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脊柱畸形矫正手术的压棒装置,所述压棒装置由内管、外管、旋转内螺母、固定外螺母及配套的T型调节扳手组成,内管由固定爪、下部分叉段、内管体、上部外螺纹区组成;外管由压棒突起、约束环、下部镂空段、外管体、上部隆起段、上部外螺纹区组成;旋转内螺母由下卡环、内螺母体、内螺纹区组成;固定外螺母由上卡环、外螺母体、内螺纹区组成;T型调节扳手由固定环、镂空连接段、横型把手组成。本装置可实现脊柱畸形矫正手术中将内固定棒与螺钉更方便地结合,提高上棒操作的简便性,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患者手术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脊柱畸形矫正手术的压棒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压棒装置,具体涉及一种脊柱畸形矫正手术时辅助上棒操作的装置,属于医疗器械
技术介绍
脊柱侧凸(Scoliosis)是青少年儿童常见的骨骼系统疾病。根据国际脊柱侧凸研究协会(ScoliosisResearchSociety,SRS)的标准,脊柱侧凸角度在45°-50°以上即达到矫形手术的标准。在脊柱矫形手术过程中,完成椎弓根螺钉置入、脊柱截骨步骤后,需要将预弯的矫形棒与螺钉尾部进行固定,再通过去旋转、撑开、抱紧、原位弯棒等操作完成脊柱矫形。将矫形棒与所有脊柱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的过程称为上棒,此步骤在整个脊柱矫形手术中非常关键。由于上棒步骤操作难度高,影响整个手术所需时间,因此通常由手术团队中年资最高的医师完成。目前技术条件下造成上棒步骤操作难度较高的原因如下:(1)由于脊柱畸形的个体化差异较大,脊柱矫形手术的方案设计和操作过程也很难完全标准一致化。上棒操作前手术医师需按理想形态对矫形棒进行预弯,但预弯棒与患者实际畸形弯型有差别。上棒操作时,在很多节段特别是顶椎区域,矫形棒离目标螺钉尾部凹槽通常存在一定距离。医师此时需要根据经验使用持棒钳或压棒钳将矫形棒逐个强行压入螺钉尾槽后拧上螺帽。若经验不足,很难轻松完成所有节段的操作。(2)如果使用持棒钳、压棒钳不能将矫形棒完全压入钉尾凹槽,只能将二者距离缩小至1cm内时,可使用蛙式钳将钉棒进一步拉紧后再上螺帽。若畸形严重、钉棒距离仍较远,只能使用原位弯棒器改变预弯棒的形态以适应螺钉的位置,但这是以牺牲部分矫形效果为代价的。因此,迫切的需要一种新的方案解决该技术问题,降低上棒操作的难度,节约手术时间,提高患者的手术安全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正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用于脊柱畸形矫正手术的压棒装置方案,该方案可以实现将距离较远的钉棒逐渐拉近的效果,直至可以直接拧上螺帽,组合使用时可以显著降低上棒步骤的难度,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患者的手术安全性。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脊柱畸形矫正手术的压棒装置,压棒装置包括内管、外管、旋转内螺母、固定外螺母及专属配套的T型调节扳手;所述内管嵌插于外管内部,两者通过上部的旋转内螺母和固定外螺母组合固定成整体,实际使用时再通过T型扳手整体调节。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内管包括固定爪、下部分叉段、内管体、上部外螺纹区,所述固定爪位于下部分叉段下方,固定爪两侧内壁各有一圆形突起,用于术中与螺钉尾部外壁圆形凹槽固定结合。两侧固定爪向上延伸为下部分叉段,分叉段中间分叉的宽度自下向上逐渐减小,再向上聚合延伸至内管体;内管体段外径较分叉段下部的外径稍窄;在内管体上部设有外螺纹区。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外管包括压棒突起、约束环、下部镂空段、外管体、上部隆起段以及上部外螺纹区,所述压棒突起位于约束环下方,呈圆角矩形,使用时可将矫形棒压向螺钉尾部凹槽。镂空段位于约束坏上方,镂空段上方与外管体连接,形成外管的主体。外管向上延伸为逐渐增厚的隆起段,顶部还设有外螺纹区。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旋转内螺母包括下卡环、内螺母体以及内螺纹区。所述下卡环为内螺母体下端向外延伸的扁平环状突起。内螺母体外壁呈六边形,内壁为圆形中空,内壁内设有内螺纹。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固定外螺母包括上卡环、外螺母体以及内螺纹区。所述上卡环由外螺母体上端向内延伸的扁平环状突起形成。外螺母体外壁呈圆形,表面有纵向防滑凹槽。外螺母体内壁为圆形中空,设有内螺纹。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T型调节扳手包括固定环、镂空连接段、横型把手,所述固定环位于扳手下部,呈六边形,使用时套于旋转内螺母体上。固定环两侧向上延伸为镂空的连接段,与横行把手连接,横行把手中部有纵向中空,便于螺帽起子穿过。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压棒装置进行组装时,先将旋转内螺母置于外管顶端,通过固定外螺母的上卡环压住旋转内螺母的下卡环,再通过固定外螺母内螺纹与外管顶部外螺纹旋转组合,将外管、旋转内螺母和固定外螺母组合成整体。然后内管自外管下端向上嵌插,再通过内管上段的外螺纹与旋转内螺母内螺纹旋转组合,完成压棒装置主体的组装。使用时使用T型扳手的固定环套在旋转内螺母体上,由于二者是匹配的六边形外观,可通过旋拧T型扳手转动旋转内螺母。旋转内螺母转动后带动内管相对外管纵向移动。使用时内管下段分叉跨过矫形棒,使用底部的固定爪手抓牢螺钉尾部后,内外管的相对移动使得外管则逐渐靠向螺钉尾部。此过程中外管底部的压棒突起则会压着矫形棒逐渐靠向螺钉尾部凹槽。通过逐步旋拧T型扳手,最终可实现矫形棒完全被压入钉尾凹槽,再通过起子通过内管拧入螺帽完成该节段上棒操作。完成后反向旋拧T型扳手即可将压棒装置拆除。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该方案可以将上棒时缩小钉棒距离所需的垂直施力转变为旋转施力,通过逐渐旋拧T型扳手则可较为轻松地实现拉近钉棒距离直至可直接拧入螺帽完成上棒操作。这种施力方式的转变显著地降低了上棒操作的难度。2)该方案内管下部的固定爪和分叉段设计可实现将较远距离的钉棒拉近的效果,扩大了上棒步骤顺利完成所需钉棒距离的适用范围,降低了牺牲矫形效果进行原位弯棒来减小上棒操作难度的概率。3)当存在多节段水平钉棒距离较远情况时,可组合使用本压棒装置。通过逐个缓慢旋拧加压,整体逐渐拉近钉棒距离,最终将所有节段的矫形棒压入钉尾凹槽以便顺利拧入螺帽。此组合使用比单个使用意义更大,可整体降低脊柱矫形手术上棒步骤的难度,缩短手术时间。4)在本装置将矫形棒压近钉尾凹槽但未拧入螺帽时,钉棒间具有一定的空间和灵活度。可在此时通过持棒钳抓持矫形棒进行原位转棒,实现部分矫形效果,简化了该操作原所需步骤。因此本专利技术可显著降低脊柱畸形矫正手术时上棒步骤的操作难度,前期临床试验结果提示使用该装置后手术时间平均可缩短20分钟以上,提高了患者的手术安全性。本专利技术设计巧妙,使用方便,克服现有装置的不足,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左斜侧整体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左斜侧分体立体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左斜侧分体剖面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使用步骤示意图;其中:1、固定爪;1.1、固定爪圆形突起;2、分叉段;3、内管体;4、内管外螺纹区;5、压棒突起;6、约束环;7、镂空段;8、外管体;9、隆起段;10、外管外螺纹区;11、下卡环;12、旋转内螺母体;13、旋转内螺母内螺纹区;14、上卡环;15、固定外螺母体;15.1、防滑凹槽;16、固定外螺母内螺纹区;17、固定环;18、连接段;19、横行把手;19.1、横行把手纵向中空。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加强对本专利技术的理解和认识,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做出进一步的说明和介绍。实施例1:参见图1-图4,一种用于脊柱畸形矫正手术的压棒装置,所述压棒装置由内管、外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脊柱畸形矫正手术的压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棒装置包括内管、外管、旋转内螺母、固定外螺母及配套的T型调节扳手;所述内管嵌插于外管内部,两者通过上部的旋转内螺母和固定外螺母组合固定成整体,使用时通过T型扳手整体调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脊柱畸形矫正手术的压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棒装置包括内管、外管、旋转内螺母、固定外螺母及配套的T型调节扳手;所述内管嵌插于外管内部,两者通过上部的旋转内螺母和固定外螺母组合固定成整体,使用时通过T型扳手整体调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脊柱畸形矫正手术的压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包括固定爪(1)、下部分叉段(2)、内管体(3)以及内管外螺纹区(4),所述固定爪(1)位于下部分叉段(2)下方,固定爪两侧内壁各有一圆形突起(1.1),用于术中与螺钉尾部外壁圆形凹槽固定结合;两侧固定爪(1)向上延伸为下部分叉段(2),分叉段中间的分叉宽度自下向上逐渐减小,再向上聚合延伸至内管体(3);内管体段外径较分叉段下部的外径稍窄,内管体上部设有内管外螺纹区(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脊柱畸形矫正手术的压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包括压棒突起(5)、约束环(6)、下部镂空段(7)、外管体(8)、上部隆起段(9)以及上部外管外螺纹区(10),所述压棒突起(5)位于约束环(6)下方,镂空段(7)位于约束坏上方,镂空段(7)上方与外管体(8)连接,形成外管的主体,外管体向上延伸为逐渐增厚的隆起段(9),顶部还设有外管外螺纹区(1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脊柱畸形矫正手术的压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内螺母包括下卡环(11)、内螺母体(12)以及旋转内螺母内螺纹区(13),所述下卡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飞,唐俊锋,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市儿童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