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悬挂式空轨列车稳定加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75289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6 14: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悬挂式空轨列车稳定加固结构,基于现有空铁列车结构中的空轨(2)与列车(1)进行设计,引入沿列车(1)行驶方向所在直线、彼此等间距设置于列车(1)顶面上的各组稳定加固装置,通过多处结构的同步作用,在紧急状况下,共同实现列车(1)与空轨(2)之间的加固,并针对各组稳定加固装置,具体设计由转动电机(5)联动控制的两组侧加固装置,基于固定卡位环(7)与内置内螺纹的套环(8)结构,应用以螺杆(6)所搭建的丝杠工作结构,实现所设计第一支撑杆(10)与第二支撑杆(11)之间的联动工作,进而获得两组侧加固装置中压板(12)针对空轨(2)两侧的夹持或分离,即在紧急状况下,能够有效提高列车(1)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悬挂式空轨列车稳定加固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悬挂式空轨列车稳定加固结构,属于空铁列车

技术介绍
空铁列车是悬挂在空中轨道上运行的一种轨道车辆,作为一种轻型、中速、中运量的新型公共交通方式,是一体化、多模式、立体公交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与地铁和有轨电车不同的是,空铁的轨道通过立柱支撑在空中,使得列车可以在空中轨道上行驶,这种新式的轨道交通系统可以缓解交通运输压力,既可以将以往的地面运输的一部分转移到空中进行,并且无需拓展现有城市道路即可完成空铁系统的搭建。空铁系统中列车需要空中轨道上行驶,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即列车在发生紧急事故时,由于列车在空中,使得列车内的驾乘人员无法及时从列车中逃离,现有技术专利等方面文件对此,提出了在车厢上安装应急逃生装置,由于逃生装置多为外置结构或者应用时向外伸展,因此在实际使用时恐会带来车厢向两侧的晃动现象,因此若能在紧急状况下,保证列车车厢的稳定性,将大大提高空铁列车实际应用中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悬挂式空轨列车稳定加固结构,在空铁列车发生紧急情况下,能够针对列车与空轨之间实现有效加固,提高列车的稳定性。本技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设计了一种悬挂式空轨列车稳定加固结构,用于实现紧急情况下列车与空轨之间的固定,其中,空轨的截面结构为矩形框,空轨截面矩形框的底边的中间位置设置开口,列车行走轮组上两端的行走轮彼此通过连接座连接,并行走于空轨内部位于底面开口两侧的面上,位于空轨下方的列车的顶面通过悬挂件固定对接连接座,列车随列车行走轮组在空轨中的移动而移动;所述稳定加固结构包括控制模块和至少一组稳定加固装置;各组稳定加固装置的结构彼此相同,各组稳定加固装置分别均包括转动电机和两组结构彼此相同的侧加固装置,两组侧加固装置分别均包括螺杆、固定卡位环、套环、限位座、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压板;各组稳定加固装置沿列车行驶方向所在直线、彼此等间距设置于列车的顶面上,各组稳定加固装置的结构中:转动电机上的转动杆贯穿电机机身的两侧,转动电机的电机机身固定设置于列车顶面相应位置、对应列车顶面两侧的中心位置,转动电机上转动杆所在直线呈水平姿态,并且与列车行驶方向所在直线相垂直;相应各组侧加固装置中螺杆上的其中一端分别固定连接转动电机上转动杆的两端,且两根螺杆分别所在直线均与转动电机上转动杆所在直线相共线,以及两根螺杆表面上的螺纹彼此相反,两根螺杆随转动电机上转动杆的转动而转动;各组侧加固装置中的限位座分别固定设置于列车顶面、相应螺杆另一端的位置,且限位座上面向相应螺杆另一端的侧面设置凹槽,相应螺杆的另一端位于限位座上的该凹槽中,通过限位座对相应螺杆另一端的位置进行限位;各组侧加固装置中固定卡位环的内径大于螺杆的外径,各固定卡位环分别套设于相应螺杆外周,并固定设置于列车的顶面,以及各固定卡位环的设置位置位于空轨相应侧面的正下方,各固定卡位环的内壁与所套设螺杆的表面不接触;各组侧加固装置中套环的内径与螺杆的外径相适应,且各套环的内壁上分别设置与相应螺杆上螺纹相对应的内螺纹,各套环分别通过其内螺纹与相应螺杆上螺纹的咬合、活动套设于相应螺杆的外周上,并且各套环分别位于相应螺杆上、固定卡位环与限位座之间的位置;各组侧加固装置中第一支撑杆上的其中一端分别活动对接相应固定卡位环的外表面,各组侧加固装置中第二支撑杆上的其中一端分别活动对接相应套环的外表面,各组侧加固装置中第一支撑杆上的另一端分别与相应第二支撑杆山的另一端活动链接,并且各组侧加固装置中第一支撑杆与相应第二支撑杆、相应螺杆三者共面,且该共面呈竖直姿态;两组侧加固装置中套环随转动电机对所连两根螺杆的驱动转动、沿所设螺杆实现彼此相向同步移动或彼此反向同步移动;各组侧加固装置中压板的其中一面活动对接相应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的彼此对接位置,且各压板的另一面面向空轨侧面方向;伴随两组侧加固装置中套环沿所设螺杆实现彼此相向同步移动或彼此反向同步移动,两组侧加固装置中的压板分别在相应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的组合支撑下,实现对空轨两侧的夹持或分离;各组稳定加固装置中的转动电机分别与控制模块相连接,各组稳定加固装置中的转动电机在控制模块的控制下同步工作。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稳定加固结构还包括与控制模块相通信连接的紧急控制按钮,紧急控制按钮设置于列车驾驶室中。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控制模块为微处理器。本技术所述一种悬挂式空轨列车稳定加固结构,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本技术所设计悬挂式空轨列车稳定加固结构,基于现有空铁列车结构中的空轨与列车进行设计,引入沿列车行驶方向所在直线、彼此等间距设置于列车顶面上的各组稳定加固装置,通过多处结构的同步作用,在紧急状况下,共同实现列车与空轨之间的加固,并针对各组稳定加固装置,具体设计由转动电机联动控制的两组侧加固装置,基于固定卡位环与内置内螺纹的套环结构,应用以螺杆所搭建的丝杠工作结构,实现所设计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之间的联动工作,进而获得两组侧加固装置中压板针对空轨两侧的夹持或分离,即在紧急状况下,能够有效提高列车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所设计悬挂式空轨列车稳定加固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所设计悬挂式空轨列车稳定加固结构的应用示意图。其中,1.列车,2.空轨,3.列车行走轮组,3-1.行走轮,3-2.连接座,4.悬挂件,5.转动电机,6.螺杆,7.固定卡位环,8.套环,9.限位座,10.第一支撑杆,11.第二支撑杆,12.压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本技术所设计一种悬挂式空轨列车稳定加固结构,用于实现紧急情况下列车1与空轨2之间的固定,其中,如图1所示,空轨2的截面结构为矩形框,空轨2截面矩形框的底边的中间位置设置开口,列车行走轮组3上两端的行走轮3-1彼此通过连接座3-2连接,并行走于空轨2内部位于底面开口两侧的面上,位于空轨2下方的列车1的顶面通过悬挂件4固定对接连接座3-2,列车1随列车行走轮组3在空轨2中的移动而移动。所述稳定加固结构包括控制模块和至少一组稳定加固装置;各组稳定加固装置的结构彼此相同,如图1所示,各组稳定加固装置分别均包括转动电机5和两组结构彼此相同的侧加固装置,两组侧加固装置分别均包括螺杆6、固定卡位环7、套环8、限位座9、第一支撑杆10、第二支撑杆11、压板12。各组稳定加固装置沿列车1行驶方向所在直线、彼此等间距设置于列车1的顶面上,如图1所示,各组稳定加固装置的结构中:转动电机5上的转动杆贯穿电机机身的两侧,转动电机5的电机机身固定设置于列车1顶面相应位置、对应列车1顶面两侧的中心位置,转动电机5上转动杆所在直线呈水平姿态,并且与列车1行驶方向所在直线相垂直;相应各组侧加固装置中螺杆6上的其中一端分别固定连接转动电机5上转动杆的两端,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悬挂式空轨列车稳定加固结构,用于实现紧急情况下列车(1)与空轨(2)之间的固定,其中,空轨(2)的截面结构为矩形框,空轨(2)截面矩形框的底边的中间位置设置开口,列车行走轮组(3)上两端的行走轮(3-1)彼此通过连接座(3-2)连接,并行走于空轨(2)内部位于底面开口两侧的面上,位于空轨(2)下方的列车(1)的顶面通过悬挂件(4)固定对接连接座(3-2),列车(1)随列车行走轮组(3)在空轨(2)中的移动而移动;/n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加固结构包括控制模块和至少一组稳定加固装置;各组稳定加固装置的结构彼此相同,各组稳定加固装置分别均包括转动电机(5)和两组结构彼此相同的侧加固装置,两组侧加固装置分别均包括螺杆(6)、固定卡位环(7)、套环(8)、限位座(9)、第一支撑杆(10)、第二支撑杆(11)、压板(12);/n各组稳定加固装置沿列车(1)行驶方向所在直线、彼此等间距设置于列车(1)的顶面上,各组稳定加固装置的结构中:转动电机(5)上的转动杆贯穿电机机身的两侧,转动电机(5)的电机机身固定设置于列车(1)顶面相应位置、对应列车(1)顶面两侧的中心位置,转动电机(5)上转动杆所在直线呈水平姿态,并且与列车(1)行驶方向所在直线相垂直;相应各组侧加固装置中螺杆(6)上的其中一端分别固定连接转动电机(5)上转动杆的两端,且两根螺杆(6)分别所在直线均与转动电机(5)上转动杆所在直线相共线,以及两根螺杆(6)表面上的螺纹彼此相反,两根螺杆(6)随转动电机(5)上转动杆的转动而转动;各组侧加固装置中的限位座(9)分别固定设置于列车(1)顶面、相应螺杆(6)另一端的位置,且限位座(9)上面向相应螺杆(6)另一端的侧面设置凹槽,相应螺杆(6)的另一端位于限位座(9)上的该凹槽中,通过限位座(9)对相应螺杆(6)另一端的位置进行限位;各组侧加固装置中固定卡位环(7)的内径大于螺杆(6)的外径,各固定卡位环(7)分别套设于相应螺杆(6)外周,并固定设置于列车(1)的顶面,以及各固定卡位环(7)的设置位置位于空轨(2)相应侧面的正下方,各固定卡位环(7)的内壁与所套设螺杆(6)的表面不接触;各组侧加固装置中套环(8)的内径与螺杆(6)的外径相适应,且各套环(8)的内壁上分别设置与相应螺杆(6)上螺纹相对应的内螺纹,各套环(8)分别通过其内螺纹与相应螺杆(6)上螺纹的咬合、活动套设于相应螺杆(6)的外周上,并且各套环(8)分别位于相应螺杆(6)上、固定卡位环(7)与限位座(9)之间的位置;各组侧加固装置中第一支撑杆(10)上的其中一端分别活动对接相应固定卡位环(7)的外表面,各组侧加固装置中第二支撑杆(11)上的其中一端分别活动对接相应套环(8)的外表面,各组侧加固装置中第一支撑杆(10)上的另一端分别与相应第二支撑杆(11)山的另一端活动链接,并且各组侧加固装置中第一支撑杆(10)与相应第二支撑杆(11)、相应螺杆(6)三者共面,且该共面呈竖直姿态;两组侧加固装置中套环(8)随转动电机(5)对所连两根螺杆(6)的驱动转动、沿所设螺杆(6)实现彼此相向同步移动或彼此反向同步移动;各组侧加固装置中压板(12)的其中一面活动对接相应第一支撑杆(10)、第二支撑杆(11)的彼此对接位置,且各压板(12)的另一面面向空轨(2)侧面方向;伴随两组侧加固装置中套环(8)沿所设螺杆(6)实现彼此相向同步移动或彼此反向同步移动,两组侧加固装置中的压板(12)分别在相应第一支撑杆(10)、第二支撑杆(11)的组合支撑下,实现对空轨(2)两侧的夹持或分离;/n各组稳定加固装置中的转动电机(5)分别与控制模块相连接,各组稳定加固装置中的转动电机(5)在控制模块的控制下同步工作。/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悬挂式空轨列车稳定加固结构,用于实现紧急情况下列车(1)与空轨(2)之间的固定,其中,空轨(2)的截面结构为矩形框,空轨(2)截面矩形框的底边的中间位置设置开口,列车行走轮组(3)上两端的行走轮(3-1)彼此通过连接座(3-2)连接,并行走于空轨(2)内部位于底面开口两侧的面上,位于空轨(2)下方的列车(1)的顶面通过悬挂件(4)固定对接连接座(3-2),列车(1)随列车行走轮组(3)在空轨(2)中的移动而移动;
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加固结构包括控制模块和至少一组稳定加固装置;各组稳定加固装置的结构彼此相同,各组稳定加固装置分别均包括转动电机(5)和两组结构彼此相同的侧加固装置,两组侧加固装置分别均包括螺杆(6)、固定卡位环(7)、套环(8)、限位座(9)、第一支撑杆(10)、第二支撑杆(11)、压板(12);
各组稳定加固装置沿列车(1)行驶方向所在直线、彼此等间距设置于列车(1)的顶面上,各组稳定加固装置的结构中:转动电机(5)上的转动杆贯穿电机机身的两侧,转动电机(5)的电机机身固定设置于列车(1)顶面相应位置、对应列车(1)顶面两侧的中心位置,转动电机(5)上转动杆所在直线呈水平姿态,并且与列车(1)行驶方向所在直线相垂直;相应各组侧加固装置中螺杆(6)上的其中一端分别固定连接转动电机(5)上转动杆的两端,且两根螺杆(6)分别所在直线均与转动电机(5)上转动杆所在直线相共线,以及两根螺杆(6)表面上的螺纹彼此相反,两根螺杆(6)随转动电机(5)上转动杆的转动而转动;各组侧加固装置中的限位座(9)分别固定设置于列车(1)顶面、相应螺杆(6)另一端的位置,且限位座(9)上面向相应螺杆(6)另一端的侧面设置凹槽,相应螺杆(6)的另一端位于限位座(9)上的该凹槽中,通过限位座(9)对相应螺杆(6)另一端的位置进行限位;各组侧加固装置中固定卡位环(7)的内径大于螺杆(6)的外径,各固定卡位环(7)分别套设于相应螺杆(6)外周,并固定设置于列车(1)的顶面,以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包序勤杨爽刘晓亮
申请(专利权)人:羿鹏轨道交通开发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