患者移动和金属丝本身易脱落等问题,常常导致定位失败;(4)外周血管微弹簧圈定位,主要采用“拖尾法”弹簧圈定位,CT定位前通过精确测量结节距胸膜及皮肤的垂直距离,弹簧圈头端释放于肺结节周围组织,尾端在脏层胸膜外释放,形成“拖尾”;(5)支气管镜EBUS-TBNA,即在超声支气管镜以及导航的指引下,获取纵隔淋巴结核外周的肺部阴影组织,需借助昂贵的仪器;(6)虚拟导航支气管镜或电磁导航支气管镜定位,即利用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标记结节也需要借助特定的仪器,不易广泛推广使用。目前使用最广泛,也最易于操作的方法是外周血管微弹簧圈法,具体是在进针前进行一个CT扫描,由临床医生评估病灶的位置后确定进针的角度和深度,在进针后再一次扫描以确认定位针是否准确进入病灶;若并未准确进入病灶,则需要再次调整进针的角度深度,直至CT扫描确认定位针在病灶内为止。但是,微弹簧圈器械本身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弹簧圈不是预装载在穿刺针内,操作时间长,容易引发气胸;“拖尾法”在肺组织表面留有的尾巴部分也是有纤毛结构,容易同壁层胸膜粘连,在呼吸运动的影响下,弹簧圈有可能发生脱落;微弹簧圈及其尾端均呈黑色或灰色,而且微弹簧圈一般尺寸较小,当患者肺脏脏层胸膜有色素沉积时,不容易找到弹簧圈尾部,造成无法定位的情况出现。专利CN110507424A提供了一种肺小结节双侧定位器械,包括锚定在结节内的前端部、留置于肺部以外做位置标识的后端部和连接前、后端部可以伸缩的中段。该装置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常见的肺部病灶定位装置存在锚定效果差、操作时间长、易引发穿刺、气胸等并发症的问题,但是该装置存在因为材质较硬、反射面积较小、难以固定等缺陷,在实际使用时带来了诸如容易造成不必要的出血,进而影响后期手术的视线的问题。因此一种既能够准备锚定病灶、操作方便且反射面积更大、易凝血,还能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并发症的肺部病灶定位装置是迫切需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设计一种肺部病灶定位装置,能够在CT下增加定位装置的反射面积,同时能够有效的被辨别,达到准确的锚定肺部病灶、操作方便的效果;并且能帮助定位装置附近血液的凝血功能增强、利于其固定,还不易发生穿刺等并发症。本技术的肺部病灶定位标记装置包括定位标记丝、输送针管和推送钢丝,定位标记丝可装载在输送针管内部,定位标记丝的远端设有推送钢丝,用于将定位标记丝推出输送针管;定位标记丝包括肺内锚定部分、肺表面标记部分及肺组织内穿行部分,肺内锚定部分通过肺组织内穿行部分与肺表面标记部分相连接,肺内锚定部分为二级弹簧圈结构。定位标记丝主体是显影合金丝沿轴向缠绕在形状记忆合金丝上形成一级弹簧圈结构,肺内锚定部分的二级弹簧圈结构是由一级弹簧圈经过热定型处理形成的3D结构。肺内锚定部分是宝塔状、龙卷风状或网篮状结构。肺内锚定部分设有纤毛状结构。表面标记部分为蚊香盘状结构。肺组织内穿行部分和肺表面标记部分的表面覆盖有涂层,涂层具体可以是亲水涂层、硅油涂层或PTFE涂层。肺表面标记部分设有颜色相间的条纹。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肺部病灶定位标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肺部病灶定位标记装置的剖视图。图3是图1所示的肺部病灶定位标记装置推送钢丝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所示的肺部病灶定位标记装置中定位标记丝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1所示的肺部病灶定位标记装置中定位标记丝释放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1所示的肺部病灶定位标记装置的使用状态图。附图标号说明:输送针管1,定位标记丝2,推送钢丝3,肺内锚定部分11,肺组织内穿行部分12,肺表面标记部分13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本申请的范围并不受这些实施方式的限定,乃以申请专利的范围为准。而为提供更清楚的描述及使熟悉该项技艺者能理解本申请的申请内容,图示内各部分并不一定依照其相对的尺寸而绘图,某些尺寸与其他相关尺度的比例会被凸显而显得夸张,且不相关或不重要的细节部分亦未完全绘出,以求图示的简洁。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肺部病灶定位标记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输送针管1、定位标记丝2和推送钢丝3;如图2所示,其中定位标记丝2可装载在输送针管1内,定位标记丝的远端设有推送钢丝3,推送钢丝3如图3所示,用于将定位标记丝2推送出输送针管1进入肺部病灶内。输送针管长度为80~180mm,直径为22~16G,其上的刻度标记为5mm。定位标记丝如图4和图5所示包括肺内锚定部分11、肺组织内穿行部分12和肺表面标记13部分。远端的肺内锚定部分11通过肺组织内穿行部分12与近端的肺表面标记部分13相连接。定位标记丝2主体结构是由显影合金丝缠绕在形状记忆合金丝上形成的一级弹簧圈结构,显影合金丝可以为铂钨合金丝,直径为0.02mm~0.20mm。形状记忆合金材质为镍钛合金或Ti-Nb合金或Ni-Al合金,直径为0.2~0.5mm。远端的肺内锚定部分11为二级弹簧圈结构,该二级弹簧圈结构是由一级弹簧圈经过热定型处理形成的3D的二级弹簧圈结构,具体大小可为5~10mm。具体可以是宝塔状、龙卷风状、网篮状结构,优选地为网篮状结构。用于在手术CT中观察和确认肺部病灶的定位是否准备,同时起到锚定的作用,并且在术后可以用于寻找肺部病灶进行取样进行切片处理。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由一级弹簧圈组成的肺内锚定部分,本技术的肺内锚定部分11弹簧圈中所采用制作工艺是在显影合金丝在记忆合金丝进行缠绕,两种合金丝的直径都很细,且柔顺度高,在有效发挥其原有功能的基础上,还能有效的避免在定位标记过程中刺破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肺部病灶定位标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肺部病灶定位标记装置包括定位标记丝、输送针管和推送钢丝,所述定位标记丝可装载在输送针管内部,所述定位标记丝的远端设有推送钢丝,用于将所述定位标记丝推出所述输送针管;所述定位标记丝包括肺内锚定部分、肺表面标记部分及肺组织内穿行部分,所述肺内锚定部分通过所述肺组织内穿行部分与所述肺表面标记部分相连接,所述肺内锚定部分为二级弹簧圈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肺部病灶定位标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肺部病灶定位标记装置包括定位标记丝、输送针管和推送钢丝,所述定位标记丝可装载在输送针管内部,所述定位标记丝的远端设有推送钢丝,用于将所述定位标记丝推出所述输送针管;所述定位标记丝包括肺内锚定部分、肺表面标记部分及肺组织内穿行部分,所述肺内锚定部分通过所述肺组织内穿行部分与所述肺表面标记部分相连接,所述肺内锚定部分为二级弹簧圈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标记装置,所述定位标记丝主体是显影合金丝沿轴向缠绕在形状记忆合金丝上形成一级弹簧圈结构,所述肺内锚定部分的二级弹簧圈结构是由所述一级弹簧圈经过热定型处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厉凤琪杨孝军刘长星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拓舜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