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信号的发送方法、信号的接收方法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982615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6 14:1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实现测量参考符号传输的方法及装置,包括在有测量参考符号需要发送的传输单元内,确定测量参考符号和数据符号的复用图样类别;按照确定出的复用图样类别收发测量参考符号和数据符号。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根据确定出的测量参考符号和数据符号的复用图样类别,收发测量参考符号和数据符号,解决了测量波束和数据波束对有限的射频链路射频波束方向需求的冲突问题。特别地,当确定出的测量参考符号和数据符号的复用图样类别显示为时分复用时,有效避免了测量波束和数据波束对有限射频链路射频波束方向需求的冲突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信号的发送方法、信号的接收方法和装置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6年1月15日,申请号为201610027927.3,专利技术名称为“一种实现测量参考符号传输的方法及装置”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专利技术涉及移动通信技术,尤指一种基于高频混合波束通信方式,实现一种信号的发送方法、信号的接收方法和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数据业务需求量不断增加,可用的低频载波也已经非常稀缺,由此,基于还未充分利用的高频(30~300GHz)载波通信成为解决未来高速数据通信的重要通信手段之一。高频载波通信的可用带宽很大,可以提供有效的高速数据通信。但是,高频载波通信面临的一个很大的技术挑战就是:相对低频信号,高频信号在空间的衰落非常大,虽然会导致高频信号在室外的通信出现了空间的衰落损耗问题,但是由于其波长的减小,通常可以使用更多的天线,从而可以基于波束进行通信以补偿在空间的衰落损耗。但是,当天线数增多时,由于此时需要每个天线都有一套射频链路,基于数字波束成型也带来了增加成本和功率损耗的问题。因此,目前的研究中比较倾向于混合波束赋形,即射频波束和数字波束共同形成最终的波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实现测量参考符号传输的方法及装置,能够降低测量波束和数据波束收发的冲突问题。为了达到本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实现测量参考符号传输的方法,包括:发送端在有测量参考符号需要发送的传输单元内,确定测量参考符号和数据符号的复用图样类别;发送端按照确定出的复用图样类别发送测量参考符号和数据符号。可选地,所述有测量参考符号需要发送的传输单元为:高层通知的周期波束测量参考符号所在的传输单元;或者,动态信令通知的非周期波束测量参考符号所在的传输单元。可选地,所述确定测量参考符号和数据符号的复用图样类别包括:所述发送端和接收端预先约定一种复用图样类别;或者,所述发送端根据传输单元的相关时域参数隐形通知的一组复用图样类别;或者,所述发送端根据当前需要发送的数据波束和测量波束对应的射频波束方向是否冲突的结果确定的一种复用图样类别,并通过信令通知给接收端。可选地,所述测量参考符号和数据符号的复用图样类别包括:第一类复用方式:所有测量参考符号和数据符号时分复用;和/或,第二类复用方式:所有测量参考符号和数据符号频分复用;和/或,第三类复用方式:所有测量参考符号和数据符号频分复用;且所有解调参考信号端口在有测量参考符号的所有正交频分复用OFDM上占有资源元素RE,且有测量参考符号的不同OFDM之间,或者在有测量参考符号的OFDM和没有测量参考符号OFDM之间,不同解调参考信号端口如果码分复用仅能在频域,不能在时域码分复用;和/或,第四类复用方式:所有测量参考符号和数据符号频分复用;测量参考符号采用第一信令指示发送功率为0的测量参考符号端口或者测量参考符号端口对应的发送功率为0的OFDM符号索引;和/或,第五类复用方式:所有测量参考符号和数据符号频分复用;采用第二信令指示数据符号发送功率为0的OFDM符号索引;和/或,第六类复用方式:部分测量参考符号和数据符号时分复用,部分测量参考符号和数据符号频分复用;且解调参考信号只在频分复用的OFDM上或者没有测量参考信号的OFDM上。可选地,所述复用图样类别为第一类复用方式至第六类复用方式中的任意一类时,一个测量参考端口对应的测量参考信号仅在一个频分复用的OFDM符号上发送,或者仅在一个时分复用的测量参考符号上发送。可选地,当所述复用方式为频分复用时,所述频分复用为:在有测量参考符号的OFDM上,测量参考符号和数据符号频分复用;所述传输单元内存在没有测量参考符号仅有数据符号的OFDM符号。可选地,所述测量参考符号和数据符号的复用图样类别为第一类复用方式和/或第六类复用方式;所述传输单元图样满足如下特征:所述时分复用的OFDM内的一个或者多个时分复用的测量参考符号之间没有数据符号;以及,一个或者多个所述时分复用的测量参考符号的时长之和等于一个数据符号的时长,或一个或者多个所述时分复用的测量参考符号的时长和一个短数据符号的时长之和等于一个长数据符号的时长;其中,对于一个所述传输单元,其时域等于资源调度最小单元对应的时域长度,其频域对应所有系统带宽。可选地,所述传输单元图样还满足:在所述传输单元内的短数据符号上,采用频分复用的方式承载波束测量参考符号。可选地,当所述测量参考符号和数据符号的复用图样类别为第六类复用方式时,所有有波束参考符号的不同所述传输单元中,时分复用OFDM和频分复用OFDM的数目固定或不同;一个时分复用OFDM内的测量参考符号数目和短数据符号的时长固定或不同。可选地,当所述时分复用OFDM和频分复用OFDM的数目不同,或一个时分复用OFDM内的测量参考符号数目和短数据符号的时长不同时,通过第三指示信息进行通知。可选地,所述第三指示信息通过如下方式中的一种或者多种进行通知:通过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CI命令通知,和/或通过高层信令通知,和/或通过通知测量参考符号的波束ID和数据符号的波束ID,隐形通知所述时分复用OFDM和所述频分复用OFDM的数目,以及一个时分复用OFDM内的测量参考符号数目和短数据符号的时长。可选地,当所述第三指示信息通过通知测量参考符号的波束ID和数据符号的波束ID进行通知时,包括:如果频分复用的OFDM上,至少存在一个测量参考符号的波束ID和该OFDM上数据符号的波束ID不属于任意一个相同的波束ID集时,所述接收端确定该OFDM上所有测量参考符号和数据符号采用的是时分复用,且时分复用的OFDM内的测量参考符号个数为该OFDM上的对应的测量参考符号个数,进而得到短数据符号的时长;在所述测量参考符号所在的OFDM上,当测量参考符号的波束ID和该OFDM上数据符号的波束ID属于一个相同的波束ID集时,测量参考符号和数据符号频分复用。可选地,所述波束ID集通过信令通知,或者是发送端和接收端预先约定的;不同波束ID集之间没有交集;所述测量参考符号的波束ID包含该测量参考符号上承载的所有波束测量参考端口的波束ID。可选地,通过如下方式中的一种或者多种通知所述数据符号的波束ID:发送解调下行控制信令对应的解调参考信号端口的波束ID,下行控制信令对应的所有解调参考端口波束ID都是数据符号的波束ID;和/或,发送解调下行数据信道对应的解调参考信号端口的波束ID,下行数据信道对应的所有解调参考端口波束ID都是数据符号的波束ID。可选地,当所述确定出的复用图样类别中包含测量参考符号和数据符号时分复用时,所述发送测量参考符号和数据符号包括:所述测量参考符号和所述数据符号时域不重叠;一个测量参考符号的时长小于或等于一个数据符号的时长,测量参考符号的子载波间隔大于或等于数据符号的子载波间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信号的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n发送端发送所述N个信号中的至少一个信号;/n其中,所述N个信号的波束关系和N个信号的复用方式之间有关联,其中N为大于或者等于2的正整数。/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信号的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端发送所述N个信号中的至少一个信号;
其中,所述N个信号的波束关系和N个信号的复用方式之间有关联,其中N为大于或者等于2的正整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个信号的波束关系和N个信号的复用方式之间有关联包括如下至少之一:
根据所述N个信号的波束关系确定N个信号的复用方式;
所述N个信号在相同的时域符号的情况下,所述N个信号的波束相同或所述N个信号的波束属于相同的波束集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N个信号的波束关系确定N个信号的复用方式,包括如下至少之一:
所述N个信号的波束相同或属于相同的波束集合时,所述N个信号可以频分复用;
所述N个信号的波束不同或属于不同的波束集合时,所述N个信号不能频分复用;
所述N个信号的波束不同或属于不同的波束集合时,所述N个信号时分复用;
所述N个信号的波束不同或属于不同的波束集合时,所述N个信号中的其中一个或者多个信号不传输。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个信号满足如下特征至少之一:
所述N个信号关联相同的天线组;
所述信号包括如下至少之一:测量参考信号,数据信道信号,控制信道信号,参考信号,同步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N个信号中测量参考信号所在的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之间存在预定时间的时间间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个信号的波束关系和N个信号的复用方式之间有关联,包括所述N个信号的波束有冲突的情况下,发送所述N个信号中的部分信号,其中,所述N个信号分别对应的时域符号之间存在交集。


7.一种信号的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端接收N个信号中的至少一个信号;
其中,所述N个信号的波束关系和N个信号的复用方式之间有关联,其中N为大于或者等于2的正整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淑娟毕峰刘文豪苗婷
申请(专利权)人: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