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风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71192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6 14: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通风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通风结构设置在空调器的壳体上,通风结构包括: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和出风口间隔设置;导风部,导风部的至少部分可运动地设置在出风口处,以对出风口进行遮挡或避让;挡风部,挡风部的至少部分可运动地设置在进风口处,以对进风口进行遮挡或避让;其中,当导风部避让出风口,且挡风部遮挡进风口时,通风结构处于出风模式;当导风部遮挡出风口,且挡风部避让进风口时,通风结构处于进风模式。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通风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的出风系统的结构较为复杂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通风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空调器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通风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技术介绍
空调柜机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但出风系统一直处于探索和完善中。对于具有气流可逆功能的空调,即上出风口也进风口,因此上出风口位置就需要增加可以自由打开-闭合切换的过滤网结构,当上风口是进风口时,过滤网处于闭合状态,防止虫子和灰尘进入空调内部;当上风口是出风口时,过滤网处于打开状态。可见,现有技术中的出风系统结构复杂,并且过滤网不易拆洗,给用户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风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的出风系统的结构较为复杂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通风结构,设置在空调器的壳体上,通风结构包括: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和出风口间隔设置;导风部,导风部的至少部分可运动地设置在出风口处,以对出风口进行遮挡或避让;挡风部,挡风部的至少部分可运动地设置在进风口处,以对进风口进行遮挡或避让;其中,当导风部避让出风口,且挡风部遮挡进风口时,通风结构处于出风模式;当导风部遮挡出风口,且挡风部避让进风口时,通风结构处于进风模式。进一步地,通风结构还包括:过滤部件,过滤部件可拆卸地设置在进风口处,以对进入进风口的气流进行过滤。进一步地,壳体上设置有插接槽,过滤部件可抽拉地设置在插接槽内,以通过抽拉过滤部件对过滤部件进行拆装。进一步地,过滤部件包括支撑架和设置在支撑架上的过滤网;支撑架上设置有抽拉手柄,以通过操作抽拉手柄拉动过滤部件。进一步地,抽拉手柄包括相互连接的操作部和连接部,操作部通过连接部与支撑架连接;操作部与支撑架平行设置。进一步地,支撑架位于进风口的内侧,抽拉手柄的至少部分位于进风口的外侧。进一步地,导风部包括多个导风条,各个导风条均可翻转地设置;当导风部处于用于遮挡出风口的遮挡状态时,相邻两个导风条相拼接;当导风部处于用于避让出风口的避让状态时,相邻两个导风条间隔设置以形成出风间隙。进一步地,挡风部包括挡风板和挡风驱动部件,挡风驱动部件与挡风板驱动连接,以使挡风板遮挡或避让进风口。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上的第一通风结构、第二通风结构,第一通风结构和第二通风结构通过风道结构连通,以使气流由第一通风结构流至第二通风结构、或使气流由第二通风结构流至第一通风结构;第一通风结构为上述的通风结构。进一步地,第一通风结构设置在壳体的顶部,第二通风结构设置在壳体的底部。进一步地,壳体包括面板组件和设置在面板组件上的顶盖部件,第一通风结构的进风口设置在面板组件上,第一通风结构的出风口设置在顶盖部件上。进一步地,面板组件还包括相互拼接的第一面板部件和第二面板部件,第一通风结构的进风口设置在第一面板部件上,第二通风结构的至少部分通风口设置在第二面板部件上。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通风结构设置在空调器的壳体上,通风结构包括: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和出风口间隔设置;导风部,导风部的至少部分可运动地设置在出风口处,以对出风口进行遮挡或避让;挡风部,挡风部的至少部分可运动地设置在进风口处,以对进风口进行遮挡或避让;其中,当导风部避让出风口,且挡风部遮挡进风口时,通风结构处于出风模式;当导风部遮挡出风口,且挡风部避让进风口时,通风结构处于进风模式。采用上述结构,将进风口和出风口分开来设置,当空调需要进风时,使外界的空气从进风口进入,当空调排风时,空调产生的风从出风口排出,使得进风口和出风口可根据自己的功能互不干扰得设置各自所需的结构。因此,当空调进风时,挡风部避让进风口,使得外界的风可以通过进风口进入空调内部,而导风部将出风口遮挡,出风口处于关闭状态。当空调出风时,导风部避让出风口,使得空调中的风通过出风口吹到空调外,而挡风部将进风口遮挡,进风口不动作。此种设置高效简洁,各部分功能单一,结构简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的出风系统的结构较为复杂的问题。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空调器的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空调器的实施例的侧视图;图3示出了图2中本专利技术的空调器的A-A向的剖视图;图4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通风结构的导风部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通风结构的过滤部件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图6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通风结构的挡风部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壳体;101、插接槽;102、面板组件;1021、第一面板部件;1022、第二面板部件;103、顶盖部件;1、进风口;2、出风口;3、导风部;31、导风条;4、挡风部;41、挡风板;42、驱动部件;5、过滤部件;51、支撑架;511、抽拉手柄;5111、操作部;5112、连接部。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本实施例的通风结构,如图1至图6所示,设置在空调器的壳体10上,通风结构包括:进风口1和出风口2,进风口1和出风口2间隔设置;导风部3,导风部3的至少部分可运动地设置在出风口2处,以对出风口2进行遮挡或避让;挡风部4,挡风部4的至少部分可运动地设置在进风口1处,以对进风口1进行遮挡或避让;其中,当导风部3避让出风口2,且挡风部4遮挡进风口1时,通风结构处于出风模式;当导风部3遮挡出风口2,且挡风部4避让进风口1时,通风结构处于进风模式。采用上述结构,将进风口1和出风口2分开来设置,当空调需要进风时,使外界的空气从进风口1进入,当空调排风时,空调产生的风从出风口2排出,使得进风口1和出风口2可根据自己的功能互不干扰得设置各自所需的结构。因此,当空调进风时,挡风部4避让进风口1,使得外界的风可以通过进风口1进入空调内部,而导风部3将出风口2遮挡,出风口2处于关闭状态。当空调出风时,导风部3避让出风口2,使得空调中的风通过出风口2吹到空调外,而挡风部4将进风口1遮挡,进风口1不动作。此种设置高效简洁,各部分功能单一、结构简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的出风系统的结构较为复杂的问题。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通风结构包括:进风口1和出风口2,进风口1和出风口2间隔设置;出风口2上设置有至少部分可运动导风部3,导风部的作用是,当通风结构出风时避让出风口2并且引导风向吹向通风结构以外,而当通风结构进风时遮挡出风口2以保证进风顺畅。进风口1上设置有部分可运动的挡风部4。挡风部4的作用是,当通风结构出风时遮挡进风口1以使通风结构的出风顺畅,而当通风结构进风时避让进风口1以使外界的空气从进风口进入通风结构内部。本实施例的通风结构中,如图1至图3以及图5所示,通风结构还包括:过滤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通风结构,设置在空调器的壳体(10)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结构包括:/n进风口(1)和出风口(2),所述进风口(1)和所述出风口(2)间隔设置;/n导风部(3),所述导风部(3)的至少部分可运动地设置在所述出风口(2)处,以对所述出风口(2)进行遮挡或避让;/n挡风部(4),所述挡风部(4)的至少部分可运动地设置在所述进风口(1)处,以对所述进风口(1)进行遮挡或避让;/n其中,当所述导风部(3)避让所述出风口(2),且所述挡风部(4)遮挡所述进风口(1)时,所述通风结构处于出风模式;当所述导风部(3)遮挡所述出风口(2),且所述挡风部(4)避让所述进风口(1)时,所述通风结构处于进风模式。/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通风结构,设置在空调器的壳体(10)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结构包括:
进风口(1)和出风口(2),所述进风口(1)和所述出风口(2)间隔设置;
导风部(3),所述导风部(3)的至少部分可运动地设置在所述出风口(2)处,以对所述出风口(2)进行遮挡或避让;
挡风部(4),所述挡风部(4)的至少部分可运动地设置在所述进风口(1)处,以对所述进风口(1)进行遮挡或避让;
其中,当所述导风部(3)避让所述出风口(2),且所述挡风部(4)遮挡所述进风口(1)时,所述通风结构处于出风模式;当所述导风部(3)遮挡所述出风口(2),且所述挡风部(4)避让所述进风口(1)时,所述通风结构处于进风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结构还包括:
过滤部件(5),所述过滤部件(5)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进风口(1)处,以对进入所述进风口(1)的气流进行过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上设置有插接槽(101),所述过滤部件(5)可抽拉地设置在所述插接槽(101)内,以通过抽拉所述过滤部件(5)对所述过滤部件(5)进行拆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部件(5)包括支撑架(51)和设置在所述支撑架(51)上的过滤网;所述支撑架(51)上设置有抽拉手柄(511),以通过操作所述抽拉手柄(511)拉动所述过滤部件(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拉手柄(511)包括相互连接的操作部(5111)和连接部(5112),所述操作部(5111)通过所述连接部(5112)与所述支撑架(51)连接;所述操作部(5111)与所述支撑架(51)平行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51)位于所述进风口(1)的内侧,所述抽拉手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冲陈红光潘龙腾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