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梯维修底坑支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980388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6 14: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梯维修底坑支撑装置,包括框架结构以及安装在框架结构顶部的缓冲组件,所述框架结构的顶部为契合电梯底边的四边形形状,所述缓冲组件设有两个,并且两个缓冲组件分别固定在框架结构相对的两个顶边上;所述缓冲组件包括支撑槽,所述支撑槽内通过缓冲架安装有气囊,所述气囊的顶部通过载板与电梯的底部接触;所述框架结构通过若干液压缸支撑在电梯井的坑底。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将将电梯轿厢支撑在坑底,防止电梯轿厢坠落,保证了维修环境的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梯维修底坑支撑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梯维修技术,特别涉及一种电梯维修底坑支撑装置。
技术介绍
电梯底坑位于轿厢服务的最低层站以下的井道部分。其内设有缓冲器及电梯停止开关和井道灯开关、电源插座及照明,可按需要设底坑门。底坑应有足够的空间,坑底与轿厢最低部分之间的净空距离不小于0.5m。坑底与导靴或滚轮、安全钳楔块、护脚板或垂直滑动部件的净空距离不得小于0.1m。其底部应光滑平整,不能积水,其结构应能承受轿厢或对重与缓冲器碰撞时反力的抗压强度。在对电梯底坑内部进行维修的时候,由于电梯轿厢的影响,将会影响维修人员进入底坑内进行维修,在进行维修的时候,仅仅依靠电梯轿厢上的钢丝绳对轿厢进行拉动将会比较危险。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维修底坑支撑装置,该装置能够将将电梯轿厢支撑在坑底,防止电梯轿厢坠落,保证了维修环境的安全。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电梯维修底坑支撑装置,包括框架结构以及安装在框架结构顶部的缓冲组件,所述框架结构的顶部为契合电梯底边的四边形形状,所述缓冲组件设有两个,并且两个缓冲组件分别固定在框架结构相对的两个顶边上;所述缓冲组件包括支撑槽,所述支撑槽内通过缓冲架安装有气囊,所述气囊的顶部通过载板与电梯的底部接触;所述框架结构通过若干液压缸支撑在电梯井的坑底。可选的,所述支撑槽焊接固定在所述框架结构的顶部,并且所述支撑槽的宽度与所述框架结构的顶边宽度一致。可选的,所述缓冲架包括用于支撑所述气囊的托板,所述托板的底部通过升降单元与支撑槽的槽底连接;所述升降单元为剪式升降单元,所述升降单元的底部与所述支撑槽的槽底滑动连接,所述升降单元的顶部与所述托板的底部滑动连接。可选的,所述升降单元的底部通过两个第一滑块与支撑槽的槽底滑动连接,所述升降单元的顶部通过两个第二滑块与托板的底部滑动连接;其中,所述支撑槽的槽底设有与第一滑块配合的第一滑槽,所述托板的底部设有与第二滑块配合的第二滑槽。可选的,两个所述第一滑块之间连接有第一弹簧。可选的,两个所述第二滑块之间连接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一弹簧与第二弹簧规格相同。可选的,所述托板的两端底部分别固定有第一导向杆,所述第一导向杆的两侧分别固定安装有第一导向套和第二导向套,所述支撑槽的槽底在相应位置固定安装有分别与第一导向套、第二导向套配合的第二导向杆、第三导向杆,所述第二导向杆和第三导向杆的杆身分别套有第三弹簧、第四弹簧。可选的,所述第一导向套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导向套的高度。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在使用时,通过框架结构以及液压缸的配合使用,能够对电梯轿厢进行有效的支撑,防止电梯轿厢坠落,同时,通过气囊及载板对电梯轿厢进行承载,一方面可过滤掉电梯轿厢在维修时产生的抖动,防止框架结构产生抖动而发生事故,另一方面,如果电梯轿厢在维修时发生坠落,气囊可有效的减缓电梯轿厢的坠落速度,保证维护人员的人身安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俯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缓冲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技术,而非对该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技术相关的部分。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如图1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梯维修底坑支撑装置,其包括框架结构1以及安装在框架结构1顶部的缓冲组件,框架结构1的顶部为契合电梯底边的四边形形状,框架结构1通过若干液压缸6支撑在电梯井的坑底,这样,框架结构1的中间位置就构成维修人员的操作空间,在维修时,维修人员从框架结构1的底部走进框架结构1的中部空间,然后对电梯轿厢进行维修。在本技术中,缓冲组件设有两个,两个缓冲组件分别固定在框架结构1相对的两个顶边上,通过对称分布的两个缓冲组件,能够对安全事故进行防护,保证维修施工的安全性。在本技术中,如图1和2所示,缓冲组件包括支撑槽2,支撑槽2内通过缓冲架3安装有气囊4,气囊4的顶部通过载板5与电梯的底部接触。具体的,支撑槽2焊接固定在框架结构1的顶部,并且支撑槽2的宽度与框架结构1的顶边宽度一致。在本技术中,如图3所示,缓冲架3包括用于支撑气囊4的托板301,托板301的底部通过升降单元302与支撑槽2的槽底连接;其中,升降单元302为剪式升降单元,升降单元302的底部与支撑槽2的槽底滑动连接,升降单元302的顶部与托板301的底部滑动连接。为了提高升降单元302的滑动的直线性,如图3所示,可使升降单元302的底部通过两个第一滑块303与支撑槽2的槽底滑动连接,升降单元302的顶部通过两个第二滑块304与托板301的底部滑动连接。相应的,支撑槽2的槽底设有与第一滑块303配合的第一滑槽(图中未示出),托板301的底部设有与第二滑块304配合的第二滑槽(图中未示出)。另外,在两个第一滑块303之间连接有第一弹簧305,在两个第二滑块304之间连接有第二弹簧306,同时,第一弹簧305与第二弹簧306规格相同。当电梯轿厢具有向下坠落的趋势时,电梯轿厢向下对气囊4施压,气囊4再对缓冲架3施压,而缓冲架3中的升降单元302则在第一弹簧305以及第二弹簧306的作用下,阻止气囊4向下运动,从而能够进一步减缓电梯轿厢的坠落速度,保证维修人员的人身安全。在本技术中,如图3所示,在托板301的两端底部分别固定有第一导向杆307,导向杆307的两侧分别固定安装有第一导向套308和第二导向套309,支撑槽2的槽底在相应位置固定安装有分别与第一导向套308、第二导向套309配合的第二导向杆310、第三导向杆311,第二导向杆310和第三导向杆311的杆身分别套有第三弹簧312、第四弹簧313,第一导向套308的高度高于第二导向套309的高度。通过第一导向杆307、第二导向杆310、第三导向杆311、第一导向套308、第二导向套309,保证了升降单元302在受力时,其移动的直线度,防止升降单元302产生抖动或摆动。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技术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技术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除说明书所述的技术特征外,其余技术特征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已知技术,为突出本技术的创新特点,其余技术特征在此不再赘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梯维修底坑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结构(1)以及安装在框架结构(1)顶部的缓冲组件,所述框架结构(1)的顶部为契合电梯底边的四边形形状,所述缓冲组件设有两个,并且两个缓冲组件分别固定在框架结构(1)相对的两个顶边上;/n所述缓冲组件包括支撑槽(2),所述支撑槽(2)内通过缓冲架(3)安装有气囊(4),所述气囊(4)的顶部通过载板(5)与电梯的底部接触;所述框架结构(1)通过若干液压缸(6)支撑在电梯井的坑底。/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梯维修底坑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结构(1)以及安装在框架结构(1)顶部的缓冲组件,所述框架结构(1)的顶部为契合电梯底边的四边形形状,所述缓冲组件设有两个,并且两个缓冲组件分别固定在框架结构(1)相对的两个顶边上;
所述缓冲组件包括支撑槽(2),所述支撑槽(2)内通过缓冲架(3)安装有气囊(4),所述气囊(4)的顶部通过载板(5)与电梯的底部接触;所述框架结构(1)通过若干液压缸(6)支撑在电梯井的坑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梯维修底坑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槽(2)焊接固定在所述框架结构(1)的顶部,并且所述支撑槽(2)的宽度与所述框架结构(1)的顶边宽度一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梯维修底坑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架(3)包括用于支撑所述气囊(4)的托板(301),所述托板(301)的底部通过升降单元(302)与支撑槽(2)的槽底连接;
所述升降单元(302)为剪式升降单元,所述升降单元(302)的底部与所述支撑槽(2)的槽底滑动连接,所述升降单元(302)的顶部与所述托板(301)的底部滑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电梯维修底坑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单元(302)的底部通过两个第一滑块(303)与支撑槽(2)的槽底滑动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少峰周建荣马彬彬严晔枫何小龙王楠鹏邹智霞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壹加壹电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