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漏补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985311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6 14: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地漏补水设备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地漏补水装置,包括地漏罩、翻斗、转轴和输水管,地漏罩罩设在地漏上方,转轴可转动地设置在地漏罩的内部,翻斗偏心安装在转轴上,翻斗上设有储水槽,储水槽的槽口朝上设置,地漏罩上设有连接孔,连接孔位于翻斗的上方,输水管安装在连接孔上,输水管的上端伸至地漏罩外并与水源连接,输水管的下端伸至地漏罩内并将水流至储水槽内,输水管上设有流量控制阀。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能自动换水,能自动换水,能隔绝室内外的空气流通和隔绝上下楼的空气流通,避免污浊空气或爬虫通过存水弯传播,以及传染病毒随着空气通过存水弯传播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漏补水装置
本技术涉及地漏补水设备的
,特别是涉及一种地漏补水装置。
技术介绍
地漏是连接排水管道系统与室内地面的重要接口,生活污水通过地漏流入排水管道,现有的地漏都会设有存水弯,以起到防返味防虫的效果,但当地漏短时间不使用的时候,如:用户外出几天不在家,存水弯内的水由于不流动,导致灰尘不断堆积,容易出现细菌滋生、滋生蚊虫或发臭的现象;而当地漏长时间不使用的时候,如:用户外出长期不在家,存水弯内的水被风干,使室内和室外的空气流通,导致室外的污浊空气或爬虫通过存水弯进入室内,影响室内的空气品质和室内环境卫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地漏补水装置,能自动换水,能隔绝室内外的空气流通和隔绝上下楼的空气流通,避免污浊空气或爬虫通过存水弯传播,以及传染病毒随着空气通过存水弯传播。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地漏补水装置,包括地漏罩、翻斗、转轴和输水管,所述地漏罩罩设在地漏上方,所述转轴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地漏罩的内部,所述翻斗偏心安装在所述转轴上,所述翻斗上设有储水槽,所述储水槽的槽口朝上设置,所述地漏罩上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位于所述翻斗的上方,所述输水管安装在所述连接孔上,所述输水管的上端伸至所述地漏罩外并与水源连接,所述输水管的下端伸至所述地漏罩内并将水流至所述储水槽内,所述输水管上设有流量控制阀。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地漏罩的下部设有多个过水孔,多个所述过水孔沿所述地漏罩的外周间隔均匀排布。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方案,多个所述过水孔均位于所述翻斗的下方。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储水槽包括出水侧壁,所述出水侧壁位于所述翻斗的重心远离的一侧,所述储水槽以转轴为界限分为进水区和出水区,所述出水侧壁位于所述出水区上,所述出水区的容积大于所述进水区的容积。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地漏罩的侧壁的内侧上设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设置在所述翻斗的上方且位于所述出水区的一侧。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输水管的下端连接有滴头,所述滴头的出水口呈倒锥形。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地漏罩的侧壁上对称设有两个转轴孔,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转轴孔转动配合。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地漏罩的侧壁的内侧上对称设有两个凸块,两个所述凸块上均设有转轴槽,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转轴槽转动配合。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翻斗为三棱锥体。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地漏补水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打开流量控制阀,使水流通过输水管不断流至储水槽内,由于翻斗的设置,当储水槽内的水达到翻转液位时,翻斗向重量大一侧自动翻转并将其内的水从翻斗的出水端流至地漏内,使得地漏内水得到更换,当翻斗内的水流完后,翻斗在重力的作用下自动翻转复位至初始位置;由此,将地漏补水装置罩设在地漏上对地漏的存水弯内的水进行定期换水,确保地漏的存水弯内始终充满新鲜的水,避免存水弯内的水积聚一定时间后出现滋生细菌、滋生蚊虫或发臭的现象,防臭效果好,同时隔绝室内空气与室外空气的流通,避免室外的污浊空气或爬虫通过存水弯进入室内,保证室内的空气品质,以及隔绝上下楼空间内空气的流通,避免传染病毒在空气中传播;此外,能通过流量控制阀控制水流的流量,进而控制翻斗翻转间隔的时间。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地漏补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地漏罩;2、翻斗;3、转轴;4、输水管;5、地漏;6、流量控制阀;7、滴头;8、过水孔;9、出水侧壁;10、限位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中采用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地漏补水装置的优选实施例,其包括地漏罩1、翻斗2、转轴3和输水管4,所述地漏罩1罩设在地漏5上方,即地漏罩1的开口朝地面设置,所述转轴3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地漏罩1的内部,所述翻斗2偏心安装在所述转轴3上,所述翻斗2上设有储水槽,所述储水槽的槽口朝上设置,所述地漏罩1上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位于所述翻斗2的上方,所述输水管4安装在所述连接孔上,所述输水管4的上端伸至所述地漏罩1外并与水源连接,所述输水管4的下端伸至所述地漏罩1内并将水流至所述储水槽内,所述输水管4上设有流量控制阀6;其中,所述输水管4的下端连接有滴头7,所述滴头7的出水口呈倒锥形。示例性的,所述地漏罩1的下部设有多个过水孔8,多个所述过水孔8沿所述地漏罩1的外周间隔均匀排布,多个所述过水孔8均位于所述翻斗2的下方,使污水能通过过水孔8进入地漏5内;由此,将地漏补水装置罩设在地漏5上时不会影响日常排水,且过水孔8与地漏5结合形成污水双重过滤结构。示例性的,所述储水槽包括出水侧壁9,所述出水侧壁9位于所述翻斗2的重心远离的一侧,所述储水槽以转轴3为界限分为进水区和出水区,所述出水侧壁9位于所述出水区上,所述出水区的容积大于所述进水区的容积;由此,装满水时,翻斗2的出水区一侧的重量比翻斗2的进水区一侧的重量大,以确保翻斗2装满水后能自动翻转将翻斗2内的水倒掉,未装满水时,翻斗2的进水区一侧的重量比翻斗2的出水区一侧的重量大,以确保翻斗2内的水倒掉后翻斗2能自动翻转复位。示例性的,所述地漏罩1的侧壁的内侧上设有限位块10,所述限位块10设置在所述翻斗2的上方且位于所述出水区的一侧;由此,能防止翻斗2往重心偏向一侧倾斜,同时防止翻斗2自动翻转复位时会在惯性力作用继续翻转。示例性的,为了方便转轴3拆装,所述地漏罩1的侧壁上对称设有两个转轴孔,所述转轴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转轴孔转动配合。示例性的,为了方便转轴3拆装,所述地漏罩1的侧壁的内侧上对称设有两个凸块,两个所述凸块上均设有转轴槽,所述转轴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转轴槽转动配合。示例性的,所述翻斗为三棱锥体,储水槽相应地为三棱锥体,具体的,储水槽截面中包括斜边、第一边和第二边,第一边的长度大于第二边的长度,则斜边位于上方,第一边位于出水区,第二边位于进水区。本技术的工作过程为:打开流量控制阀6,使水流通过输水管4不断流至储水槽内,当储水槽内的水达到翻转液位时,由于翻斗2的出水区一侧的重量比翻斗2的进水区一侧的重量大,翻斗2向出水区一侧自动翻转并将其内的水从出水侧壁9流出并流至地漏5内,使得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漏补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地漏罩、翻斗、转轴和输水管,所述地漏罩罩设在地漏上方,所述转轴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地漏罩的内部,所述翻斗偏心安装在所述转轴上,所述翻斗上设有储水槽,所述储水槽的槽口朝上设置,所述地漏罩上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位于所述翻斗的上方,所述输水管安装在所述连接孔上,所述输水管的上端伸至所述地漏罩外并与水源连接,所述输水管的下端伸至所述地漏罩内并将水流至所述储水槽内,所述输水管上设有流量控制阀。/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漏补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地漏罩、翻斗、转轴和输水管,所述地漏罩罩设在地漏上方,所述转轴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地漏罩的内部,所述翻斗偏心安装在所述转轴上,所述翻斗上设有储水槽,所述储水槽的槽口朝上设置,所述地漏罩上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位于所述翻斗的上方,所述输水管安装在所述连接孔上,所述输水管的上端伸至所述地漏罩外并与水源连接,所述输水管的下端伸至所述地漏罩内并将水流至所述储水槽内,所述输水管上设有流量控制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漏补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漏罩的下部设有多个过水孔,多个所述过水孔沿所述地漏罩的外周间隔均匀排布。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漏补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过水孔均位于所述翻斗的下方。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漏补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槽包括出水侧壁,所述出水侧壁位于所述翻斗的重心远离的一侧,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珏然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合信方园工业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