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茶树栽培的灌溉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000223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9 22: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茶树栽培灌溉领域的一种用于茶树栽培的灌溉装置,包括两组长侧板和两组短侧板,长侧板侧面两端对称开设有连接槽,短侧板插接入连接槽内,连接槽内壁中心开设有穿孔,穿孔贯穿长侧板侧面,短侧板侧面开设有和穿孔配合的连接孔,穿孔和连接孔内部插接有连接杆,长侧板底端中心设置有第一入地锥,长侧板侧面中心等间距设置有贯穿插槽,贯穿插槽内部插接有隔板,隔板顶端中心等间距开设有矩槽,短侧板侧面开设有和矩槽配合的配合槽,配合槽和矩槽内部插接有补水板,补水板顶端中心设置有连接管,补水板顶端中心开设有进水道,进水道底端开设有流水道,补水板两相对侧面对称开设有补水口,短侧板底端中心设置有第二入地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茶树栽培的灌溉装置
本技术涉及茶树栽培灌溉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茶树栽培的灌溉装置。
技术介绍
茶树,原名:茶,是山茶科、山茶属灌木或小乔木,嫩枝无毛。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茶树的叶子可制茶,种子可以榨油,茶树材质细密,其木可用于雕刻。茶是世界上饮用最为广泛的植物之一,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栽培与利用历史。我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饮茶人口众多,茶树在低纬度、高海拔地带,远离污染源,土壤肥、日照足、云雾浓、湿度大的环境中生存。但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严重制约了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因此保障茶树的灌溉水量极为重要,茶树幼苗在幼苗时期比较脆弱,培养较困难,过多或者过少浇水都会造成茶树幼苗的生长不良。目前,申请号为CN201920593159.7的中国专利公开一种茶树幼苗栽培灌溉装置,包括底板,底板的底部设有万向轮,底板的顶部安装有水箱,水箱的内腔底部右侧固接有水泵,水箱的顶部左侧开有进水口,水箱的右侧壁下端开有出水口,水箱的顶部右侧固接有出水管,且出水管的底部伸入水箱的内腔与水泵相连通,水箱的顶部设置有茶树幼苗栽培结构,茶树幼苗栽培结构与出水管连接有灌溉管,灌溉管上设置有电磁阀门,且电磁阀门位于茶树幼苗栽培结构与出水管之间。该装置解决了茶树在幼苗时期比较脆弱,培养较困难,现有的灌溉装置难以进行控制,管理人员难以及时掌握,且资源容易浪费的问题。但是,使用该装置进行茶树幼苗浇灌时,采用自上方喷灌的方式进行补水,水分被枝叶阻挡分落枝叶上,不便于对根部进行补水,同时不利于下方的茶树幼苗接受光照。基于此,本技术设计了一种用于茶树栽培的灌溉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茶树栽培的灌溉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中提出的,使用该装置进行茶树幼苗浇灌时,采用自上方喷灌的方式进行补水,水分被枝叶阻挡分落枝叶上,不便于对根部进行补水,同时不利于下方的茶树幼苗接受光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茶树栽培的灌溉装置,包括两组长侧板和两组短侧板,所述长侧板侧面两端对称开设有连接槽,所述短侧板插接入连接槽内,所述连接槽内壁中心开设有穿孔,所述穿孔贯穿长侧板侧面,所述短侧板侧面开设有和穿孔配合的连接孔,所述穿孔和连接孔内部插接有连接杆,所述长侧板底端中心设置有第一入地锥,所述长侧板侧面中心等间距设置有贯穿插槽,所述贯穿插槽内部插接有隔板,所述隔板顶端中心等间距开设有矩槽,所述短侧板侧面开设有和矩槽配合的配合槽,所述配合槽和矩槽内部插接有补水板,所述补水板顶端中心设置有连接管,所述补水板顶端中心开设有进水道,所述进水道底端开设有流水道,所述补水板两相对侧面对称开设有和流水道连通的补水口,所述短侧板底端中心设置有第二入地锥。优选的,所述短侧板的高度等于长侧板的高度,所述连接槽贯穿长侧板顶端和底端设置,所述连接槽的深度等于长侧板宽度的一半,所述连接槽的竖直截面尺寸大小等于短侧板端部面尺寸大小。优选的,所述连接孔的深度大于短侧板的宽度的一半,所述连接杆的长度略大于穿孔的深度和连接孔的深度之和,所述第一入地锥等间距设置在长侧板底端中心。优选的,所述贯穿插槽排布的间距和短侧板侧面主贯穿插槽边缘的最小水平距离相同,所述贯穿插槽贯穿长侧板顶端和底端设置,所述隔板的高度等于长侧板的高度。优选的,所述矩槽底端所处水平面略低于隔板中心所处水平面,所述补水板的高度等于矩槽的高度,所述进水道的直径等于连接管的内直径。优选的,所述补水口设置在补水板与隔板之间形成的区域中的补水板侧面的中心位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连接槽、贯穿插槽、矩槽和配合槽,可以将短侧板安装在连接槽内,实现短侧板和长侧板的连接,可以将隔板安装在贯穿插槽内实现隔板和长侧板的连接,可以将补水板安装在矩槽和配合槽内,实现补水板和隔板以及短侧板的连接,从而形成若干个分离的区域用于培养种植茶树幼苗,在接受光照时不会互相影响;通过设置连接杆、连接孔和穿孔,利用连接杆插接入连接孔和穿孔内,可以提高短侧板和长侧板的连接稳定性;通过设置第一入地锥和第二入地锥,利用第一入地锥和第二入地锥整体深入地面,提高装置的稳定性;通过设置连接管,外接输水设备,可以定期进行补水,利用补水口进行补水,避免在灌溉的过程中受到枝叶的干扰。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上述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A-A剖面结构示意;图4为本技术B-B剖面结构示意;图5为本技术C-C剖面结构示意。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长侧板,2-短侧板,3-连接槽,4-穿孔,5-连接孔,6-连接杆,7-第一入地锥,8-贯穿插槽,9-隔板,10-矩槽,11-配合槽,12-补水板,13-连接管,14-进水道,15-流水道,16-补水口,17-第二入地锥。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5,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用于茶树栽培的灌溉装置,包括两组长侧板1和两组短侧板2,短侧板2的高度等于长侧板1的高度,长侧板1侧面两端对称开设有连接槽3,连接槽3贯穿长侧板1顶端和底端设置,连接槽3的深度等于长侧板1宽度的一半,连接槽3的竖直截面尺寸大小等于短侧板2端部面尺寸大小,短侧板2插接入连接槽3内,连接槽3内壁中心开设有穿孔4,穿孔4贯穿长侧板1侧面,短侧板2侧面开设有和穿孔4配合的连接孔5,连接孔5的深度大于短侧板2的宽度的一半,穿孔4和连接孔5内部插接有连接杆6,连接杆6的长度略大于穿孔4的深度和连接孔5的深度之和,长侧板1底端中心设置有第一入地锥7,第一入地锥7等间距设置在长侧板1底端中心,长侧板1侧面中心等间距设置有贯穿插槽8,贯穿插槽8排布的间距和短侧板2侧面主贯穿插槽8边缘的最小水平距离相同,贯穿插槽8贯穿长侧板1顶端和底端设置,贯穿插槽8内部插接有隔板9,隔板9的高度等于长侧板1的高度,隔板9顶端中心等间距开设有矩槽10,矩槽10底端所处水平面略低于隔板9中心所处水平面,短侧板2侧面开设有和矩槽10配合的配合槽11;如图1、图4和图5所示,配合槽11和矩槽10内部插接有补水板12,补水板12的高度等于矩槽10的高度,补水板12顶端中心设置有连接管13,补水板12顶端中心开设有进水道14,进水道14的直径等于连接管13的内直径,进水道14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茶树栽培的灌溉装置,包括两组长侧板(1)和两组短侧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长侧板(1)侧面两端对称开设有连接槽(3),所述短侧板(2)插接入连接槽(3)内,所述连接槽(3)内壁中心开设有穿孔(4),所述穿孔(4)贯穿长侧板(1)侧面,所述短侧板(2)侧面开设有和穿孔(4)配合的连接孔(5),所述穿孔(4)和连接孔(5)内部插接有连接杆(6),所述长侧板(1)底端中心设置有第一入地锥(7),所述长侧板(1)侧面中心等间距设置有贯穿插槽(8),所述贯穿插槽(8)内部插接有隔板(9),所述隔板(9)顶端中心等间距开设有矩槽(10),所述短侧板(2)侧面开设有和矩槽(10)配合的配合槽(11),所述配合槽(11)和矩槽(10)内部插接有补水板(12),所述补水板(12)顶端中心设置有连接管(13),所述补水板(12)顶端中心开设有进水道(14),所述进水道(14)底端开设有流水道(15),所述补水板(12)两相对侧面对称开设有和流水道(15)连通的补水口(16),所述短侧板(2)底端中心设置有第二入地锥(17)。/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茶树栽培的灌溉装置,包括两组长侧板(1)和两组短侧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长侧板(1)侧面两端对称开设有连接槽(3),所述短侧板(2)插接入连接槽(3)内,所述连接槽(3)内壁中心开设有穿孔(4),所述穿孔(4)贯穿长侧板(1)侧面,所述短侧板(2)侧面开设有和穿孔(4)配合的连接孔(5),所述穿孔(4)和连接孔(5)内部插接有连接杆(6),所述长侧板(1)底端中心设置有第一入地锥(7),所述长侧板(1)侧面中心等间距设置有贯穿插槽(8),所述贯穿插槽(8)内部插接有隔板(9),所述隔板(9)顶端中心等间距开设有矩槽(10),所述短侧板(2)侧面开设有和矩槽(10)配合的配合槽(11),所述配合槽(11)和矩槽(10)内部插接有补水板(12),所述补水板(12)顶端中心设置有连接管(13),所述补水板(12)顶端中心开设有进水道(14),所述进水道(14)底端开设有流水道(15),所述补水板(12)两相对侧面对称开设有和流水道(15)连通的补水口(16),所述短侧板(2)底端中心设置有第二入地锥(1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茶树栽培的灌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短侧板(2)的高度等于长侧板(1)的高度,所述连接槽(3)贯穿长侧板(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志亮蔡高凡黄金
申请(专利权)人:荆门市漳河绿玉茶叶专业合作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