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杨专利>正文

一种地质测绘用取样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992556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6 14: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地质测绘用取样装置,涉及地质测绘领域。该地质测绘用取样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下表面对称焊接有两个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底端焊接有第一钻头,所述底座的几何中心处开设有上下贯通的空槽,且通过空槽滑动连接有活动杆,所述活动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有锥形筒,且所述活动杆的内部与锥形筒的内部相连通,所述活动杆和锥形筒的内部套接有钻杆,所述钻杆的底端焊接有挡板,所述挡板的下表面焊接有第二钻头,所述钻杆底端的外表面开设有放置槽。该地质测绘用取样装置,将活动杆拉出地面,因放置槽在拉出地面的过程中始终处于锥形筒中,从而取样深度的土壤不会与其他深度的土壤混杂在一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质测绘用取样装置
本技术涉及地质测绘
,具体为一种地质测绘用取样装置。
技术介绍
地质测绘是为进行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及其成果图件的编制所涉及的全部测绘工作的总称,主要包括地质点测量、地质剖面测量、物化探测量、矿区控制测量、矿区地形测量等。在对地质进行测绘时,有时需要对地质土样进行采集,现有的取样装置在对土样进行采集时通常是将取样杆插入到土中一定的深度,再将取样杆抽出,从而取出目标深度土样,但是在抽出取样杆时,不同深度的土样容易混杂在一起,影响到检测结果,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地质测绘用取样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地质测绘用取样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地质测绘用取样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下表面对称焊接有两个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底端焊接有第一钻头,所述底座的几何中心处开设有上下贯通的空槽,且通过空槽滑动连接有活动杆,所述活动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有锥形筒,且所述活动杆的内部与锥形筒的内部相连通,所述活动杆和锥形筒的内部套接有钻杆,所述钻杆的底端焊接有挡板,且所述挡板与锥形筒的底端相贴合,所述挡板的下表面焊接有第二钻头,所述钻杆底端的外表面开设有放置槽,所述放置槽设置在挡板的上方。优选的,所述支撑杆的外表面焊接有固定环,且所述固定环设置在第一钻头的上方。优选的,所述活动杆的外表面开设有刻度线。优选的,所述活动杆顶端的外表面上焊接有第一手柄。优选的,所述钻杆顶端的外表面上开设有前后贯通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内壁上插接有限位杆。优选的,所述限位杆的端部固定连接有连接绳,所述连接绳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活动杆顶端的外表面上。优选的,所述钻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手柄。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地质测绘用取样装置,其具备的有益效果如下:1、该地质测绘用取样装置,通过设置的支撑杆和第一钻头,从而稳定的将底座固定在地面上,通过设置的活动杆、锥形筒和第二钻头,向下推动活动杆,从而将活动杆钻入到土壤中,直至移动到合适的位置,此时向下推动钻杆,使得第二钻头和挡板向下移动,而活动杆在土壤的阻力的作用下,不会向下移动,从而使得放置槽从锥形筒中露出,此处的土壤进入到了放置槽中,然后再向上拉动钻杆,使得挡板与锥形筒的底端相贴合,此时将活动杆拉出地面,因放置槽在拉出地面的过程中始终处于锥形筒中,从而取样深度的土壤不会与其他深度的土壤混杂在一起,使得土壤的检测更加精确。2、该地质测绘用取样装置,通过设置的刻度线,从而便于控制活动杆的入土深度,且通过设置的固定环,从而使得在向下推动活动杆和钻杆时,不会带动支撑杆和底座向下移动,影响到取土深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钻杆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图1中的A部分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图1中的B部分放大示意图。图中:1、底座;101、支撑杆;102、第一钻头;103、固定环;2、活动杆;201、锥形筒;202、刻度线;203、第一手柄;3、钻杆;301、挡板;302、第二钻头;303、放置槽;304、限位槽;305、连接绳;306、限位杆;307、第二手柄。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地质测绘用取样装置,如图1-4所示,包括底座1,底座1的下表面对称焊接有两个支撑杆101,支撑杆101的底端焊接有第一钻头102,底座1的几何中心处开设有上下贯通的空槽,且通过空槽滑动连接有活动杆2,活动杆2的底端固定连接有锥形筒201,且活动杆2的内部与锥形筒201的内部相连通,活动杆2和锥形筒201的内部套接有钻杆3,钻杆3的底端焊接有挡板301,且挡板301与锥形筒201的底端相贴合,挡板301的下表面焊接有第二钻头302,钻杆3底端的外表面开设有放置槽303,放置槽303设置在挡板301的上方;通过设置的支撑杆101和第一钻头102,从而稳定的将底座1固定在地面上,通过设置的活动杆2、锥形筒201和第二钻头302,向下推动活动杆2,从而将活动杆2钻入到土壤中,直至移动到合适的位置,此时向下推动钻杆3,使得第二钻头302和挡板301向下移动,而活动杆2在土壤的阻力的作用下,不会向下移动,从而使得放置槽303从锥形筒201中露出,此处的土壤进入到了放置槽303中,然后再向上拉动钻杆3,使得挡板301与锥形筒201的底端相贴合,此时将活动杆2拉出地面,因放置槽303在拉出地面的过程中始终处于锥形筒201中,从而取样深度的土壤不会与其他深度的土壤混杂在一起,使得土壤的检测更加精确。支撑杆101的外表面焊接有固定环103,且固定环103设置在第一钻头102的上方,通过设置的固定环103,从而使得在向下推动活动杆2和钻杆3时,不会带动支撑杆101和底座1向下移动,影响到取土深度。活动杆2的外表面开设有刻度线202,通过设置的刻度线202,从而便于控制活动杆2的入土深度,便于控制取出土样的深度。活动杆2顶端的外表面上焊接有第一手柄203,通过设置的第一手柄203,从而便于向下推动活动杆2钻入土中,大大节省了使用的人员的劳动强度。钻杆3顶端的外表面上开设有前后贯通的限位槽304,限位槽304的内壁上插接有限位杆306,限位杆306插入限位槽304中,从而对钻杆3的位置起到了有效的固定作用,避免在活动杆2在向土中移动时,挡板301与锥形筒201的底端出现缝隙,使得土壤进入到锥形筒201中。限位杆306的端部固定连接有连接绳305,连接绳305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活动杆2顶端的外表面上,通过连接绳305避免限位杆306发生掉落的情况。钻杆3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手柄307,通过设置的第二手柄307,从而便于推动钻杆3在土中向下移动。工作原理:首先将第一钻头102钻入到土中,直至固定环103与地面紧密贴合,将限位杆306插入限位槽304中,此时挡板301与锥形筒201的底端紧密贴合,然后向下推动活动杆2,从而将活动杆2钻入到土壤中,观察刻度线202,直至移动到合适的位置,此时将限位杆306从限位槽304中抽出,向下推动钻杆3,使得第二钻头302和挡板301向下移动,而活动杆2在土壤的阻力的作用下,不会向下移动,从而使得放置槽303从锥形筒201中露出,此处的土壤进入到了放置槽303中,然后再向上拉动钻杆3,使得挡板301与锥形筒201的底端相贴合,并重新将限位杆306插入限位槽304中,此时将活动杆2拉出地面,再次将限位杆306从限位槽304中抽出,将放置槽303中的土壤样品取出,从而得到了预定深度的土壤,因放置槽303在拉出地面的过程中始终处于锥形筒201中,从而取样深度的土壤不会与其他深度的土壤混杂在一起,使得土壤的检测更加精确;且通过设置的固定环103,从而使得在向下推动活动杆2和钻杆3时,不会带动支撑杆101和底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质测绘用取样装置,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下表面对称焊接有两个支撑杆(101),所述支撑杆(101)的底端焊接有第一钻头(102),所述底座(1)的几何中心处开设有上下贯通的空槽,且通过空槽滑动连接有活动杆(2),所述活动杆(2)的底端固定连接有锥形筒(201),且所述活动杆(2)的内部与锥形筒(201)的内部相连通,所述活动杆(2)和锥形筒(201)的内部套接有钻杆(3),所述钻杆(3)的底端焊接有挡板(301),且所述挡板(301)与锥形筒(201)的底端相贴合,所述挡板(301)的下表面焊接有第二钻头(302),所述钻杆(3)底端的外表面开设有放置槽(303),所述放置槽(303)设置在挡板(301)的上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质测绘用取样装置,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下表面对称焊接有两个支撑杆(101),所述支撑杆(101)的底端焊接有第一钻头(102),所述底座(1)的几何中心处开设有上下贯通的空槽,且通过空槽滑动连接有活动杆(2),所述活动杆(2)的底端固定连接有锥形筒(201),且所述活动杆(2)的内部与锥形筒(201)的内部相连通,所述活动杆(2)和锥形筒(201)的内部套接有钻杆(3),所述钻杆(3)的底端焊接有挡板(301),且所述挡板(301)与锥形筒(201)的底端相贴合,所述挡板(301)的下表面焊接有第二钻头(302),所述钻杆(3)底端的外表面开设有放置槽(303),所述放置槽(303)设置在挡板(301)的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质测绘用取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101)的外表面焊接有固定环(103),且所述固定环(103)设置在第一钻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杨
申请(专利权)人:李杨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