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非制冷红外器件及其制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7972241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6 14: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红外探测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非制冷红外器件,包括:敏感区、悬臂梁、框架、有源器件和金属引线,其中,所述敏感区通过所述悬臂梁与所述框架机械连接,并悬空;所述有源器件位于所述框架上,并通过所述悬臂梁与所述敏感区电学连接;所述金属引线位于所述有源器件上,将有源器件信号引出。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非制冷红外器件的制作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简单的结构以及与器件兼容的MEMS工艺,实现了一种具有开关与放大功能的非制冷红外器件,该器件可与电路分别制造,且后期通过打线集成;从而克服现有的单片集成和3D集成为实现制作,器件和电路的性能需彼此妥协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非制冷红外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红外探测
,尤其涉及一种非制冷红外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介绍
近年来,红外探测领域蓬勃发展,尤其是非制冷红外成像技术的突破,解决了红外成像技术中最为突出的低温(~77K)冷却工作的要求;同时与读出电路的大规模或超大规模集成,使得红外热像仪具有了高密度、小型化、便携带的优点。非制冷红外器件是红外热像仪的核心器件,为使非制冷红外器件的信号便于处理,通常需要配备读出电路,用于对器件进行信号选择、放大、滤波、AD转换等功能。目前,器件与读出电路的集成主要有单片集成和3D集成两种形式。其中,单片集成采用CMOS工艺将器件与电路制作在同一个晶圆上;3D集成则是在电路片上通过MEMS工艺继续制作器件来实现。这两种形式中,虽然器件和电路的功能彼此独立;但是,无论两部分的加工工艺是同时制作,还是串行制作,为了兼容彼此,各自的性能都会有所妥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非制冷红外器件及非制冷红外器件的制作方法,器件通过简单的结构以及与其兼容的MEMS工艺,实现了一种具有开关与放大功能的非制冷红外器件,该器件可与电路分别制造,且后期通过打线集成;从而克服现有的单片集成和3D集成为实现制作,器件和电路的性能需彼此妥协的问题。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非制冷红外器件,包括:敏感区、悬臂梁、框架、有源器件和金属引线,其中,所述敏感区通过所述悬臂梁与所述框架机械连接,并悬空;所述有源器件位于所述框架上,并通过所述悬臂梁与所述敏感区电学连接;所述金属引线位于所述有源器件上,将有源器件信号引出。进一步地,所述框架包括衬底和支撑层,所述敏感区包括支撑层、功能材料层和红外吸收层,所述悬臂梁包括支撑层、导线层和导线保护层,所述有源器件包括栅电极、栅绝缘层、有源层、源电极、漏电极和有源区介质层,且所述源电极和漏电极均与有源层相连接,其中,所述衬底上设置有所述支撑层,所述支撑层上分别设置有所述功能材料层、导线层以及栅电极,所述功能材料层上设置有所述红外吸收层,所述导线层上设置有所述导线保护层,所述栅电极上设置有所述栅绝缘层,所述栅绝缘层上设置有所述有源层,所述有源层上分别设置有所述源电极和漏电极,所述有源层、源电极以及漏电极上均设置有所述有源区介质层,所述栅电极连接所述金属引线,所述源电极或漏电极连接所述金属引线;其中,所述衬底的正面或背面设置有隔热空腔以悬空所述敏感区。进一步地,所述框架包括衬底和支撑层,所述敏感区包括支撑层、功能材料层和红外吸收层,所述悬臂梁包括支撑层、导线层和导线保护层,所述有源器件包括栅电极、栅绝缘层、有源层、源电极、漏电极和有源区介质层,且所述源电极和漏电极均与有源层相连接,其中,所述衬底上设置有支撑层,所述支撑层上分别设置有功能材料层、导线层、有源层,所述功能材料层上设置有所述红外吸收层,所述导线层上设置有所述导线保护层,所述有源层上分别设置有所述栅绝缘层、源电极和漏电极,所述栅绝缘层中设置有所述栅电极,所述有源层、源电极以及漏电极上均设置有所述有源区介质层,所述栅电极连接所述金属引线,所述源电极或漏电极连接所述金属引线;其中,所述衬底的正面或背面设置有隔热空腔以悬空所述敏感区。进一步地,所述衬底为绝缘体或半导体;所述支撑层和导线保护层的材料均为氧化硅、氮化硅、氮氧化硅或其组合;所述功能材料层为热敏电阻、二极管、热电堆或热释电结构;所述导线层的材料为掺杂的半导体或金属;所述栅电极、源电极以及漏电极均为导电材料,导电材料为掺杂的半导体或金属;所述红外吸收层的材料为氧化硅、氮化硅或两者中至少一种和钛的组合;所述栅绝缘层和有源区介质层的材料均为氧化硅、氮化硅、氮氧化硅或其组合;所述有源层为半导体或金属氧化物。进一步地,所述金属引线包括接触孔和金属导线,其中,将所述栅电极用所述金属导线穿过所述接触孔引出,将所述源电极或漏电极用所述金属导线穿过所述接触孔引出。进一步地,所述金属导线的材料包括Ti、Mo、Al、Cu、Au、Pt中的一种或其组合。进一步地,所述敏感区的支撑层通过悬臂梁的支撑层与框架的支撑层连接,实现所述敏感区通过所述悬臂梁与所述框架机械连接并悬空;所述功能材料层通过所述导线层和所述有源层连接,实现所述有源器件通过所述悬臂梁与所述敏感区电学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非制冷红外器件的制作方法,其中,所述非制冷红外器件的制作方法包括:提供框架;在所述框架上分别形成敏感区、悬臂梁、有源器件;在所述有源器件上形成金属引线;正面或背面刻蚀所述框架,形成隔热空腔,以悬空所述敏感区。进一步地,还包括:提供衬底;在所述衬底上淀积支撑层;在所述支撑层上淀积并图形化,形成功能材料层、导线层、栅电极;在所述功能材料层上淀积刻蚀形成红外吸收层;在所述导线层上淀积刻蚀形成导线保护层;在所述栅电极上淀积刻蚀形成栅绝缘层;在所述栅绝缘层上淀积刻蚀形成有源层;在所述有源层上淀积刻蚀形成源电极和漏电极;在所述有源层、源电极以及漏电极上淀积刻蚀形成有源区介质层,并通过刻蚀介质在所述栅电极上形成接触孔,以及在源电极或者漏电极上形成接触孔,在接触孔上通过淀积金属并图形化形成金属引线;正面或背面刻蚀所述衬底,形成隔热空腔,悬空敏感区。进一步地,还包括:提供衬底;在所述衬底上淀积支撑层;在支撑层上淀积并图形化,形成功能材料层、导线层、有源层;在所述功能材料层上淀积刻蚀形成红外吸收层;在所述导线层上淀积刻蚀形成导线保护层;在所述有源层上淀积刻蚀形成栅绝缘层;在所述栅绝缘层上淀积刻蚀形成栅电极;在所述有源层上淀积刻蚀形成源电极和漏电极;在所述有源层、源电极以及漏电极上淀积刻蚀形成有源区介质层,并通过刻蚀介质在所述栅电极上形成接触孔,以及在源电极或者漏电极上形成接触孔,在接触孔上通过淀积金属并图形化形成金属引线;正面或背面刻蚀所述衬底,形成隔热空腔,悬空敏感区。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在未增加器件制作的工艺难度及成本的情况下,通过红外器件的制作同时形成了有源器件;器件具备基本的开关与放大功能,使其后期可与电路实现打线集成,为器件和电路的集成提供了新的集成方案,有利于器件和电路性能的单独优化。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图1至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中的工艺形成剖面示意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中衬底上形成支撑层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中功能材料层、导线层以及栅电极形成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中红外吸收层形成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中导线保护层和栅绝缘层形成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中有源层、源电极以及漏电极形成示意图。...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非制冷红外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敏感区、悬臂梁、框架、有源器件和金属引线,其中,所述敏感区通过所述悬臂梁与所述框架机械连接,并悬空;所述有源器件位于所述框架上,并通过所述悬臂梁与所述敏感区电学连接;所述金属引线位于所述有源器件上,将有源器件信号引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非制冷红外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敏感区、悬臂梁、框架、有源器件和金属引线,其中,所述敏感区通过所述悬臂梁与所述框架机械连接,并悬空;所述有源器件位于所述框架上,并通过所述悬臂梁与所述敏感区电学连接;所述金属引线位于所述有源器件上,将有源器件信号引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制冷红外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包括衬底(101)和支撑层(102),所述敏感区包括支撑层(102)、功能材料层(103)和红外吸收层(106),所述悬臂梁包括支撑层(102)、导线层(104)和导线保护层(107),所述有源器件包括栅电极(105)、栅绝缘层(108)、有源层(109)、源电极(110)、漏电极(114)和有源区介质层(111),且所述源电极(110)和漏电极(114)均与有源层(109)相连接,其中,所述衬底(101)上设置有所述支撑层(102),所述支撑层(102)上分别设置有所述功能材料层(103)、导线层(104)以及栅电极(105),所述功能材料层(103)上设置有所述红外吸收层(106),所述导线层(104)上设置有所述导线保护层(107),所述栅电极(105)上设置有所述栅绝缘层(108),所述栅绝缘层(108)上设置有所述有源层(109),所述有源层(109)上分别设置有所述源电极(110)和漏电极(114),所述有源层(109)、源电极(110)以及漏电极(114)上均设置有所述有源区介质层(111),所述栅电极(105)连接所述金属引线(112),所述源电极(110)或漏电极(114)连接所述金属引线(112);其中,所述衬底(101)的正面或背面设置有隔热空腔(113)以悬空所述敏感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制冷红外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包括衬底(101)和支撑层(102),所述敏感区包括支撑层(102)、功能材料层(103)和红外吸收层(106),所述悬臂梁包括支撑层(102)、导线层(104)和导线保护层(107),所述有源器件包括栅电极(105)、栅绝缘层(108)、有源层(109)、源电极(110)、漏电极(114)和有源区介质层(111),且所述源电极(110)和漏电极(114)均与有源层(109)相连接,其中,所述衬底(101)上设置有支撑层(102),所述支撑层(102)上分别设置有功能材料层(103)、导线层(104)、有源层(109),所述功能材料层(103)上设置有所述红外吸收层(106),所述导线层(104)上设置有所述导线保护层(107),所述有源层(109)上分别设置有所述栅绝缘层(108)、源电极(110)和漏电极(114),所述栅绝缘层(108)中设置有所述栅电极(105),所述有源层(109)、源电极(110)以及漏电极(114)上均设置有所述有源区介质层(111),所述栅电极(105)连接所述金属引线(112),所述源电极(110)或漏电极(114)连接所述金属引线(112);其中,所述衬底(101)的正面或背面设置有隔热空腔(113)以悬空所述敏感区。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非制冷红外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底(101)为绝缘体或半导体;所述支撑层(102)和导线保护层(107)的材料均为氧化硅、氮化硅、氮氧化硅或其组合;所述功能材料层(103)为热敏电阻、二极管、热电堆或热释电结构;所述导线层(104)的材料为掺杂的半导体或金属;所述栅电极(105)、源电极(110)以及漏电极(114)均为导电材料,导电材料为掺杂的半导体或金属;所述红外吸收层(106)的材料为氧化硅、氮化硅或两者中至少一种和钛的组合;所述栅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剑傅剑宇侯影刘超冯万进黄鹏周琼陈大鹏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物联网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