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路基路面加强过渡结构,涉及公路建设技术领域,解决了一个是,现有的路基路面在层与层之间结合不够紧密,容易造成路面的受力不均匀,使路面加速损坏,增加了成本浪费了资源;再者是,现有的路基与路面之间没有很好地过渡结构,连接不够牢固的问题。一种路基路面加强过渡结构,包括底基层;底基层包括垫层,底基层底端铺设有一层垫层,且垫层内设有呈均匀阵列分布的隔板;底基层上铺设有一层基层,且底基层与基层左右两侧各设有一处挡坡。通过在垫层中添加隔板,且隔板头端镶嵌在底基层底端的凹槽A中,并且隔板左右两端镶嵌在挡坡上,从而实现对垫层的加固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路基路面加强过渡结构
本技术属于公路建设
,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路基路面加强过渡结构。
技术介绍
路面不但要承受车轮荷载的作用,而且要受到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由于行车荷载和大气因素对路面的影响作用,一般随深度而逐渐减弱,因而路面通常是多层结构,将品质好的材料铺设在应力较大的上层,品质较差的材料铺设在应力较小的下层,从而形成了路基之上采用不同规格和要求的材料,分别铺设垫层、基层和面层的路面结构形式。基于上述,现有的路基路面还存在以下缺陷:一个是,现有的路基路面在层与层之间结合不够紧密,容易造成路面的受力不均匀,使路面加速损坏,增加了成本浪费了资源;再者是,现有的路基与路面之间没有很好地过渡结构,连接不够牢固。于是,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结构及缺失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路基路面加强过渡结构,以期达到更具有更加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路基路面加强过渡结构,以解决现有一个是,现有的路基路面在层与层之间结合不够紧密,容易造成路面的受力不均匀,使路面加速损坏,增加了成本浪费了资源;再者是,现有的路基与路面之间没有很好地过渡结构,连接不够牢固的问题。本技术一种路基路面加强过渡结构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一种路基路面加强过渡结构,包括底基层;所述底基层包括垫层,所述底基层底端铺设有一层垫层,且垫层内设有呈均匀阵列分布的隔板;所述底基层上铺设有一层基层,且底基层与基层左右两侧各设有一处挡坡。进一步的,所述底基层还包括凹槽A,所述底基层底端开设有呈阵列分布的凹槽A,且隔板顶端镶嵌在凹槽A中;所述挡坡包括凹槽E,所述底基层与基层左右两侧各设有一处挡坡,且挡坡上开设有呈均匀阵列分布的凹槽E,并且隔板左右两端镶嵌在凹槽E内。进一步的,所述底基层还包括凹槽B,所述底基层左右两侧分别开设有呈均匀阵列分布的凹槽B;所述挡坡还包括凸块B,所述挡坡上设有呈均匀阵列分布的凸块B,且凸块B镶嵌在凹槽B内。进一步的,所述底基层还包括凸块A,所述底基层顶端设有呈均匀阵列分布的凸块A,所述基层还包括凹槽C,所述基层底端开设有呈井字形结构的凹槽C,且基层底端铺设在底基层上。进一步的,所述基层还包括路面、凹槽D和加固网,所述基层顶端和路面底端分别开设有呈井字形结构的凹槽D,且凹槽D内镶嵌有加固网,并且路面底端铺设在基层顶端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改进了底基层与基层之间的连接方式,通过改进可使底基层与基层之间连接更加牢固,具体如下:在底基层顶端设有呈均匀阵列分布的凸块A,且基层底端开设有呈井字形结构的凹槽C,并且基层底端铺设在底基层上,从而增加了底基层与基层的接触面积,使底基层与基层之间连接更加牢固,基层顶端和路面底端分别开设有呈井字形结构的凹槽D,且凹槽D内镶嵌有加固网,并且路面底端铺设在基层顶端上,从而实现对路面的加强作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轴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挡坡的拆解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底基层的拆解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基层的拆解结构示意图。图中,部件名称与附图编号的对应关系为:1、底基层;101、垫层;102、凹槽A;103、隔板;104、凹槽B;105、凸块A;2、基层;201、路面;202、凹槽C;203、凹槽D;204、加固网;3、挡坡;301、凸块B;302、凹槽E。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能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实施例:如附图1至附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路基路面加强过渡结构,包括底基层1;底基层1包括垫层101,底基层1底端铺设有一层垫层101,且垫层101内设有呈均匀阵列分布的隔板103;底基层1上铺设有一层基层2,且底基层1与基层2左右两侧各设有一处挡坡3。参考如图2,底基层1还包括凹槽A102,底基层1底端开设有呈阵列分布的凹槽A102,且隔板103顶端镶嵌在凹槽A102中;挡坡3包括凹槽E302,底基层1与基层2左右两侧各设有一处挡坡3,且挡坡3上开设有呈均匀阵列分布的凹槽E302,并且隔板103左右两端镶嵌在凹槽E302内,从而实现对垫层101的加固作用。参考如图2,底基层1还包括凹槽B104,底基层1左右两侧分别开设有呈均匀阵列分布的凹槽B104;挡坡3还包括凸块B301,挡坡3上设有呈均匀阵列分布的凸块B301,且凸块B301镶嵌在凹槽B104内,从而实现通过挡坡3对底基层1与基层2进行加固的作用。参考如图3,底基层1还包括凸块A105,底基层1顶端设有呈均匀阵列分布的凸块A105,基层2还包括凹槽C202,基层2底端开设有呈井字形结构的凹槽C202,且基层2底端铺设在底基层1上,从而实现增加底基层1与基层2接触面积的作用。参考如图1和图4,基层2还包括路面201、凹槽D203和加固网204,基层2顶端和路面201底端分别开设有呈井字形结构的凹槽D203,且凹槽D203内镶嵌有加固网204,并且路面201底端铺设在基层2顶端上,从而实现对路面201的加强作用。本实施例的具体使用方式与作用:通过在垫层101中添加隔板103,且隔板103头端镶嵌在底基层1底端的凹槽A102中,并且隔板103左右两端镶嵌在挡坡3上,从而实现对垫层101的加固作用,在底基层1顶端设有呈均匀阵列分布的凸块A105,且基层2底端开设有呈井字形结构的凹槽C202,并且基层2底端铺设在底基层1上,从而增加了底基层1与基层2的接触面积,使底基层1与基层2之间连接更加牢固,基层2顶端和路面201底端分别开设有呈井字形结构的凹槽D203,且凹槽D203内镶嵌有加固网204,并且路面201底端铺设在基层2顶端上,从而实现对路面201的加强作用。本技术的实施例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技术限于所公开的形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路基路面加强过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基层(1);所述底基层(1)包括垫层(101),所述底基层(1)底端铺设有一层垫层(101),且垫层(101)内设有呈均匀阵列分布的隔板(103);所述底基层(1)上铺设有一层基层(2),且底基层(1)与基层(2)左右两侧各设有一处挡坡(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路基路面加强过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基层(1);所述底基层(1)包括垫层(101),所述底基层(1)底端铺设有一层垫层(101),且垫层(101)内设有呈均匀阵列分布的隔板(103);所述底基层(1)上铺设有一层基层(2),且底基层(1)与基层(2)左右两侧各设有一处挡坡(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路基路面加强过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基层(1)还包括凹槽A(102),所述底基层(1)底端开设有呈阵列分布的凹槽A(102),且隔板(103)顶端镶嵌在凹槽A(102)中;所述挡坡(3)包括凹槽E(302),所述底基层(1)与基层(2)左右两侧各设有一处挡坡(3),且挡坡(3)上开设有呈均匀阵列分布的凹槽E(302),并且隔板(103)左右两端镶嵌在凹槽E(302)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路基路面加强过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基层(1)还包括凹槽B(10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昊,
申请(专利权)人:苏昊,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内蒙古;1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